回覆列表
  • 1 # 網言軍事

    先說個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同時期的戰例——1838至1842年的阿富汗第一次抗英起義期間,當地游擊隊(其實就是部落遊牧民)靠著簡陋武器(火繩槍和冷兵器),依託有利地形(崇山峻嶺、交通不便)和氣候(大雪嚴寒),短短1個禮拜就消滅了裝備精良的1.65萬名英印侵略軍,這可是得到西方軍史學界公認的經典戰例。

    幾乎與此同時,英軍以遠征艦隊搭載4000名步兵沿中國海岸線一路北上侵略。其優勢在於利用海軍機動性和強大艦炮火力,壓制清軍岸防炮臺,以此支援步兵實施登陸作戰,搶佔沿海、沿江重鎮。因為擁有區域性優勢(兵力火力),英軍這一招在鴉片戰爭中屢試不爽。

    清軍裝備陳舊、指揮無方、機動性差、戰術落後……那麼如果換做太平軍,又會怎麼打仗呢?從史料記載分析,太平軍最擅長的就是流動作戰,迂迴包抄,鑽隙溜縫,英軍想讓對方死守一處陣地挨炮轟,估計是沒門。

    太平軍1852年4月從永安突圍,2個月後進湖南,9月上旬打到長沙,12月中旬奪取漢陽,1個月後又拿下武昌,之後以平均1個星期1座沿江重鎮的速度向東挺進,1853年3月攻佔南京。1853年5月,太平軍驍將林鳳祥、李開芳率2萬人北伐,幾個月就打到保定、天津,兵鋒直指京師。

    在近代中國,太平軍的陸地(包括內河)機動速度令人咋舌,而且是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造船),土工作業能力也十分了得。而且,太平軍屬於“步騎兵+內河水師”聯合部隊,對制海權並不重視,英軍大噸位炮艦在沿海和長江中下游還玩得轉,可太平軍主力大都在內陸活動,甚至部署在山地、叢林,英軍海上優勢怎麼發揮?

    4000英軍(以印度士兵為主)一旦深入內陸,就會立即面臨情報缺失、後勤困難、地形陌生等諸多不利條件。而土生土長且實戰經驗豐富的太平軍,則可使出自己拿手的誘敵深入(清軍吃過多次大虧)、斷敵糧道、遊擊襲擾等靈活多變的戰術,牽著英軍鼻子走,拖得對手團團轉。

    史載,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佔寧波後,被當地人採用夜襲戰術,竟然俘虜、擊斃了42名士兵,損失之大超過此前歷次與清軍的戰鬥。而類似打法,對太平軍來說更是駕輕就熟,小菜一碟。

    至於裝備方面的差距,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步兵仍以前裝滑膛槍為主力單兵火器。三元里抗英時,以天地會為主的鄉民就用冷兵器包圍了因被雨水打溼火藥而抵抗力減弱的英軍,殺傷對方近30人。

    太平軍裝備是差,但怎麼也比鄉民強得多,而且有騎兵和火炮,還善於構築野戰工事(太平軍曾在長江北岸田家鎮附近的半壁山設定由堡壘、炮臺和木城組成的綜合防禦體系,阻擋湘軍順江而下達1年之久),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裝備差距。

    而且,太平軍前期名將輩出——楊秀清、石達開、韋俊、曾天養、林啟榮、羅大綱、李開芳、林鳳祥,都屬於那種“用兵如神”的主兒,倒不是說他們沒吃過敗仗,而是這幫人打仗見機行事、見景生情,根本不會拘泥於一時、一地的爭奪,像清軍將帥死守一座炮臺、一座城池的打法,在太平軍將領看來實在是太傻了。

    再退一步講,就算是時間推移到與太平軍同時期的19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英軍武器裝備更加精良(普遍配備了來復槍和線膛炮),但別忘了,近代中國可是西方列強(特別是那些見錢眼開的洋商)最喜歡的軍火傾銷市場之一。太平軍從“中立國”洋商那裡買到過大批洋槍洋炮,火力之強連西方軍人都感到震驚,忠王李秀成的衛隊就裝備了幾千支洋槍,每次一開戰就猛烈開火,打得清軍完全沒脾氣……

  • 2 # 手機使用者153286990

    那時候打仗不怕死佔主要,進攻方只要人多,(人數只要在防守方5-10倍以上),萬把人只要來個急衝鋒(雙方都沒有機槍衝鋒槍的前提下),如果對方只是土炮,火藥槍,只有2幹人,那100%把對方踩成肉醬。

    自從有了機槍和衝鋒槍後,進攻靠人海戰術衝鋒這一戰術還是沒有淘汰,因為雙方都有同樣的武器,只是雙方傷亡都慘重,幾乎沒有贏家

    自從海灣戰爭後,進攻方武器發生了劇變;第1靠資訊化部隊(天上軍用衛星無人機有人機專用電子偵查機特種部隊特務偵查首先採點定位),進攻一方首先要做到讓防守一方一切訊號受到強電子干擾壓制起馬賽克或訊號中斷,雷達搜尋不到訊號更談不上跟蹤、識別,鎖定了,所以如何反干擾反壓制電子訊號如何加密武器不輻射洩露訊號成了防守一方解決的問題

    兵種指揮官幾乎要用懂技術兵種,機械的全部不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粒子對撞機內溫度這麼高用啥材料不會使熱量外洩?我是高中菜鳥。聽說內部最高溫度有太陽中心十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