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好多家長常常喜歡問,我家孩子就要吃糖,我到底是給他糖還是不給他糖,我應該滿足他還是不滿足他。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問題的兩端,他完全可以交叉,比如我可以響應他的需求,但並不代表我一定會滿足他,我要合理的去滿足他,給他建立成人的規則。所以一個好的家長,應該是什麼呢?既響應孩子的需要,同時要堅持你的邊界,要堅持你的底線。不能就是不能,這是叫權威型的家長。這種家長,在這種家庭環境裡面長大的孩子,往往是有心裡彈性,而且有很強的規則意識。他同時能感受到別人對我的愛,對我的關注,同時呢又能夠堅守,社會給他定的一些規則,這是比較成熟的,這叫有彈性的孩子。

    那還有一類家長呢?只是關注對孩子的管控,而忽視孩子需要。好多父親都是類似這種型別的。就是看見孩子哭了,別哭別哭,閉嘴。也不問孩子為什麼哭,首先就是你不能哭,作為一個男子漢你不能哭。這個過程就是叫專制,你只是在管控他的行為,而沒有對他心理需求進行有效的迴應。一般來說這類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兩種型別。一種型別是什麼呢?視規則如糞土,特別不守規矩,你越是專制,打得也不少,但是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你會發現越不守規則。還有一種型別呢?是特別的刻薄,非常非常的死守規則,特別特別刻板,這是兩種。沒有彈性,說白了這種孩子長大了之後缺乏彈性。那溺愛型,這個冷漠型我就不說了啊。既不關心孩子需要,也沒有規則,這是特別差勁的。還有這種溺愛型的,就是爺爺奶奶常是這種型別,只關注孩子需要,忽視邊界。比如今天要吃糖,在那哭了半天,哎呀,你快給他吧,別讓他哭了,這心臟受不了,就滿足他了。你的規則明天再說吧,今天先讓他吃了吧。這就是沒有堅持跟孩子定規則,沒有堅持底線,只是意味著根據孩子需要去迴應他。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讓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加有規則,有彈性,能夠做到自我管控,能高效的管理自己,一定是這種型別的。

  • 2 # Today顏簷

    孩子的需求是否應該立刻滿足?那要看他的需求究竟是什麼。但是不管需求是什麼,家長一定要先給予迴應。迴應與滿足不同,迴應是針對孩子情緒的,滿足是針對具體事情的。如果孩子所需求的具體事情是合理的,家長此時此刻也具備滿足的條件,那為什麼不滿足呢?這恐怕不是提問者真正想問的。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孩子提出不合理需求,應該立刻滿足嗎?”答案當然是“不”。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下什麼是“不合理需求”。有些父母認為,只要是違背自己意願的需求就是不合理需求,這未免太主觀、太強勢。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尊重他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世界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我帶女兒去某室內遊樂場,經常遇到兩種我比較接受不了的情況:

    第一、孩子玩到一半,家長突然跳出來要拉著孩子去吃飯,孩子拒絕離開,家長便認為這不合理。其實,不合理的是家長。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正在進行一項重要的工作,孩子突然跑過來拉著我們和他玩,恐怕我們也會不高興,甚至生氣和拒絕。而玩耍對於孩子來講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家長不由分說地打斷他的“工作”,他當然會拒絕。有些家長經常這樣做還不以為然,正是因為他們不能切身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提前與孩子約定好玩耍結束的時間以及結束後的活動內容,並且在臨近的時間點提醒孩子2-3次,孩子守約之後還要予以肯定。我帶女兒去遊樂場,女兒從來都是在我說“時間到了”的時候,立刻準備離開,完全不會“耍賴”。

    第二、大孩子先拿到的玩具,如果有別家的小孩子要搶,大孩子的家長便逼迫他讓著小孩子。如果大孩子不讓,家長便認為那是不合理的。其實,不合理的仍舊是家長。遊樂場屬於公共場所,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是大家共同分享的,誰都有權利玩,而且這個權利不會因為誰大誰小而有差別。除了“尊老愛幼”這條已經變成普世價值觀的關於年齡的規則以外,我們有聽說過因為誰比誰小了一兩歲,就可以得到更優先的權利嗎?沒有。遊樂場的規則就是:玩具共享,先到先得,排隊等待,輪流持有。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對小孩子及他的家長說明規則,建議自己的孩子(大孩子)玩一會兒便拿給小孩子玩。家長只是建議,決定權還在大孩子手裡。我們只有教會孩子保護好自己的權利,才能讓他尊重別人的權利。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不是太沒面子了嗎?所以,究竟是孩子的感受更重要,還是自己的面子更重要,我們需要衡量一下。

    說了那麼多,究竟不合理的需求是什麼呢?我簡單總結了一下:會危害到自己或他人安全及健康的、不符合普世價值觀的、不符合基本社會規則的需求,基本都算是不合理的需求。舉幾個例子,誇張一點的諸如殺人、放火、跳樓、抽菸等等,小一些的比如拒絕刷牙、拒絕上床睡覺、吃過量不健康食品、毆打小夥伴等。那麼遇到孩子提出不合理需求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剛剛提到對於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家長是不應該滿足的,但是必須迴應。迴應些什麼呢?

    第一、迴應情緒,理解和接納情緒。

    孩子如果提出了不合理的需求,可能是因為產生了某些情緒。不管是什麼原因產生的情緒,我們先要讓孩子瞭解到,我們理解並接納他的情緒。比如孩子毆打了小夥伴,一定是因為他內心產生了憤怒的情緒。那麼我們就先回應他的情緒:

    “看來你真的很生氣。”

    “某某惹你生氣了。”

    第二、瞭解原因,繼續共情。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產生這種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認真傾聽孩子,並且繼續共情。比如孩子打小夥伴,可能是因為小夥伴搶了他的玩具,我們可以迴應:

    “被別人搶玩具的確很讓人氣憤,如果我的東西被搶,我也會很生氣。”

    第三、拒絕行為,說明原因。

    當孩子覺得我們能夠充分理解他的時候,我們再說明拒絕他的需求以及拒絕的合理原因。在拒絕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要用說教的語氣,而是用溝通的語氣:

    “不過,雙手是用來創造的,可不是用來打人的哦!”

    第四、繼續迴應情緒。

    孩子在被拒絕之後,很多會繼續產生負面情緒。尤其是小孩子,可能會哭鬧。這時候,我們需要繼續理解他的情緒,用陪伴和擁抱給予安慰。

    第五、提供正確做法。

    拒絕之後就結束了嗎?還沒有。我們不能只讓孩子知道不能如何做,還要讓他們瞭解到應該怎樣做:

    “讓我們來想一想,除了打人,還有什麼別的更好的方法解決你和某某之間的問題吧。你有什麼好主意嗎?”

    第六、轉移注意力。

    另外,對於小一些的孩子,我們還可以應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我們拒絕孩子吃更多的糖果之後,可以拿一些水果來代替。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提出怎樣的需求,我們都應該認真傾聽。我們要認識到,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事實,充分的尊重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情緒,在溝通中引導他們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304不鏽鋼電熱壺燒水對人體有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