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打雜小組第一副組長a
-
2 # 劉三解
這個問題很大,要解釋,得先搞明白,唐代的政治制度和明朝的政治制度有什麼不同。
唐代號稱律令制國家,在唐太宗繼承隋煬帝改革的政策之後,完成了對唐帝國的政治結構的締造,其原則就是以律令制的文牘體系來完成國家的中央集權化,在這個制度背景下,君主、宰相、大臣、宦官其實是有自己的制度位置的。
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律令制體系走向了崩潰,因為唐太宗時代的制度安排面對的是260萬戶,唐玄宗之後面對的是800萬戶,社會複雜程度和矛盾越來越多,各種制度外的權宜安排也就對應的越來越多,比如“使職”的大興,如節度使、轉運使等等,這個程序就是皇帝在不斷地侵奪南衙,也就是宰相政事堂的許可權。
唐代的政事堂並不是所謂文官的地盤,而是外朝的概念,也就是臣子的仕途頂點,而在唐代,官員的主要來源,其實是門蔭對科舉對軍功,在唐代前期,這個順序是門蔭—軍功—科舉,所以才有唐玄宗時候李林甫忌憚節度使為相的舊制,他這個王朝是很典型的,被各種二代、三代、四代掌握的政權,是一個半貴族的政權。
安史之亂後,軍功的上升空間不在中央,而轉向了地方方鎮,即使是中央軍也以出鎮建雙節為榮;這就剩下了門蔭和科舉,最後就可以簡化為牛李黨爭的兩方,這就是出身戰爭,演變為政見黨爭。
唐朝皇帝的掌控手段, 無非是把自己的寒微近臣提拔起來,摻進這個體系裡,這裡面,就包括宦官。
這個提拔的臨界點在什麼時候?在唐德宗組建神策軍,唐憲宗信重宦官掌握神策軍,這個時代,是最典型的宦官形成自己集團勢力的時代。
神策軍作為唐朝中央掌握的最大武力,各地節度使都削尖腦袋擠進去,多達20多萬人,掌握宮禁,有掌握長安附近佈防,等於說是事實上的禁軍。
更厲害的是,唐朝的宦官仿照世家大族,搞出了養子繼承製度,形成了幾代的宦官家族,分割內廷權力和兵權,事實上,北宋時全國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其誕生,就是唐代的宦官家族掌握的。
這個趨勢逐步發展,最後唐朝中央就變成了,政事堂與宦官武力集團分庭抗禮,還處於弱勢,皇帝反倒變成了吉祥物了,類似於誰?類似於被楊秀清架空的洪秀全。
而明代的皇權瘋狂擴張,宦官其實是皇帝的家奴+秘書,而文臣的外廷則掌握著具體辦事的所有權力,秘書再兇,辦事的人陽奉陰違,他的理論上無限的權力也得不到行使,所以明代的鬥爭是皇權與臣權的鬥爭,宦官只是工具,不足以擁有自己的意志,說殺也就殺掉了。
比較特殊的可能也就是曹吉祥,這是武功出身的宦官,有把明朝往唐朝那個方向掰的苗頭,但是他手裡掌握的資源太少了, 根本不可能和自己的前輩相提並論,自然就是失敗。
所以,歷史上很多事情,表面看起來相似,其實本質上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牽扯太發,曉木簡單說一下!
