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而來》中的愛是無拘束的、出自人性自身的的自由的愛,沒有私心雜念,沒有世俗功利,沒有算計,只有對原始之愛的嚮往。“荒唐溝谷,裸愛野塘”,以天地為席,作者就這樣毫不遮掩地把自己曾經有過的美好的性愛體驗、道學家羞於啟齒的感受娓娓道來。愛情是這個世界創造的源泉,熊晉仁自謂“淡淡的清香隨著她柔美的身軀觸動著我的歡樂之源,形而上的冰山與千古悲情化為一池春水,暢流的讚頌淹沒了批判的烈火與冷竣的粗礪,我開始鮮活起來了。”愛的瓊漿如此之甜美,讓人世間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忍不住開懷暢飲。“生死死生,一任慾望和興趣,樂生樂死,自樂他樂,兩不相妨。生啦,死啦,無不圓滿;苦耶,樂耶,盡歸菩提。”在我的生活當中,這樣的話題是處於禁忌範圍之內的,人們把它加上了無數的羈絆與枷鎖,夫妻倆在晚上的例行公事後,明天就道貌岸然地投入到所謂的事業當中,偶爾頭腦中有關念頭一閃而過,也會為此感到羞恥。熊晉仁的生活圈、朋友圈是一個人性的圈子,善良的人們為這對情人提供便利,這不應當只理解為寬容,其實應該是對人性解放的認同,是對美好愛情理念的欣賞。我很羨慕文中兩人周圍那樣一種任意寬鬆的環境,或者說,他們的生活層次和凡俗人的生活層次迥然不同,這是因為他們對生命、對自由、對精神的定義和闡釋非人世間那些汲汲於功利的人所難以比擬的。除掉高層次的學識,我想把“造化”的“化”這個字用在他們身上。就像文中自謂的“樹草天然,任憑雷電。榮枯生死,歡喜隨緣。歡喜不住,哀怨舒坦。從此休去,人獸神安。”
從一兩年前,我常常相信夢境是一種福至心靈,這一點在此文中有很好的體現。熊晉仁有三次夢見陳蔚。第一次是愛情正甜蜜的時候。“我夢到陳蔚化為一道綠色的光流融入我的身心,”這個夢境美得讓人妒忌。第二次是在他預感要失去陳蔚的時候。“在火車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陳蔚在高山的一個湖邊,湖邊有一個小茅屋,面對著湖心的她忽然隱入湖面的霧氣之中,不見伊人的惶然把我驚醒”。第三次夢境可謂是大結局了。“一夜夢到陳蔚在一個很高的山上的木屋中,我與陳蔚的父親在一起,我看到安詳的陳蔚靜靜地躺在棺材裡,深重的悲哀,從來沒有過的巨大悲哀震撼著我。我預感到陳蔚到藏地修行會凶多吉少,”我覺得應該這樣說,是人自己在清醒的時候已經編織好了這些夢,然後才在夜晚的時候實現它。我自己曾有這樣的經歷,做了一半的夢,這個夢突然不知怎麼繼續下去,我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在做夢,我自己參與到對夢的情節的加工創造上。第二天清晨醒來後非常清楚地記得自己昨天半夜裡在睡夢中加工夢境的情景。所以,可以這樣說,作者對自己愛情前景的預想在夢境中變成了現實。
文中並沒有怎樣交代陳蔚是如何走入佛學的。我覺得陳蔚是一個奇女子,她既能荒唐性愛,又有慧根,二者奇妙地組合於同一個人身上,不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通俗的話所能簡單解釋的。任何一場愛情的破滅都有它的因由。陳蔚成長起來了,“陳蔚開始對我們先前進行的文化探索和文化活動提出質疑和批判。我心想反啦,從此掉進了苦澀的深淵。她已經是“吾愛老熊,吾更愛解脫。她是我進行文化活動的極好的助手,她現在的批判和離棄無異於釜底抽薪。”男女之愛的悲情就在於此,兩個生命由於不可多得的機緣融為一體後,時間或長或短後兩個個體開始發生了分歧,只不過分歧的因由不同,陳蔚他們是對生命的闡釋不同,而世人愛情的破滅更多的是因為形而下的物質的強有力的摧毀。發生這種悲情的根本原因是“我”永遠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任何另外一個個體都無法長期融合在“我”身上,這種結合最好的體現是性愛,而性愛是短暫的。一對夫妻開始還有愛,後來由於分歧只能靠諒解與寬容來維持,儘管人們嚮往天長地久,現實是:愛是短暫的!愛會拐彎,愛會乾涸,愛會消失。
“想到此,我的大腦轟鳴不已,心裡忽然亮敞,愛恨情仇如輪轉換,我的靈魂裡原來有著一座禁閉的監獄,那裡,最堅固關押著的是我的愛人陳蔚。
