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南德王問道
-
2 # 弈海飄流
秦始皇不死有可能。秦軍先進的弓箭和戰術,當時是天下無敵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這些兵法謀略,早已深入許多華人的心。歐洲人一根筋的陣列戰術,在華人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面前,那簡直就是屠殺。
-
3 # 先讓三招
你說的波斯帝國,分前期,中期,後期,前期全盛時期領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西亞,巴爾幹半鳥,北達高加索山脈,鹹海。立國於居魯土大帝,大流土一世。以武力征服那麼多國家,那麼文明,這一時期是波期全盛,同一時中國是春秋中期向末期過渡,春秋五霸時期,代表國家,晉,楚,晉楚爭霸戰役,城濮之戰,穎北之戰,鄢陵之戰,湛阪之戰,雙方多是十幾萬左右大戰,波斯全盛時期,就拿大流一世希波戰爭,動員了說是50萬,但正規軍很少,大多是招募民兵性質。裝備差,土氣低,來自波斯本民族騎兵還是很善戰,有點類似於蒙古。
前552至515年,波斯帝國經歷薛西斯一世,幾次希波戰爭,耗費了波斯帝國的實力,如後世,溫泉關戰役,馬拉松戰役等,波斯帝國時常發生起義,如爆發高墨達暴動,加劇了其內部矛盾,加上遠征埃及,希波戰爭受到挫敗,那一時波斯是,內憂處虛,同一時期中國進入春秋未期,
前404年343年,波斯宮延發生小居魯土,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宮延鬥爭,隨後發生內戰,在亞歷山大進攻波斯帝國,各個地方總督擁兵自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深刻激化,經歷了格拉庫尼斯河戰役,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戰役,波斯軍隊慘敗,同一時秦國是經歷了,秦惠文王秦孝公,秦國以有逐鹿天下的資本,(這麼對比古代中國多不虛
)
-
4 # 軍都弩
不能。
1.地理屏障,後勤乏力。大秦要攻入波斯,得穿越西域沙漠,天山山脈,阿富汗山地,投送兵力糧食裝備大規模遠征,這比滅六國的難度大太多了,滅六國有大平原,黃河長江水路利用,徵波斯就得靠人力畜力輸送,恐怕未等開戰類似大澤鄉暴動的民變即會發生。
2.波斯反擊會令大秦潰敗。歐洲人由西往東,可以藉助平坦和富庶的兩河流域攻打波斯,大秦遠征波斯要藉助乾旱貧瘠的阿富汗山地?如果波斯人不傻,將戰場設在現阿富汗的山地區域,秦軍必大敗。這種山地地形,大英帝國,蘇聯,美國三大世界級強權攜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亦不能勝之,何況武器沒有代差的秦朝?
3.大秦遠征波斯不具備歐洲人東征的戰略優勢。馬其頓東征,在兩河流域即已擊潰波斯帝國軍隊,攻入波斯實際只是追殺的過程,波斯軍隊主力部署於兩河流域對於馬其頓來講,有調虎離山之效果,在平原決戰比在波斯高原山地對決要有利得多。大秦遠征則沒有這一戰略優勢利用,而且是地形惡劣得多的山地野戰,秦軍沒有優勢可言。
-
5 # 所以然者
再說明一下:在滿清以前,中國的軍隊在任何一個統一王朝時期,都完勝西方軍隊。黃河、長江,做了5000年的世界中心!雖然中原王朝在強盛時期,因為有新疆沙漠和帕米爾高原阻隔,沒有直接和西方國家對決的機會。但只要是從東方過去的軍隊,哪怕是散兵遊勇,都完爆西方!
舉幾個例子吧:
第一次,匈奴後裔阿提拉“上帝之鞭”。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經過兩漢400年的不斷打擊,難以在大漢臥榻之側立足,為求生存被迫西遷。100年後他們的後裔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這些殘兵敗將幾乎席捲整個歐洲。強盛一時的羅馬帝國連吃敗仗,最後把公主都獻了出去。老百姓認為這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在大街上互相鞭打贖罪。如果不是因為阿提拉暴死,身後繼承人出了問題導致帝國分裂,統一歐洲是早晚的事。
第二次,蒙古人的“上帝之鞭”。在對南宋戰爭出現了膠著狀態,短期內難以有成效的情況下,蒙古人選擇了向西發展。相對於攻打南宋幾十年未果的戰役,歐洲戰場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抵抗蒙古幾個月。。。。。。於是,亞平寧半島上又出現了一次互相鞭打贖罪的活劇!
