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腳貓HP

    坎尼會戰是西方古典時代被稱為戰略之父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戰爭生涯的巔峰之作。

    是役,漢尼拔領導的迦太基軍僅4.7萬人:3.2萬步兵,1萬騎兵;另有0.5萬後備人員守衛大營;其中騎兵部隊(伊比利亞高盧騎兵)是主力。對陣的羅馬軍團總計8.3萬人,其中6.6萬人組成著名的羅馬重步兵方陣,輔助的兩翼騎兵0.7萬人,留守營地的羅馬軍1萬人。

    漢尼拔面對的是強大的羅馬軍團——這塊巨大的蛋糕,大得超出他的胃口。按照常規,迦太基軍應該按步驟地“突分包殲”即:突破(敵之薄弱環節),分割(敵之整塊密集隊形),包圍(孤立或弱小之敵),殲滅(先弱敵,後強敵,逐次殲滅)。但是,考慮到羅馬步兵團蝟集一團不易分割,及羅馬兩翼騎兵相對較弱,天才的漢尼拔避實擊虛——羅馬軍團過於依賴重步兵,而步兵的機動性遠遜於騎兵,假如佔據有利地形,調動及壓縮羅馬重步兵到一定程度,使其發揮不出優勢來;再發揮騎兵機動性的優勢兩翼俯衝夾擊,就有把握贏!

    戰略上,漢尼拔企圖創造性地使用自己的4萬人一次性全殲強敵之8萬人;戰術上,漢尼拔天才地設計1個大圈套:戰役初期,先以自己的中央錐形陣(伊比里亞及高盧步兵為主)先行攻擊6.6萬人蝟集一團的羅馬重步兵方陣,當然攻擊不很湊效,中央有次序地逐次變“凸”型為“平”型,再為“凹”型,誘使羅馬人進入預設的口袋陣地。戰形見圖1:

    圖1:坎尼會戰第一階段(附:請記住關鍵地形:漢尼拔的迦太基軍隊戰鬥力最強的伊比利亞高盧騎兵部隊在左翼,其地勢相對較高!而其步兵集團的地勢前低後高,便於最後堅守!)

    會戰中期,迦太基軍隊主團隊兩翼的非洲步兵凸向前向兩側逐步呈現扇形包圍了羅馬重步兵團;同時,迦太基軍左翼主力——伊比利亞高盧騎兵依託高地勢及強大戰鬥力,迅速打垮了羅馬軍團在人數上和戰鬥力上佔明顯劣勢的右翼騎兵,並反向形成鐵錘,從側後攻擊羅馬軍團步兵主力和左翼騎兵;而迦太基軍隊右翼次要兵力——努米比亞騎兵全力頂住了羅馬軍左翼騎兵衝擊。詳情如圖2:

    圖2:第二階段:迦太基軍隊的“墊板”依託地形形成;同時左翼主力騎兵形成鐵錘,反向衝擊羅馬軍團主力。

    會戰後期,對戰陣型變成對於迦太基更有利的新月形。再往後,地形上兜底的迦太基軍步兵成為依託前低後高的地形形成墊板的底部,不再後退,並全力擠壓壓縮羅馬軍團的密集隊形空間,使其戰鬥力完全無法發揮;而佔據絕對優勢的迦太基軍左翼伊比利亞高盧騎兵成為“鐵錘錘頭”,完全擊垮了羅馬左翼騎兵後迅速掉過頭來由高地勢俯衝羅馬重步兵後翼,而弱一點的迦太基軍右翼原地不動頂住羅馬右翼騎兵,並在“鐵錘”的前後合力攻擊下最終擊潰了羅馬左翼騎兵。隨著“鐵錘的錘頭”不斷地居高臨下定點衝擊,戰場變成了一邊倒的大屠殺——4萬羅馬步兵戰死沙場,5千多騎兵殞命,1萬多步兵投降。而迦太基軍隊死傷不超過1萬人。

    這就是著名的“坎尼會戰”——西方古代戰史上最著名的殲滅戰。《劍橋古代史》作者霍爾沃德總結說:“這次戰役是漢尼拔的最高成就,它以其戰機選擇的無比精確,步兵騎兵戰術的高度協調,表現出了古代戰爭史上一次無與倫比的軍事藝術典範。”

  • 2 # 經略幽燕我童貫

    坎尼之戰則是古典軍事史上的一次奇蹟。在它之後,有無數卓越和拙劣的軍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它進行了抄襲,其結果是有成有敗的。這次會戰是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的一次重要作戰,集中的體現了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後發制人的卓越戰術排程能力。

    迦太基是一個奴隸制寡頭共和國,是在公元前由來自古城推羅的腓尼基人建立的。其首都即為迦太基城,位於北非的突尼西亞。該國航海事業發達,曾一度依靠其強大的海軍控制了西地中海範圍內的國際貿易。迦太基城則成為西地中海地區的貿易中心,在該國最強大的時候,首都人口據說一度達到70萬人的級別。

    迦太基在其發展過程中,曾與海上力量強大的希臘人爭霸。雙方爭鬥百年沒有分出明顯勝負來,後由於希臘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因內戰而衰弱,迦太基則由此佔據上風。

    公元前4世紀左右,拉丁同盟中的羅馬崛起,統一了同盟中的其他城市。之後羅馬逐步取得了對義大利半島的全面控制,並逐步向地中海方向拓展勢力。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因爭奪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島的控制權發生戰爭,史稱布匿戰爭(第一次)。在該次戰爭中,迦太基戰敗。