每個人的靈魂都是一座監獄。
只有那些徹底覺悟的人,才會炸掉他們的監獄。
我們把最愛的人,最恨的人,判了無期徒刑、死刑。
我們把關係不是最深的親人、朋友、討厭的人判了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
我們把那些沒有利害關係的人流放。
我們讓那些永遠不想見到的人流亡……
我們是喜怒無常、愛恨不定的監獄長,在我們的靈魂監獄裡,最好的待遇與最殘酷的施暴變化萬端,誰對我們好一點,柔順一點,我們就改善待遇,誰不順承我們的心意,我們就關緊閉、拷打、打入黑牢……
我們靈魂監獄的風景很少為人知曉,多少鬧劇、悲劇、慘劇不停上演。監禁者也受到監禁,傷害著正受到傷害,相互的監禁使我們靈魂監獄的狀況錯綜複雜。靈魂的安寧、解放、自由,如何可能?”這是一大段熊晉仁對自己的心靈審判。從這點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暴君,都是獨裁者,這是人生悲情的最根本所在,回溯至悲情源頭所在,就是人這具肉身和佈滿溝回的大腦。人這一世最愛的終歸是自己,作者提及到自己由於失落而導致的潛意識中某種痛苦的幽怨一直向陳蔚發射著,持續的負面的想念會傷害被想念者,這當中包含著一種詛咒的魔力在裡面,令人恐怖,然而這種魔力卻活生生地存在於生活裡面,在很多事件中一一得到驗證,彷彿是邪惡得到了勝利。
經歷了這樣的愛,熊晉仁的直接結果是禁慾,因為他的身心有一種特別的拒絕。我的體驗是,愛過了之後,覺得自己永遠喪失了再次愛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大悲哀。能愛,就是幸福的。不管這愛有多麼的沉重,不管這愛最後變得多麼的千瘡百孔。
一生中擁有一次這樣的愛,是對苦短人生的最高獎賞。“愛人會離去,愛卻不會。”即使斯人已去,痛哉!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怎麼理解呢?死亦是一個過程,活著的同時就在死著,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是我一貫的觀點。死亡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與生是同步的。
《為愛而來》中的愛是無拘束的、出自人性自身的的自由的愛,沒有私心雜念,沒有世俗功利,沒有算計,只有對原始之愛的嚮往。“荒唐溝谷,裸愛野塘”,以天地為席,作者就這樣毫不遮掩地把自己曾經有過的美好的性愛體驗、道學家羞於啟齒的感受娓娓道來。愛情是這個世界創造的源泉,熊晉仁自謂“淡淡的清香隨著她柔美的身軀觸動著我的歡樂之源,形而上的冰山與千古悲情化為一池春水,暢流的讚頌淹沒了批判的烈火與冷竣的粗礪,我開始鮮活起來了。”愛的瓊漿如此之甜美,讓人世間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忍不住開懷暢飲。“生死死生,一任慾望和興趣,樂生樂死,自樂他樂,兩不相妨。生啦,死啦,無不圓滿;苦耶,樂耶,盡歸菩提。”在我的生活當中,這樣的話題是處於禁忌範圍之內的,人們把它加上了無數的羈絆與枷鎖,夫妻倆在晚上的例行公事後,明天就道貌岸然地投入到所謂的事業當中,偶爾頭腦中有關念頭一閃而過,也會為此感到羞恥。熊晉仁的生活圈、朋友圈是一個人性的圈子,善良的人們為這對情人提供便利,這不應當只理解為寬容,其實應該是對人性解放的認同,是對美好愛情理念的欣賞。我很羨慕文中兩人周圍那樣一種任意寬鬆的環境,或者說,他們的生活層次和凡俗人的生活層次迥然不同,這是因為他們對生命、對自由、對精神的定義和闡釋非人世間那些汲汲於功利的人所難以比擬的。除掉高層次的學識,我想把“造化”的“化”這個字用在他們身上。就像文中自謂的“樹草天然,任憑雷電。榮枯生死,歡喜隨緣。歡喜不住,哀怨舒坦。從此休去,人獸神安。”
