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4
回覆列表
  • 1 # Mr小禾

    來吧,讓我們告別餵飯時代

    在華人的概念裡,大部分人都會關注“孩子有沒有吃飯”,“吃飯有沒有吃飽”等問題,在我自己養育倆小主的過程中,也曾有過長輩喂大寶二寶吃飯的場面,尤其是孩子吃飯拖拉,最後剩下幾口的時候,長輩總是忍不住喂孩子吃完。老人愛孩子,關注孩子有沒有吃飽,出於本能就想幫助孩子多吃一些,這本身無可厚非。事實上,當長輩在給孩子餵飯時,他們預設了一個前提:我們是大人,我們知道你需要多吃飯,而孩子太小不懂。

    難道成人真的知道在他們給孩子餵飯的時候孩子確實餓了嗎?難道孩子自己真的是不知道自己餓沒餓嗎?難道吃飯不該是孩子自己的權利嗎?

    有飢餓感,是動物的一種本能,與生俱來。嬰兒一出生就會用啼哭來表示飢餓,我記得當護士把出生幾個小時大寶放在我身邊,大寶閉著眼睛用嘴尋找“食物”,而二寶似乎矜持些,直到我主動把“食物”送到他嘴中,他才享受的吃起來。1歲左右的孩子,是最渴望自主進食,我記得二寶八個多月的時候,面對餐桌上的一盤蝦,他尖叫“啊啊啊啊啊啊”,試圖去吃,我覺得孩子喊著要吃的樣子很可愛,還特地留了一個影片,等他長大了放給他看。哈哈。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兩三歲甚至更大一點的孩子在自顧自地玩耍,可能是在飯桌邊,可能是在客廳裡,旁邊必定有一個成人,隔一分鐘,喂一口飯給孩子,然後用給孩子擦擦手、擦擦嘴。如果孩子不想吃飯,或者吃不了太多的飯,成人就開始施展“你吃一口飯,再去玩”,“如果你不吃飯,就不喜歡你了”,“如果你不吃了,我們就不去玩”等懲罰,成人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孩子吃飯。

    孩子會吃飯嗎,會。因為他受到了“誘惑”,受到了“威脅”。但事實上呢,這種餵飯已經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成人的心理需要,成人陶醉於被孩子需要的滿足裡,而我們的成人卻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吃本能進行著破壞。

    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被餵飯的人是你自己,外婆剛給你吃過一塊蛋糕,你的胃裡還是飽的,到了吃飯的時間,外婆覺得你沒有吃飽,然後用各種誘惑想把飯給你喂下去。請問你的感受是什麼?也許,今天你真的把這頓飯吃了,但是之後,你會討厭吃飯。因為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帶給你身體和精神不好的感覺。所以,當再一次吃飯的時候,就會勾起你的不舒服,到了吃飯就好像打仗。

    現實中,很多我們這代做父母的,由於接觸了一些育兒的知識,心裡知道不該喂孩子吃飯,但是面對家裡的長輩,又覺得無可奈何。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和長輩們做如下的溝通。

    餵飯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我們可以嘗試溫和的,以通俗易懂的口吻,告訴長輩:大自然在造人的時候,就賦予了身體很多奇妙的功能,當一個人想要吃飯的時候,他們的身體會發出一種反應,這個反應叫飢餓感。當一個人飢餓的時候,這個感覺會傳到大腦,對大腦說我餓了,要吸收食物的營養了。接著大腦會發出指令,現在你可以去找出食物,然後吃掉。隨後,我們的雙手,就會負責把食物放進嘴巴,送到胃裡等。一個人有了飢餓感吃進去的東西才能被很好的消化吸收。如果在吃飯前,我們給了孩子很多零食,就會使孩子的胃被充滿,這樣,身體就無法發出飢餓感的訊號,孩子便不會主動去吃飯的。這個時候,如果成人怕孩子不吃主食會餓壞肚子,執意要給孩子餵飯,身體裡又不需要這些東西,那麼喂進去的東西是無法被消化吸收,大量堆在胃裡,引起積食,進而影響孩子脾胃的健康。其實我們成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極度缺乏飢餓的時候吃進去的時候最享受的。哈哈。