    公元前218年,著名迦太基軍事家漢尼拔·巴卡在取得了對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的絕對控制權後,以87000人(步兵75000,騎兵12000)的龐大兵力開始了他的著名遠征。漢尼拔在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兩座天險之後,與羅馬人先後進行了提基努斯河會戰、特雷比亞河會戰,均取得勝利。後漢尼拔又翻越亞平寧山脈,逐步逼近羅馬共和國核心地帶。在特拉西梅諾湖會戰中漢尼拔伏擊羅馬軍隊,殲滅羅馬四個軍團25000人的軍隊。羅馬主將弗拉彌尼烏斯被一柄長槍貫穿胸口而陣亡。

    連續的失敗使羅馬共和國一時之間風雨招搖,因為漢尼拔的部隊距離羅馬城只有幾天行程了。羅馬元老院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並委任費邊為獨裁者(“狄克推多”),全權負責與漢尼拔的戰爭。費邊在其六個月的任期內,組建了新的軍團,拖延與漢尼拔的作戰,初步穩定了被動的戰略局勢。但在費邊任期到期並交出權力後,大選上臺的執政官鮑盧斯和瓦羅掌握了軍權。

    公元前216年8月2日,羅馬軍隊與迦太基軍在坎尼發生會戰。羅馬軍隊有步兵約66000人,騎兵約7000人,總計約73000人(有說總兵力84600人)。迦太基軍有步兵約32000人,騎兵約10000人,總計約42000人。從兵力對比上而言,羅馬人步兵優勢極大,騎兵略有不足,但由於步兵優勢如此之大,騎兵的不足似乎並不顯得突出。相對而言,迦太基軍兵力較為薄弱,在直接對抗中劣勢較大。

    漢尼拔精心組織排程,採取了這樣的陣型部署:他將戰鬥力比較弱的高盧步兵放置在陣型中央,並在高盧步兵背後部署一部戰鬥力比較強的非洲重步兵進行支援。在中央陣型的兩側,漢尼拔則部署了剩餘的非洲重步兵。在整個步兵陣型的兩翼,漢尼拔再部署了他的騎兵。在陣型部署好之後,漢尼拔再命令中央陣型的高盧步兵與非洲重步兵前凸,從而讓整個陣型形成類似星月形狀的弓形。

    羅馬軍隊在開戰前,還是採用了傳統的三線式部署模式。羅馬人將主力步兵分為三個作戰序列,將騎兵分為兩陣排列至左右翼。但在進攻過程中,羅馬主將瓦羅發現迦太基軍利用河流掩護了其左翼。因此他決定充分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將各作戰中隊的隊形正面和隊形間隙進行了壓縮。這使中隊的縱深加厚正面縮短,瓦羅期望能透過密集隊形對迦太基軍的薄弱陣型進行突擊。待突破迦太基軍的中央陣地之後,羅馬軍隊就利用縱隊便於縱向展開的隊形優勢對迦太基軍兩翼進行卷擊,最終擊潰迦太基軍。

    在作戰中,羅馬軍隊確實充分發揮了其兵力的優勢。迦太基軍的高盧步兵在其衝擊之下步步後退。但由於漢尼拔本人的指揮排程和背後的非洲重步兵的支援,陣型的後退比較緩慢並具有相當的剋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羅馬軍隊強度很大的衝擊力。羅馬軍隊則繼續集中兵力像高盧步兵後退的方向突擊,進一步壓迫了迦太基軍的陣型,並最終使迦太基軍的陣型由凸出的星月形狀,變成了凹入的月缺形狀。

    在這個時候,漢尼拔佈置在兩翼的非洲重步兵則對羅馬軍隊的兩翼發動了合圍,將羅馬軍隊的兩翼打退並逼迫他們向羅馬軍隊最集中的中心陣型退去。迦太基軍的兩翼騎兵先後擊敗了羅馬騎兵,與其他部隊一起完成了對羅馬軍隊的合圍

    羅馬軍隊的龐大兵力被擠壓到一個狹小的區域裡無法施展自己的優勢,後就是一場一面倒的屠殺。普通軍士之外,軍隊和國家的高階管理人員大批陣亡,其中包括執政官鮑羅斯以及兩位前執政官、兩位軍法官、二十九位軍隊高階將校以及八十位元老(羅馬元老院的元老成員當時為300人)。

    這次會戰中,迦太基軍兵力薄弱的弱點並沒有暴露。漢尼拔充分表現了自己的戰場排程能力和戰場感覺,透過自己對作戰陣型的排程和軍隊的掌握,成功誘使羅馬軍隊採用了他們並不熟悉的隊形,過密的集中了兵力。同時漢尼拔成功執行了自己的作戰預案,吸收了羅馬軍隊的強大攻勢,並後發制人,使羅馬軍隊自投羅網,而迦太基軍則在戰術層上獲得明顯優勢,並撬動了戰略平衡的槓桿。

    在本案例中,漢尼拔所佈置的凸形陣形的工作領域,也處於會戰層和戰術層之間的位置。只不過,這次會戰的挑戰者是羅馬指揮官。他們決議在坎尼地區對漢尼拔髮動會戰,而漢尼拔最終也決定接受挑戰,在坎尼地區對羅馬軍的威脅作出反應(這個地區比較適當他的騎兵發揮優勢),並在戰術層決定了具體的作戰方案。由於其方案的針對性和漢尼拔強大的指揮能力,會戰取得圓滿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國家崛起的標誌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