從一兩年前,我常常相信夢境是一種福至心靈,這一點在此文中有很好的體現。熊晉仁有三次夢見陳蔚。第一次是愛情正甜蜜的時候。“我夢到陳蔚化為一道綠色的光流融入我的身心,”這個夢境美得讓人妒忌。第二次是在他預感要失去陳蔚的時候。“在火車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陳蔚在高山的一個湖邊,湖邊有一個小茅屋,面對著湖心的她忽然隱入湖面的霧氣之中,不見伊人的惶然把我驚醒”。第三次夢境可謂是大結局了。“一夜夢到陳蔚在一個很高的山上的木屋中,我與陳蔚的父親在一起,我看到安詳的陳蔚靜靜地躺在棺材裡,深重的悲哀,從來沒有過的巨大悲哀震撼著我。我預感到陳蔚到藏地修行會凶多吉少,”我覺得應該這樣說,是人自己在清醒的時候已經編織好了這些夢,然後才在夜晚的時候實現它。我自己曾有這樣的經歷,做了一半的夢,這個夢突然不知怎麼繼續下去,我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在做夢,我自己參與到對夢的情節的加工創造上。第二天清晨醒來後非常清楚地記得自己昨天半夜裡在睡夢中加工夢境的情景。所以,可以這樣說,作者對自己愛情前景的預想在夢境中變成了現實。
文中並沒有怎樣交代陳蔚是如何走入佛學的。我覺得陳蔚是一個奇女子,她既能荒唐性愛,又有慧根,二者奇妙地組合於同一個人身上,不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通俗的話所能簡單解釋的。任何一場愛情的破滅都有它的因由。陳蔚成長起來了,“陳蔚開始對我們先前進行的文化探索和文化活動提出質疑和批判。我心想反啦,從此掉進了苦澀的深淵。她已經是“吾愛老熊,吾更愛解脫。她是我進行文化活動的極好的助手,她現在的批判和離棄無異於釜底抽薪。”男女之愛的悲情就在於此,兩個生命由於不可多得的機緣融為一體後,時間或長或短後兩個個體開始發生了分歧,只不過分歧的因由不同,陳蔚他們是對生命的闡釋不同,而世人愛情的破滅更多的是因為形而下的物質的強有力的摧毀。發生這種悲情的根本原因是“我”永遠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任何另外一個個體都無法長期融合在“我”身上,這種結合最好的體現是性愛,而性愛是短暫的。一對夫妻開始還有愛,後來由於分歧只能靠諒解與寬容來維持,儘管人們嚮往天長地久,現實是:愛是短暫的!愛會拐彎,愛會乾涸,愛會消失。
“想到此,我的大腦轟鳴不已,心裡忽然亮敞,愛恨情仇如輪轉換,我的靈魂裡原來有著一座禁閉的監獄,那裡,最堅固關押著的是我的愛人陳蔚。
每個人的靈魂都是一座監獄。
只有那些徹底覺悟的人,才會炸掉他們的監獄。
我們把最愛的人,最恨的人,判了無期徒刑、死刑。
我們把關係不是最深的親人、朋友、討厭的人判了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
我們把那些沒有利害關係的人流放。
我們讓那些永遠不想見到的人流亡……
我們是喜怒無常、愛恨不定的監獄長,在我們的靈魂監獄裡,最好的待遇與最殘酷的施暴變化萬端,誰對我們好一點,柔順一點,我們就改善待遇,誰不順承我們的心意,我們就關緊閉、拷打、打入黑牢……
我們靈魂監獄的風景很少為人知曉,多少鬧劇、悲劇、慘劇不停上演。監禁者也受到監禁,傷害著正受到傷害,相互的監禁使我們靈魂監獄的狀況錯綜複雜。靈魂的安寧、解放、自由,如何可能?”這是一大段熊晉仁對自己的心靈審判。從這點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暴君,都是獨裁者,這是人生悲情的最根本所在,回溯至悲情源頭所在,就是人這具肉身和佈滿溝回的大腦。人這一世最愛的終歸是自己,作者提及到自己由於失落而導致的潛意識中某種痛苦的幽怨一直向陳蔚發射著,持續的負面的想念會傷害被想念者,這當中包含著一種詛咒的魔力在裡面,令人恐怖,然而這種魔力卻活生生地存在於生活裡面,在很多事件中一一得到驗證,彷彿是邪惡得到了勝利。
經歷了這樣的愛,熊晉仁的直接結果是禁慾,因為他的身心有一種特別的拒絕。我的體驗是,愛過了之後,覺得自己永遠喪失了再次愛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大悲哀。能愛,就是幸福的。不管這愛有多麼的沉重,不管這愛最後變得多麼的千瘡百孔。
一生中擁有一次這樣的愛,是對苦短人生的最高獎賞。“愛人會離去,愛卻不會。”即使斯人已去,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