中國的歷史自始皇君主制集權,主要有兩大矛盾,一是朝廷中君權與相權的此消彼長的內部根本矛盾;二是朝廷與地方實權派的拉鋸外部大局矛盾。君權內部下,宦官、外戚、宗室(外放就成地方了)依附君上,天然加成,實打實的王黨勢力,但又與君主有權力衝突,一個不小心,就是大禍,很容易制度上不足,或君主自身勢弱,在權力的遊戲裡倚重這三者過大,就擺脫自己掌控,反客為主。(唐朝中後期各方面全玩脫了)宦官制度的起源有必然性,在於中國古代君主制度下的宗法世襲。君主設立宦官的主要和直接目的,是為了有人服侍禁宮的皇室成員,又要確保自己家天下血統的純潔性。宦官制度自先秦周代開始,到秦代的君主制集權。既然是依附君權的產物,自然一直隨君主制集權相始終。集權強,皇權內部的宦官就是家奴,成為君主手上打壓相權和其他勢力的棋子,集權勢弱,架空君權,又不能治理國家機制使其正常執行,成為政權滅亡的直接推手之一。秦代趙高染指相權失控。漢代到東漢和帝時宦官開始被用於君權內部君主和外戚鬥爭的君主輔助,結果宦官外戚爭鬥,君權內部大亂,清洗了朝廷內部的相權,被地方實權派一鍋端。東漢滅亡。魏晉南北朝門閥制度相權和地方實權派高漲,君權衰弱,依附君權的宦官無所作為。唐代,地方實權派藩鎮過大分裂國家,唐廷不得已加強朝廷君權內部宦官權勢,從監軍開始,掌軍,直至出征統軍。把握禁軍神策軍這個京畿宮廷的護衛控制權。自此唐代君主生死不由自己,廢立由宦官決定。君權徹底被架空旁落。兩千年宦官制度最大為禍之時。宋元懲前代之弊,集權高度上升,宋太祖一系列全套改革,朝廷內相權高漲,依附君權的三個勢力都默默無聞,偶爾做個棋子起個小作用。明清君主集權巔峰,號稱專制。相權和地方實權派全部萎縮強壓。君權下的宦官隨著君主水漲船高,但君權內部權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明清完美的集權專制制度下,宦官就是君主玩權力遊戲的棋子籌碼。推出來殺人擋槍背黑鍋,用過了一個紙條就解決。一代君主一代宦官領袖,完全依附於君主
唐朝宦官手裡有兵權。這才是關鍵。唐後期幾個宦官猖狂的時期,因為宦官控制著神策軍。甘露之變就是由於宦官掌握著兵權,而製造的恐怖一案。明朝宦官再厲害也要依附於皇帝。手裡更不可能有兵權。所以皇帝想除掉他們很容易
唐代的宦官自從肅宗朝以後牢牢掌控著中央禁軍,因此無論是英武如唐憲宗,唐宣宗般的帝王,還是幹練如李泌,裴度,李德裕般的能臣,都無力改變被宦官干政的現實,最多隻能是減輕這種掣肘程度而已。
而且不得不提的另一個因素是外藩的長期存在,正因為有割據的藩鎮時時威脅著中央政權,造成了肅宗之後的歷代唐朝皇帝對於統兵武將的不信任,唐德宗時代救駕名將渾鹼和李晟的遭遇就是一個典型的反映。相比可能革唐鼎代李室的武將,唐朝帝王更願意信任沒有篡位可能的閹人。可諷刺的是,雖然閹人不大可能取彼而代之,但是由於權力爭奪的原因殺之而另立卻是大有可能的
其實東漢一朝還是出現了很多宦官把持朝政的情況!感覺劉邦和劉秀的人種和基因有問題!漢朝後期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皇帝多短命!還經常生不出小孩!所以總是小皇帝即位!因此朝政就輪流把持在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手裡!其實這個時候包括後期晚唐外戚和宦官是有廢立皇帝的權力的!因為他們一般都是老皇帝留下來的顧命大臣!首先名正言順!是你老子讓我管教你幫助你的嘛!首先輿論上說的過去!比較容易讓天下人接受!