    餵飯影響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自主吃飯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孩子在探索吃飯的過程中能可以獲得解決問題、控制自己的飽足感等能力。我們成人的困擾往往是,如果讓孩子自己吃飯,丟掉的飯粒會比吃進去的多,而且孩子會弄得滿身、滿地都是飯菜,沾滿油漬的衣服很難洗乾淨諸如此類。但事實上,孩子不是在玩兒,而是在探索。小點的孩子會透過不斷嘗試,試圖把食物放進嘴裡,從單手抓到雙手抓,從嘗試使用勺子到用筷子,從笨拙到熟練,如此,逐漸完成自我進食的探索,在不斷嘗試自主進食的過程中,孩子就積累了經驗,還會帶來自信,並且懂得控制自己的飽足感。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建議老人:孩子的大腦是透過孩子的身體的幫助才能發育的更好。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豐富的肢體的動作會給他們帶來很協調的身體狀況,孩子透過自主進食,使得手、嘴、眼的相互協調配合,餵飯將剝奪了孩子寶貴的學習機會,從而可能會影響大腦的發育。這招估計會很靈,因為老人們總是很希望自己的孫子孫女是活潑聰明的。假如一個人連吃飯都要透過外力來解決的話,這樣的是否有利於生存呢?可能這個時候,長輩會反駁“飯誰不會吃啊,長大了就會了”,“你要的那個什麼能力不能力的長大了也可以培養啊”諸如此類,實際上我們會看到,在孩子出生後的前六年裡,是培養孩子自律進食習慣的黃金期,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若給予以適當的誘導,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餵飯影響孩子的內在發展。長輩一旦給孩子餵飯,孩子就容易不專心,原本該用來那筷子的雙手就閒下來了,他們開始東摸西碰,甚至離開吃飯位置跑來跑去,玩玩具,看電視等,這時候,成人按耐不住了,開始催促和逼迫,這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使得孩子感到吃飯是一種負擔,一種強迫性的任務。

    其實,換位思考下,不吃飯可能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正常用餐的時間被破壞,有些成人害怕孩子餓,在三餐飯前都給予孩子零食,到了正常吃飯的時候,飢餓感就無從產生;飯菜不合胃口,不同的時候,孩子對食物會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在孩子想吃蔬菜的時候,桌上堆滿了魚肉,孩子可能會因為沒有食慾而厭食,孩子身體不舒服等也可能造成孩子不想吃飯,我記得大寶每次吃不下飯的時候,我是我該給她量體溫的時候了。

    當我們在和長輩們分析了餵飯的危害和孩子不吃飯可能的原因後,我們不妨嘗試這樣去做。

    不要破壞孩子的吃本能。首先,拿走孩子的零食,我記得我的一個大學室友,在她的博文裡也提到,他們家裡是沒有零食的,點贊點贊。其次,邀請孩子吃飯的時候,如果孩子拒絕,我們便提醒他,“現在是吃午飯的時候,下一餐飯就是在晚上了,你確定要選擇這樣嗎?”如果孩子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就尊重他,成人千萬不要心裡難過,事實上,我們是在幫助孩子建構更好的進食規律。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還會帶來一種更棒的認知,孩子對自己的決定承擔結果。如果孩子不吃,我們就放鬆的吃;如果跑來吃,我們就一起吃;假如一家人吃完了,把飯收了,孩子很痛苦的要吃,我們可以安慰他“很抱歉,我們以為剛才你和我們講了你不吃飯,沒關係,你很快就可以等到下午了,我們願意和你一起等”。我們要儘量避免,讓孩子覺得這是對他的懲罰。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未來在這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懲罰孩子。我也不建議講大道理“你知道你餓了吧,你下一頓一定要吃哦”。因為孩子決定不吃飯,餓的感覺告訴了孩子,他下一餐飯一定要吃,也就是說他們自己知道了,未來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飯一定要吃的。講道理會帶來反感,也會影響到親密關係的連結,所以我們只要安慰孩子就好了,因為孩子內心已經知道了,我太后悔剛才不吃飯了。這樣的事情堅持三次到四次左右,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然後一段時間時間,我們就會收穫到一個不一樣的孩子。你會發現,當她在玩的時候,你提醒他說“我們馬上吃飯了,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幫我擦擦桌子,擺擺餐具”,你會發現孩子會非常開心的來做這件事,而且在吃飯的時候,他很專注。我們家裡有一個小懿自我管理守則,裡面還有一條“在吃完飯後要說大家請慢用,然後把自己的餐具收到水槽”,孩子也能很好的履行。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收穫到的不僅是孩子對吃飯的概念,也是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決定的結果負責。這是我們給孩子建構的一項重要能力。我永遠都相信,這樣的能力比我的孩子未來是否考滿分,會背多少首唐詩,能不能得到三好學生都重要太多太多。因為這關係到我孩子未來的一生過的好不好,關係到我們的孩子未來能否在各種複雜的選擇決策他的人生。而這一切,取決於都是孩子是否從小就經歷過選擇,是否在選擇中提煉過失敗和成功。

    一個小小的吃飯,能夠帶給孩子這麼多的能力,有沒有覺得賺到了呢。如果大家願意的話,就透過這樣的方式和長輩們來一場溝通吧。讓他們發現不給孩子餵飯,要比追著孩子餵飯帶給孩子的價值太多了。既然我們愛孩子,我們為什麼不給孩子最棒的呢?

    我們經常在說,教育就是算一筆賬,哪個對孩子最好,我們就義無反顧的選擇哪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存在銀行安全嗎?銀行會不會倒閉?錢會不會被盜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