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山文苑

    規範俱樂部名稱、逐步走向中性,這是成熟聯賽的必由之路。中國足協初定方案是今後允許俱樂部更改名稱一次,但是更改後的名稱必須是中性。

    這是百年俱樂部的要求,也是俱樂部屬地化的象徵。所謂的中性名稱,一般情況下都會帶有一座城市的符號,成為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投資方是誰,中性名稱永不過時。實現名稱中性之後,不管俱樂部的投資商如何變遷,俱樂部和球隊都不會再有顛沛流離的恐懼感,才會真正出現“愛上一支隊就是愛上一座城”的感覺。這實際上就是把一傢俱樂部永遠留在一座城市、一個地區。實際上2015年以來,中國足協已經推出了禁止跨註冊協會轉讓的政策,大家最終都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為實現中性名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同時需要所有投資商轉變搞職業足球俱樂部就是做廣告的觀念,要意識到搞職業足球俱樂部實際上是一種對社會的投資,是承擔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傳遞足球的真正價值。當大家都認識到這一點後,在規範俱樂部名稱上就將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2、官方檔案中的隊名不再出現具體的企業名稱。

    一旦確定實施俱樂部中性名稱,中國足協、中超公司官方檔案中就不會再出現俱樂部的球隊冠名商名字。中國將有可能出現類似拜仁、皇馬、巴薩、尤文圖斯等Continental豪強一樣的“百年老店”!

    改中性名稱有人擔心冠名企業利益怎麼證?這也容易!現在是全媒體時代,只要有足夠的曝光率,無論是俱樂部還是隊伍的名稱是中性,絕不會影響到企業形象和價值的傳播。

  • 2 # 廣州隊魂

    謝題主邀。這個足協新政若實行,必然會對整個中超聯賽的發展起到正面推動的作用,綜觀世界足壇主流聯賽,已經很少用球隊冠名的方式去擴大母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代表的是俱樂部本身、當地球迷和政府已經主觀感情上認可了該球隊在該城市的地位,並且確立了主隊的定位,那麼自然而然地就會對主隊的方方面面去了解去關注,包括背後的贊助金主以及金主所運營的產品和品牌等等!中國的職業足球發展起步較晚,才二十多年而已,而且社會經濟高速增長也是同歩,造就了大批的企業崛起,企業家為擴大企業的生意規模而藉助超高關注度的足球平臺進行品牌營銷宣傳而陸續成立俱樂部,也是很好地實現了廣告推廣的目的。不過客觀地看二十多年的國內足壇,很多企業就是為了做個短期廣告而接手球隊,達到目的之後又找各種理由退出,所以大家看到的事實就是很多球隊不斷被變賣更改球隊冠名,不斷地各地遷移,這部分金主並非真心實意因喜愛中國足球而去投資,純粹為了母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利用足球價值而已!中超聯賽這麼多球隊,除了極個別俱樂部(如河南建業)的冠名從一而終外,絕大部分都是頻繁更換就是明證,可能說得難聽但這是事實!如果有新政規範職業球隊名稱,既籠絡了當地球迷的地域感情,又可以大浪淘沙篩選出真正熱愛足球的金主(他們不會刻意去利用足球價值),那麼就會迴歸到純粹的足球比賽當中,對於打造百年球隊是好事。

  • 3 # 大連晚報大體育

    關於規範中超俱樂部名稱的要求,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2015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第三條中就明確要求,“鼓勵地方政府創造條件,引導一批優秀俱樂部相對穩定在足球基礎好、足球發展代表性和示範性強的城市,避免俱樂部隨投資者變更而在城市間頻繁遷轉、缺乏穩定依託的現象,積極培育穩定的球迷群體和城市足球文化。”同時,《方案》還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名稱的非企業化,打造百年俱樂部。

    到了2016年底,中國足協又頒佈了新制定的《中國足球協會職業足球俱樂部轉讓規定》,其中明確提到了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因轉讓而變更俱樂部名稱及簡稱的,應當符合《中國足協職業足球俱樂部名稱規範》以及國際足聯、亞足聯關於俱樂部名稱的要求。”

    可見,“中超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或中性化”的議題,其實是在不斷地推進過程中。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今年的聯賽還未結束,足協就心急火燎地展望明年、更加嚴格地規範俱樂部改名了——到了明年,國家層面出臺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已經面世3年,你們中超俱樂部要是還掛著一堆贊助商的名字,是不是太不給面子了?