因此一旦他們達到勢力既可以明目張膽的管理朝政!但是即使這樣終其兩朝真正被正規程式廢掉的皇帝還是很少的!大體操作模式都是毒死再昭告天下天子駕崩!皇帝傳位於某某,由他們繼續顧命!但到了明朝!因為明太祖對太監地位的打壓以及關於太監不得干政的鐵律!並且做出了很多制度上的約束!雖然成祖開始就破了他爹的成律!他因為皇位來源不那麼合法!所以他必須藉助太監的力量維持統治!但是東廠表面看上去權力很大!但是權力的源泉在皇帝手上!一個招書一道聖旨!總之皇帝收回臨時借給他的權力!他就什麼也不是了!再有就是明朝一朝皇位的交接大致比較平穩及合法!嫡長子繼承製度根深蒂固!除朱棣外!景泰皇帝,嘉靖皇帝,崇禎皇帝非嫡長子即位!但三人均從哥哥手裡繼承!而且即位時年齡已經比較大了!無論是太監還是大臣都沒有越權的機會!即位年齡小的萬曆皇帝權力由太后和內閣大臣張居正把持!所以宦官也沒有機會!關鍵在於明朝時太監的政治地位已經無法與唐朝時相比!皇帝大體信任太監!也會給其一定權力!但是內閣大臣手上才有真正的權力!甚至於可以制衡皇帝!而且因為大部分皇帝即位年齡大!明朝一朝只萬曆皇帝和泰昌皇帝即位時年紀尚幼!但是顧命輔佐的大臣已經基本掌握權力!太監根本沒有這種機會!明朝得勢的太監無一例外!主要源自於皇帝的充分信任!不是因為靠皇帝的威懾力他們根本就震不住士大夫集團!因此一紙詔書(其實是離開皇帝的支援)他們就完蛋了!明朝只有魏忠賢一人除外,因為天啟皇帝對朝政的完全放任給了魏忠賢很大的權力!而士大夫集團內部出現激烈內鬥!東林黨等大搞黨爭!甚至於尋求魏忠賢的支援!因此給他創造了條件迅速的發展了勢力!後天啟皇帝病重魏忠賢曾想阻止崇禎皇帝繼承皇位!他軟禁了天啟皇帝!如果沒有天啟皇帝的迴光返照急招朱由檢進宮,我想歷史就會改寫了!一旦如魏忠賢所願由他矯旨另立了小皇帝!我想那個時候一紙詔書就拿他沒有任何辦法了!所以明代一朝太監整體政治地位的下降以及士大夫集團的壓制!包括不具備亂權的主要條件等都是原因
-
4 # 坐古談今
東漢、唐朝、明朝的宦官專權都很嚴重,但唐朝純粹是“帝王能力”不足而逐漸喪失權力,成為三大朝中混得最慘的朝代。順宗、憲宗、敬宗都死在了宦官之手,奴騎在主上成為唐代中後期的常態。但明朝太監就從來沒出現過這類事兒。
(1)明朝監軍其實起於洪武,形成於永樂,並太監24衙門
明朝太監監軍最早形成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監前往陝西河州等衛所主管茶馬貿易。談遷就認為,“此內臣監軍之使也。即不預兵事,恐為所休也。”
茶馬貿易在明朝本身就是軍事目的。朱元璋殺了那麼多功臣,太監又屬於皇帝親近之人,雖然,他嚴防宦官干政,但人性使然,親近之人被任用也就逐漸增多。
朱棣繼位之後,他最不放心的不是藩王和文臣,文臣一把刀就足夠,最擔心的是武將。永樂元年,監軍就四處派出。整個明朝從朱棣開始,“太監監軍”、鎮守太監等一直就廣泛存在。崇禎如何?崇禎元年,崇禎絞殺閹黨。但從二年開始,崇禎就大量啟用宦官監軍。
但宦官監軍不能調兵,只能起到監視作用。因為是皇帝親信,不伺候好宦官,一告狀一準,所以各武將都比較懼怕他們。
明代太監監軍之所以難以控制軍權?一方面是宦官內部盤根錯節,24衙門、東廠等盤根錯節,權力中樞難以形成領袖;一方面是皇帝對於歷史的借鑑;一方面文臣反對。
(2)唐朝的宦官監軍可不僅僅是監視這麼簡單,而是直接控制軍權,甚至負責挑選軍士,形成軍政體制
