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上的小書童
-
2 # 勉為其難GD
第一、硯臺裡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塊研墨。
第二、應該及時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兩三次就應該清洗一下,或者感覺遺留的墨比較厚的時候就需要清洗了。
第三、清洗的時候一定要用柔軟的材料或用手,硬質材料雖然容易清洗,但是會使硯臺表面變得粗糙不平,對硯臺本身和墨塊都不好。
第四、松煙墨和油煙墨性質不同,最好分開使用兩塊硯臺,不宜混合使用。
第五、硯臺可以定期放在水中養一養,但是如果長時間不用的話,應該用報紙包好置於乾燥的地方。(製造硯臺有一步是泡水,但剛做好的硯臺是放在玻璃鋼罩子裡防潮的。)
第六、好的硯臺要配優質的墨塊,劣質墨塊可能會劃傷硯臺。
第七、研墨的時候要畫大圓,而且不要總集中在一個區域。
-
3 # Vie29
硯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人之一。硯臺的基本儲存方法,硯如果放置於窗前案頭,應該儘量避免Sunny直射,否則硯質會出現乾燥的跡象,日曬過久硯匣容易乾裂。觀賞硯臺時桌上最好鋪上毛氈,硯不要接觸金屬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
-
4 # TT來吧大學生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任何一種東西如果想讓它使用壽命延長都需要一套科學正確的保養方法,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硯臺的養護方法:
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後要及時洗滌,不能留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損壞硯面。根據《古硯考》記載:“昔日雲:寧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甚矣。硯之必當勤洗也,多洗則不竭燥,多洗且得神氣,三日不滌,宿墨膠凝,書寫滯筆,墨色塵灰,不能清鮮矣……”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臺上的積墨”具體方法是,先將硯放入木盆中。不要用材質硬的盆以免碰傷硯臺表面。用軟質材料的毛巾或者絲瓜瓢慢慢洗滌,以皂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乾淨的硯取出風乾,放入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硯石,保持硯臺的瑩潤和本來面貌,注意,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侵不發墨。
再者就是要避免Sunny直射,否則硯臺會出現乾燥,爆裂等情況還有就是儘量不要讓硯臺和金屬、玻璃容器等接觸,因為這些硬的器物容易把硯臺劃傷。定期給硯臺打蠟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對硯臺塗蠟的時候,有人將臘塗遍硯身,有的還塗抹植物油甚至墨,以為這樣可以養硯。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應該將臘塗抹於硯臺四周,而將臘塗在硯堂磨墨的部門是不對的。
說到底,其實只要我們把硯臺當做一個有生命力的物體,用心加以保養,硯臺就會一直洋溢著新買時的生機與活力!
-
5 # 鳶尾凌礫
第一、硯臺裡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塊研墨。
第二、應該及時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兩三次就應該清洗一下,或者感覺遺留的墨比較厚的時候就需要清洗了。
第三、清洗的時候一定要用柔軟的材料或用手,硬質材料雖然容易清洗,但是會使硯臺表面變得粗糙不平,對硯臺本身和墨塊都不好。
第四、松煙墨和油煙墨性質不同,最好分開使用兩塊硯臺,不宜混合使用。
第五、硯臺可以定期放在水中養一養,但是如果長時間不用的話,應該用報紙包好置於乾燥的地方。(製造硯臺有一步是泡水,但剛做好的硯臺是放在玻璃鋼罩子裡防潮的。)
第六、好的硯臺要配優質的墨塊,劣質墨塊可能會劃傷硯臺。
第七、研墨的時候要畫大圓,而且不要總集中在一個區域。