第三次,唐朝玄宗年間高仙芝對陣國力上升階段的大食(阿拉伯帝國)。這是中原王朝強盛時期,直接在陸地上和西方國家對抗。
黑衣大食兩次聯合吐蕃、突厥向安西四鎮進攻均遭敗績。之後高仙芝小勃律之戰、石國、竭師國之戰等三次戰役中,率領少數軍隊(1、2萬人)完勝西域諸國,在帕米爾高原以西開疆拓土直到裡海之濱,這也是中原王朝領土向西部拓展最遠的一次。
但高仙芝在之後同黑衣大食進行的怛羅斯之戰中失敗,不過雖敗猶榮。高仙芝於天寶10年(公元751年)四月,率領三萬唐軍從安西出發。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訊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江布林)附近展開了決戰。大食聯軍軍隊16萬人左右,唐軍聯軍7、8萬人左右,其中拔汗那(大宛、今天吉爾吉斯斯坦)、葛邏祿(吐蕃)部隊約5萬人。戰爭進行了5天,開始唐軍取得了先聲奪人的勝利。但由於大食軍隊人數多,且出人意料的死戰不退,作為主力的唐軍僅有3萬人,而盟友戰鬥力都偏弱,出工不出力,一時難以取勝。正在相持階段時,葛邏祿軍隊接受大食收買,在唐軍背後發動突襲,打敗了高仙芝。
中原王朝三萬人,對陣大食16萬,能打五天不分勝負,這是什麼戰鬥力?
所以大秦軍隊對陣西方同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大秦完勝!我們不要妄自菲薄,我們強盛了5000年,只是在最近100多年才落後。
與亞歷山大差不多同期的秦軍已經是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軍制成熟先進,後備兵源不可勝數,陣法兼有車騎步的完美協同,標準化生產的秦弩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兵器。如此虎狼之師進攻連小規模希臘軍隊都打不過的東拼西湊帝國是否會更加輕鬆?
回覆列表
秦軍打波斯帝國,只怕是凶多吉少。雙方不僅在技術層面上有差距,在戰術理念與戰爭經驗上的差距,更加巨大。
波斯帝國是世界級軍隊作為一個曾經靠武力征服,橫跨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的軍隊如果不行,是說不過去的。後世的很多人,以後來他們面對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時的表現。斷定波斯軍隊不行。然而,除了馬其頓軍隊,環顧波斯人時代,幾乎找不到第二支能夠戰勝他們的軍隊。
早期的波斯軍隊,實際上是一支以核心步兵部隊為主的軍隊。在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升級後,帝國晚期的軍隊不僅擁有強大的步兵隊伍,也有當時世界一流的騎兵力量。
除了本族精銳外,波斯軍隊中擅長重灌步兵戰術的民族還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希臘人、舊帝國遺老遺少亞述人與米底人,以及文明底子極厚的巴比倫人和埃及人等。
而帝國境內的各伊朗系民族,小亞細亞山區的山民,也都是實力不錯的弓箭手和標槍突擊部隊。
至於騎兵,除了波斯與米底人外,還有帝國北部和東部的遊牧與半遊牧地區的騎兵。輕騎兵公馬嫻熟,重騎兵則護甲上城。
以上這些武裝力量,都是先秦時代的東亞地區,很難出產與整合的。
波斯軍隊自建立開始,就走上了一條與過去各文明不同的戰術體系。步兵與騎兵不僅更多的以橫隊陣列出戰,也有至少2-2.5條戰線。後排部隊可以作為預備隊使用。側翼的騎兵與輕裝部隊,都能夠較好的執行包抄任務。
波斯帝國軍隊的手下敗將,不僅有昔日的巴比倫、埃及、呂底亞等帝國。也有不斷升級戰爭技術的希臘人。乃至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南方的沙漠牧民。無疑,這是一支世界性的軍隊。比較成功的將馬其頓之前,實際上最好的騎兵和步兵,捏合在了一起。
秦國只是地區性軍隊相比世界性的波斯,秦軍只能算是一個封閉小圈子裡的地區性軍隊。由於對外交流不暢,秦軍在波斯滅國百多年後,還在使用波斯建國時,被逐步淘汰的戰術。
秦國的步兵,依然不以世界流行的橫隊戰術為主,甚至底層軍官會搭乘沒有作戰能力的小型戰車來指揮。這樣的戰法,不少在波斯人打天下的時代,已經從西亞和地中海地區被淘汰。但作為封閉小圈子裡混的一霸,秦軍並沒有立即升級的動力。
畢竟,外面世界的軍隊使用類似他們這套戰術時,東亞地區還處於西周前期。
秦粉們引以為傲的秦弩,只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早期弩,射程、射速,都在弓箭之下。只是因為先秦的連年戰爭,才大量裝備給來不及好好訓練的炮灰兵。
秦軍的重步兵部隊,可能是戰國時最好的。但他們還是習慣以落後的大縱深隊伍,前進。面對習慣橫隊的希臘與波斯步兵,很容易被包圍。波斯治下的亞述和小亞山民,才會使用這種手法。但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帝國的二線部隊。
至於騎兵部隊,雙方的差距就更大。 他們主要都是輕裝的騎射手,負責給戰車部隊提供掩護。這不僅影響戰鬥力,也不利於側翼部隊迅速機動。戰爭中,這樣的慢半拍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大秦軍隊遇到波斯,那簡直就是一戰軍隊在對抗越戰時代的軍隊。雙方的差距之大,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這種本質性差距,也不是靠幾個聰明人、幾本兵法,就能一下子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