唐玄宗末期,監軍院、監軍使院便成為派駐地方的機構,“安史之亂”後監軍使、副使、判官、小使構成的監視機構成為常態。起初他們的作用和明朝類似,但758年到763,魚朝恩為“天下官軍容宣慰處置使”、知神策軍兵馬使後,宦官監軍控制軍權。與此同時,魚朝恩領導李光弼、郭子儀等十來位節度使連打敗仗,為後來陷害眾多藩鎮將領埋下禍根。
代宗年間,整個宦官體系構成完畢:
左右神策護軍中尉掌管禁軍,即軍權;
樞密使主要是透過奏議、宣旨、廷議政事影響中樞權力,相當於掌握宦官的行政權,類似於宦官的丞相;
宣尉使的職能從小到大,逐漸在宣宗大中年間位列中樞。
-
5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和明代是兩個宦官勢力猖獗的朝代,除了接近皇帝和內宮外,都擁有諸多權力機構和執行機構,但是兩者在體制設定上的區別依然明顯,正是這樣的不同,導致了唐代宦官能夠參與皇帝廢立,而明代貌似權傾天下的權閹,在皇帝翻臉時總是束手就擒。
這個體制上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掌握京城軍權,唐朝的宦官掌握了一支名喚神策軍的京城武裝力量,但在安史之亂之前,京城還有多支其它武裝力量,僅皇城之內就還有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但安史之亂之後的諸帝往往寵信太監,導致其掌握的左右神策軍畸形般壯大起來,不但徹底掌握了京城和皇城防務,甚至還屢屢參與對外征伐戰事,諸如李晟、李愬等名將皆出身神策軍。正因為手握左右神策軍,唐王朝中晚期的諸多權閹才敢於倒行逆施,以至於仇士良等在甘露事變後大殺朝廷百官,公然視皇權於無物。
而明代不同,雖然自明成祖後,皇帝出於對內閣及朝臣們的不信任,而讓宦官出任東廠提督,掌握了這個組織龐大的特務組織,並有權力調動錦衣衛組織去逮捕疑犯,投入三法司機關都不能過問的昭獄之中,這使得相關宦官有威脅百官廷臣的權力,在皇帝信任和庇護下,雖眾官側目、亦無可奈何。不過,明代權閹得以橫行的基礎,就是皇帝的寵幸,因為宦官不掌握任何京城武裝力量,連被其日常調動的錦衣衛和五城兵馬司的主官也不是宦官,而是直接聽命於皇帝,更勿論京城還有多達數萬的由勳貴大臣率領的京營禁軍。所以,哪怕囂張如汪直、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一旦聖心有變,也只有束手被擒、任人宰割了。
-
6 # 清水空流
唐代的宦官最嚴重,甚至達到了廢立皇帝作業幫YG,弒殺皇帝,立新皇帝的程度,唐代宦官之禍起於安史之亂以後,皇帝不信任朝臣與地方大臣,只信任太監,唐代的皇帝愛吃丹藥,壽命s都不長,導致太監逐步掌控京都兵權,皇帝都無法調兵的地步,唐代甘祿之變是皇帝與大臣聯手剿滅太監的一次重大行動,但提前暴露,皇帝被殺,大臣徹底淪為太監的附庸。
明代雖然太監也猖獗,但明代的太監必須依靠皇帝,沒有皇帝的支援,只有一死。劉瑾,魏忠賢位高權重,但皇帝一旦厭惡,一道聖旨,劉瑾被活刮,魏忠賢自殺。
唐,明,兩代的截然不同的太監製度,但都是依附在皇帝身邊的毒瘤。
回覆列表
其實說白了就是唐朝太監有兵權在手,明朝沒有兵權。唐朝的宦官掌握軍隊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明朝宦官權勢根本在於皇帝的寵信,他再怎麼橫沒有兵權在手也只能乾瞪眼,還有明朝特有的內閣制度和皇權,宦權形成了一個奇特的平衡,而最終的權利牢牢的握在皇帝手裡,所以終明一朝宦官再牛逼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