一、四大名硯 (一)洮硯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製作洮硯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產於卓尼縣喇嘛崖和水泉灣一代。而老坑石中的極品,當屬“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肌膚,儲量極少,自宋末就已斷採,能否重現不得而知,現今每得一塊鴨頭綠可視之為千年古董。硬度在3.0左右,最適宜研磨,顆粒直徑0.01mm以下,發墨快而顆粒細,密度在3.05左右,儲墨久,容易清洗不滲墨。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有綠漪石、鸚哥綠、鸊鷉血,市場儲量依然不足3%,下發好和稀有是洮硯位列四大名硯的根本,尤其是在端硯、歙硯老坑石已枯竭的今天,“老坑洮硯”更是備受追捧。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複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迴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採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二)端硯 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中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三)“歙硯”的開山祖是易硯。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木葉硯(王耀作品),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制了“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後主的賞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徽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
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幹,滌之立淨。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這就是硯臺。
(四)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製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二、保養方法 1、硯臺裡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塊研墨。
2、應該及時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兩三次就應該清洗一下,或者感覺遺留的墨比較厚的時候就需要清洗了。
3、清洗的時候一定要用柔軟的材料或用手,硬質材料雖然容易清洗,但是會使硯臺表面變得粗糙不平,對硯臺本身和墨塊都不好。
4、松煙墨和油煙墨性質不同,最好分開使用兩塊硯臺,不宜混合使用。
5、硯臺可以定期放在水中養一養,但是如果長時間不用的話,應該用報紙包好置於乾燥的地方。(製造硯臺有一步是泡水,但剛做好的硯臺是放在玻璃鋼罩子裡防潮的。)
6、好的硯臺要配優質的墨塊,劣質墨塊可能會劃傷硯臺。
7、研墨的時候要畫大圓,而且不要總集中在一個區域。
-
6 # 書寫寫寫
回答問題,就當做一種學習方式吧:
硯集歷史、藝術、雕刻、使用、欣賞、研究、收藏價值於一身。雖說端硯是“無量壽,可與世同存”,但是還要懂得保養啊。否則不當的使用,除了影響使用效果外,還會損傷硯臺的石質,特別是好的硯臺,我們保養的目的是使硯石的石質維持不變,防止風化。下面,就端硯的保養說一些方法:
1、洗硯凡使用過的硯臺,最好每天清洗,就像每天洗臉一樣。古人還說過“寧可三日不洗臉,不可一日不洗硯”。當然,現代人偷懶,但最少也得使用兩三次清洗一次。按照過去的辦法是:“以蓖麻子擦硯滋潤,不得以滾湯滌硯,不可以氈片故紙揩抹,恐氈毛紙屑以混墨色。端溪有洗硯石,絕佳。今以皂角清水滌之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硯,極去滯墨。或以絲瓜瓤滌洗,或以蓮房殼滌洗,去垢起滯,又不傷視,絕佳。”(《紙筆墨硯箋》)。清洗時最好能用柔軟的海綿清洗,不要用太硬的東西,以免損傷硯質。另外,洗硯時一定要小心謹慎,盛水的器具最好用木盆,如果在水泥盆或者瓷盆中清洗,很容易將硯臺碰傷。
2、不用宿墨儘量每天新鮮,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宿墨傷硯質,同時也能呈現最好的墨色。磨好的墨汁若放到第二天或更長的時間才使用,墨汁有膠性,會因天氣影響而不同程度的發生變化,墨色漸灰暗。《屠隆考餘事》雲:“日用硯須日洗去其積墨敗水,則墨光瑩潤。若過一二日,則墨色差減。
