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贊威爾

    漢族人人口多,分佈的地方廣,各地文化水平高低不一樣。以近現代來說,能歌善舞的人口是多了去了。各位看官如果有空,到任何一個公園,傍晚到任何一個廣場,都是能歌善舞的人群,而且很多都具有專業的水平。

  • 2 # 秦牆漢磚琉璃瓦

    漢族人是不是能歌善舞?邀我回答這個問題;我便說:因人而宜。華人都說少數民族才能歌善舞。其實無論是哪個民族的人,只要他有個那個文藝天賦·也就是有那個藝術細胞就會能歌善舞的,再就是藝術薰陶吧。儘管如今全國大媽跳廣場舞·還不是得益於天天跳天天練,我就見過以前不會跳舞的大媽·練了段時間就跳的有模有樣的了。但仍然有些確實沒有藝術細胞的大媽們,那跳得是隻有一個字才能形容:〝醜〞極了,但她只要自己覺得快樂·有益健康就行了。

  • 3 # 薄荷樹海棠書

    我覺得好像要分成兩個階段來看,古代和現代。

    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漢族的由來,以及漢族人的文化和歷史變遷。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華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

    漢族歷來以勤勞儉樸、富於創造精神著稱。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這種“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古代始終佔絕對優勢。

    封建社會思想閉塞,唱歌跳舞歌姬舞姬的地位都非常低,在封建時代是受人輕視看不起的,但樂師呀之類的大咖就另當別論了。漢民族崇尚儒教,講究禮制,什麼階層跳什麼樣的舞,奏什麼樣的樂都有嚴格限制,一般都供貴族皇族享樂,推廣度和流行度很低。古時最龐大的農民階層們大多整日都被禁錮在土地耕作,採桑紡織上,但也會有一些民間歌謠舞蹈的出現。

    我們傳統觀念都是,漢族人好像能歌善舞的不多,反而,少數民族,比如新疆維吾爾族,廣西壯族,白族,藏族等同胞們一般都是能歌善舞的,其中新疆維吾爾族的同胞們又尤善歌舞。但隨著時代的更替和變換,到了現代,經濟發達,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好,思想也被解放出來了,尊重每個人的天性,越來越多的人學習跳舞,比如,在現代中國擁有最龐大群體的廣場舞哈哈且不論水平有多高,但是,能跳舞的,跳的好的,絕不在少數,這個基數還會不斷增長,

    現代的漢民族人學習外來的街舞之類的流行舞蹈也不在少數,各類舞蹈工作室,唱歌舞蹈比賽選秀節目層出不窮,現在你說大家到了ktv或者就平常的時候吧,都能隨便來兩首,跳兩下。

    嗯 就是說,漢民族人其實是能歌善舞的。

  • 4 # 飛貓19

    幾乎甚至可以說就沒有誰會說漢族人民能歌善舞的,之所以漢族人民不能歌善舞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漢族人民沒有信仰,其他少數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精神信仰,在對本民族的信仰神祭祀時就需要歌舞,二是漢族人民多生活在平原,不像其他民族生活在高山大河附近,而在山區好的嗓音可以傳播很遠用來聯絡,所以千百年來善舞和好的嗓音已經融入到少數民族的基因裡是的他們天上就能歌善舞,而漢族不需要這些,所以基於以上兩點限制了漢族人民不能歌善舞。

  • 5 # 瀧江視覺

    漢族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中華民族的主體,自古能歌善舞,其中分廣府、客家、川系、漢劇、東北、黃土高原、山東、江南丶閩越等幾十派系!

  • 6 # 共跳滴水線子

    中華文明幾千年是以華夏漢文明發展主導至今的,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禮樂和比較完善政治制度。兩千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已經證明華夏人早已精通音律,唐朝宮廷的雲裳綵衣舞更是高雅華貴,日本人至今還保留的“歌舞伎”就是唐代傳過去的,能歌善舞任何民族都比不了漢民族。當然,民間的各民族舞蹈也是幾千年形成的,只能算是一種民間文化的存在。不知道對小編的提問有沒有用,回答完畢!

