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複雜化,不少人每天在不同的角色中轉化,時而要做合格的丈夫或妻子,時而要當稱職的上司,時而要迎接重要的客戶。這些不同的角色讓人們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揣摩語言背後的用意,就成了不少人的“職業病”。時間長了,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回覆列表
-
1 # 斌格謙
-
2 # V混元靈通V
瞎想從中醫角度來看是脾虛引起了,老是想一下亂七八糟的事情,也不再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起初是因為擔心某些事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擔心就變成了思慮,從擔心的某些事情聯想到別的地方,甚至都和當初的擔心不一樣,脾主四肢和肌肉加強身體的鍛鍊可以改善脾的功能,從而改變思維的狀態。具體原因還是要診斷後才能判斷,鍛鍊會有改善
思考本是一件好事,但有的人遇到點小事兒就過分猜測解讀,甚至胡思亂想,不僅讓自己身心俱疲,也讓身邊的人變得“句句驚心”。老瞎想或預示精神障礙
小王最近工作總是戰戰兢兢、心不在焉的,擔心遭到上級的批評,甚至當同事受到批評時,他也會十分緊張,生怕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引起的。說起緣由,是因為之前的一次小疏忽,導致工作中出現失誤捱了說。打那之後,他總擔心自己受排擠、受孤立。不僅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失眠、焦慮的困擾也影響了他最近的生活。
68歲的李阿姨最近也總覺得草木皆兵,她說。“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覺得在針對我。”,三天前,老人跟女兒大吵一架。就因為閨女說了句“趕緊走,別磨蹭”。
老人和女兒本來很和睦,女兒無心的一句催促,結果招來不快。她的女兒劉女士無奈地說:“這幾年,她經常想多,歪曲別人的話是‘家常便飯’。”
比起小王和李阿姨,小張則更加苦惱,30多歲的他十分在意自己的健康,總覺得身邊的東西都很髒,因此強迫洗手,最後發展到無法停下來,不得不住院治療。
胡思亂想本來是人人都有的心理活動,但童年的經歷和周圍環境會左右人胡思亂想的程度,嚴重時則會導致焦慮、強迫等行為。
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馬建文認為,首先社會壓力和競爭的增大導致人們危機感增大,進而變得敏感。生怕自己會錯了意,導致工作和生活中的窘境。
其次,人際關係的複雜化,不少人每天在不同的角色中轉化,時而要做合格的丈夫或妻子,時而要當稱職的上司,時而要迎接重要的客戶。這些不同的角色讓人們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揣摩語言背後的用意,就成了不少人的“職業病”。時間長了,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最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愛瞎想的人往往從小不被尊重,常被父母批評、否定、打罵,導致內心自卑,以致長大後對別人的舉止特別在意。總愛洗手的小張與父母的關係就不好,經常遭到父母無端責罵。
身體動起來,大腦歇一會愛胡思亂想的人要學會自我調節。老人退休後很空虛,交際圈變小,容易出現“人走茶涼”的落寞感,懷疑別人不尊重自己,連孩子都瞧不起自己。上了歲數的人,不要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家庭和孩子上,像前面提到的李奶奶,生活重心就是女兒,才會特別在意女兒的言談舉止。老人要找到家庭以外的生活,可以培養點愛好,如旅遊、釣魚、當志願者等。兒女也要理解老人的感受,多交流。中青年群體面對繁雜的工作事務和瑣碎的人際關係,常擔憂還沒發生的事情。但要知道,這些憂慮還沒發生。如果經常瞎琢磨,不妨找父母、同學、好友聊聊。
行為上的改變能削弱“奔逸”的大腦,比如給別人一個微笑,會提升自信心,拋卻自卑心;去公園跑跑步、打打球、看場電影,可以分散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