3、不常用的硯臺要保持乾淨硯要經常保養它,才會容光煥發,若是冷落了它,就不會給你好臉色看的,可以避免碰撞損傷,也可以防止灰塵。
4、不要放在Sunny下暴曬,會影響石質,同時也會使硯盒變形端硯忌常置於Sunny照射的地方,或者暴露在乾燥的空間,這樣會使硯石逐漸失去滋潤,會出現乾燥、爆裂等情況,使研磨出來的墨亦相對減弱甚至失去原有的優點。另外,儘量不要讓硯臺和金屬、玻璃器物有“親密接觸”的機會,因為這些硬器物很容易把硯臺刮傷。
5、形成“包漿”經常在手上把玩,擦拭的硯臺,表面會變得更平滑,如小兒肌膚般油潤光澤,形成“包漿”。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會愈加明顯。
6、如何退蠟硯廠的硯臺在出售之前大部分已上蠟保養。客戶購買回去以後,可用1000號以上的水砂紙溼水打磨一下硯堂,先把蠟退去,再使用,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砂紙法”吧。在水簾洞購硯時,為了方便大家,都會配一小張2000號的水砂紙供大家退蠟,也可稱之為“開硯”。除了砂紙,另一種退蠟的方法是用杉木燒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硯堂數遍,然後清水洗淨。因相對麻煩,所以一般較少使用這種方法。
7、養硯的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水養”“水養”就是把硯臺放在水裡,保持滋潤。特別是老坑,未開採出來之前常年水浸,石質非常滋潤,出土之後就開始風化了,所以水養是一種不錯的好方法,很多硯友家裡就放一個大魚缸,裡面除了水養一些硯臺外,還有幾尾小魚相伴,非常雅緻,一舉兩得。有些朋友採用這種方法時,發現硯臺浸水的地方出現了白點,洗也洗不去,原因是硯臺上的蠟未退清,水養之前,需把蠟先退清了再養,這樣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若已經出現了白點,也可用“砂紙法”搞定。
8、長期不用需上蠟保養當硯臺長期不使用時,可用上蠟的方法對其進行保養。硯臺上蠟就如傢俱上漆一樣,既可保護材質,也能增加美感。同時也可以防止風化,使端硯的美麗珍貴石品花紋可以清晰呈現。
9、硯臺如何上蠟硯臺需要長期保養,即使上了蠟的硯臺,長期以來,表面的蠟也會因受潮而發黴,在硯表面形成灰白的斑點,在家裡如何快速簡單的上蠟和把發黴的硯煥然一新呢?
準備工具:舊牙刷一支,白蠟燭一支(最好能有黃油蠟),吹風筒一個(800W以上),乾淨的不掉毛的布一條。好了,開始工作了,先用吹風筒把硯臺加熱,邊加熱邊把蠟擦在上面,直到石頭的熱度可以把蠟溶化,若原本已有蠟在硯上面,只需讓蠟重新溶解後,用布輕輕擦拭即可,邊角或雕花等難以用布擦到的地方,可用舊牙刷搞定。
在對硯臺塗蠟時,有人將蠟塗遍硯身,有的還塗抹植物油,更有的塗沫墨,以為這樣可以養硯。其實這些做法並不妥當,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將蠟塗抹於硯臺四周,而將蠟塗在硯堂磨墨的部分是最不可取的。
上完蠟後不能馬上放回盒子裡面去,得讓硯臺涼了再放回去,並且注意不要放在潮溼的地方,這樣就不會容易發黴了。
10、硯使用久了會出現“磨光”,“鈍”,“失鋒”現象,效果沒有剛開始的那麼好,怎麼辦?原因有兩個,一是硯臺使用前沒有退蠟,或是退蠟不清。二是墨的質量不好,長期積聚的墨油留在硯堂,影響發墨。對付這種情況,最簡單的也是上面所說的“砂紙法”。墨的長期使用會對硯堂有一定的侵蝕、損壞,會變得不平,有劃傷的痕跡,影響使用,這時也可以用“砂紙法”,使硯臺恢復如初。
11、如何研磨研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圓圈式,一種是上下拉鋸式,可看個人喜好。個人比較推薦大圓圈式,這樣研磨的範圍更大,不會只集中在某一區域,硯堂使用更均勻。研磨時,按墨要重,移動要慢,邊磨邊加少量加水,不要心急,這樣磨出來的墨才濃豔均勻。
此外,不要用不乾淨的水,茶水和熱開水研墨,會影響效果。研墨後的墨條不要隨意立在硯堂上,因時間一長墨條會與硯面緊緊粘連,難以移動,若強行用力會使硯面剝離,嚴重損傷硯堂,記得有位朋友曾經因此而損傷了一方硯臺,痛心不已。
回覆列表
我有一個硯臺,是爺爺小時候用的,年代也算是比較久遠吧,是石頭做的,青色發灰。應該就是普通材質。記得當時傳給我的時候,本人十分喜歡,如獲至寶。平時沒事的時候就練練毛筆字,把玩把玩,用完之後有時候就會清洗一下,但是後來發現硯臺有些變化,表面有輕微脫皮,當時就意識到是沒有及時晾乾所致。因此硯臺怕潮,應放置在乾燥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