  • 7 # 張宏傑

    是的。先秦時代,華人吃飯時酒酣耳熱後經常離席,跳上一段。直到漢代,載歌載舞仍然是華人的拿手好戲。

    漢代人是非常能歌善舞的。漢代宴會上,經常“以舞相屬”。也就是說,吃高興了,主人先起來跳上一段兒,跳罷,一位客人站起來接著跳,然後第二位客人再上場繼續跳,如此迴圈一圈,才算盡興。漢景帝年間,諸王來朝,和皇帝一起吃飯,邊吃邊跳舞。長沙定王劉發的舞姿很奇怪,他“但張袖小舉手,左右笑其拙”,景帝很是奇怪,問他怎麼回事,他回答說:“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漢景帝大笑,遂給他增加了封地面積。(《漢書•景十三王傳•長沙定王劉發》注引應劭曰)

    打虎亭漢墓

    直到漢代,華人仍然率直、粗樸,在男女關係上相當通達,漢代墓葬當中男女裸體恩愛影象屢見不鮮。在漢代,男子和女子可以一同宴飲,結伴同路,甚至同車而行,女子也能單獨會見男賓。密縣打虎亭漢墓畫像石上,畫著一位插笄的女子與著帽男子並列而坐,其旁又有兩個女子對坐宴飲,這就是漢代宴飲男女“雜坐”的情境。漢代婦女改嫁是家常便飯,沒有人認為這有什麼好指責的。張負的孫女前後改嫁了六次,漢景帝的皇后王氏曾經離異並與前夫育有一女,曹操在遺囑中還特別囑咐他的妻妾“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這些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今天的華人不再會跳舞。高曉松說:“在我曾遊歷過的數十國及本國數十民族裡,漢族在能歌善舞這一單項可排名倒數第一。”阿城也說:“中國漢族很久很久以前就不會跳舞了,普遍是看人家跳舞。”確實,星移斗轉,漢代人的精神氣質大部分在今天被稱為“漢人”的後代身上已經不能復識。

  • 8 # 愛抽牡丹

    漢民族自古不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名族。

    漢文明,大家也都知道叫華夏文明。“華夏”是一個民族概念,但是追根溯源的話,“華夏”在早期更多的是一個文化概念。

    周朝之時,遵周禮,守義禮的諸侯稱為諸夏。血統和義禮是文化的特點和落腳點。隨著疆域的擴大,和不同區域,民族的接觸,瞭解,所謂”華夷之辨”越來越顯示出文化正統論證的重要性,行成了“疆域遼闊,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的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定,確定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所謂禮儀之邦來源於此。

    現代有些國家學者認為中國要像歐洲一樣分散為幾個小國家,想想也是智商讓人著急,華人幾千年歷史或者說最愛乾的事就是不停的一統和大一統,這是由最深層的文化基因決定的。小到唱歌跳舞其實也一樣。

    中國的唱歌跳舞是圍繞著禮儀的。也是群體的,專業性質的,禮儀性質的。個人的感情表達方式推崇的是優雅,含蓄,符合規矩的,不是直爽的一言不合唱歌跳舞。從文化根基和傳承上來講漢族這方面的文化訴求不多。方式也更文化和多樣。

    日夜歌舞, 酒池肉林也是常用語對末世的表達,是貶義的。像菜根譚裡就有狐眠敗砌,兔走荒臺,盡是當年歌舞之地的描寫,很多古代家訓也把歌舞和驕奢淫逸聯絡在一起勸解子弟。

    從民族的橫向比較來看,我們也不太具有這個優勢和環境。

    漢民族起於黃河流域,征戰融合構成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基本版圖和雛形,我們更多是一種農耕民族。這和遊牧為主的民族是不一樣的。遊牧民族以遊牧和貿易為主,造就熱情,直爽的性格,空闊的環境,較為稀少的人群,遊牧和貿易的大量空閒時間也更容易直抒胸臆的歌唱和熱烈的跳舞。哪怕沒有樂隊伴奏,一件簡樸的樂器,簡單的意念,一堆熱烈的篝火就能翩翩起舞,一片空遼的高坡就引吭高歌。

    其實一邊放羊一邊背英語單詞考四六級都不是奇怪的,唱歌更簡單,更能解悶。

    農耕是重體力的,艱苦的,尤其是在技術和用具不發達的時代,單一的生存品種,繁重的勞動,外界的苛捐雜稅,能哼幾句歌頌忠臣良將的戲文就是很奢侈的很少見的了,有錢人家最多也請人唱歌戲,熱鬧為主,顯擺為主。我們好像沒這個環境和氛圍。

    現在廣場舞風靡,但詬病的新聞很多,我們身邊就可以天天看到,那種半軍事化的組織,震耳欲聾的音樂,不知道典故出自哪裡的天才服裝,含雜多種流派的舞姿,相容幷蓄疑似中外經典步兵方陣的陣型。。。真是琳琅滿目,目不暇接。這裡沒有批評的意思,我想說的是,其實所謂詬病,還是跳的不好看而已,不是太文藝就是太土氣弄的觀眾無所適從,東拼四湊沒有章法看的人大氣不敢出。反觀近期流行的一些少數民族舞蹈,大氣健康,美不勝收,不論是胖大媽跳還是幼稚小學生跳都那麼賞心悅目,讓人讚歎。

    說白了,漢族真沒沒這唱歌跳舞的傳統,也不是善於唱歌跳舞的民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情況不一樣的學生,老師如何做好“空中課堂”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