    所謂的名稱“中性化”,實質就是俱樂部的“去資本化”和“屬地化”,讓足球迴歸與運動的本質,減少被資本異化或綁架的危險,而更加突出俱樂部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價值。球迷們耳熟能詳的歐美豪門,皇馬、巴薩、曼聯、米蘭……莫不是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地標級”符號,其本身存在的意義,早已經超出競技體育的範疇。哪怕奧迪、雪佛蘭、Bwin給的贊助費再多,他們的名字也只能出現在球衣廣告上,而絕不會跟在俱樂部名字的後面。

    當然,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是跟一個國家和地區足球發展的歷史和積澱有關。歐洲五大聯賽的球隊,多是百年老店或者幾十年的招牌,這些俱樂部誕生之時,往往都是這個地區有著相同背景或屬性的球迷們自發組合而成。資本的贊助,卻是最近二三十年才逐漸成為氣候。其時,不論是俱樂部、球迷、媒體還是贊助商,都早已認可了“俱樂部是城市代表的公益屬性”這一概念,既無慾望也無必要,在俱樂部名稱之後加上贊助商的名字。

    而中超則不然。中國足球職業化始於1994年,至今尚未而立。甲A伊始,篳路藍縷,全靠各家金主的“施捨”,這些俱樂部才能在職業化的道路上順利前行。而贊助商的要求也很單純和明確——就是要出名。畢竟,有了知名度,其他一切才有可能。這樣就造成了中國的職業俱樂部名稱跟“金主爸爸”密不可分的現狀。同理,跟中超發展類似的近鄰J聯賽和K聯賽,其俱樂部名稱中都是帶著贊助商的名字。

    有媒體統計過,本賽季,16家中超俱樂部全年的總投入在120億至180億,單從首支角度講,每傢俱樂部都是嚴重虧損,冠名費其實已經可以忽略不計。而且,中超16隊中,除了天津泰達(天津億利)、遼寧宏運(遼寧瀋陽開新)等少數球隊之外,絕大多數球隊的冠名商都來自於母企業。所以,球隊不再出現冠名商的名字幾乎沒有影響。此外,按照專家們的觀點,不管投資方是誰,中性名稱永不過時,“實現名稱中性之後,不管俱樂部的投資商如何變遷,俱樂部和球隊都不會再有顛沛流離的恐懼感,才會真正出現‘愛上一支隊就是愛上一座城’的感覺。”

    這話說著簡單,但對於現階段的中超俱樂部來講,名稱“中性化”還要面對兩大現實問題——

    1.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不允許贊助商直接冠名球隊之際,這些皆以“出名求利”為目的的大金主們,對於足球的熱情會不會大打折扣?

    2.符合社會屬性的“中性化”名字怎麼起?會不會以後的中超積分榜上,放眼望去,都是北京FC、上海FC、南京FC的名字?抑或是是北京城隊、北京聯隊、廣州城隊、廣州聯隊?

  • 4 # 爽言爽語

    首先,這個新政是有積極意義的。

    從職業聯賽的發展趨勢來看,俱樂部名字中性化非企業化是必然趨勢,只有俱樂部紮根於當地,並且穩定住名稱不變,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本土球迷,才能培養出死忠球迷。只有這樣,俱樂部才有真正的立足之地,才能真正的長遠發展下去,才不會因為投資人變化導致球隊名稱就跟著變化。

    對比那些成功的歐洲五大聯賽,都是有那些持續穩定的球隊才有了聯賽的繁榮,哪有俱樂部名字被冠上企業名稱的?

    日本聯賽在 20 年前也有類似的政策,也是行政推動,仙台七夕、橫濱水手都是當時改名後的產物,這一次足協的政策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個新政只是第一步,足協的任務還很重很重。

    現在一家企業冠名中超球隊,主要都是看重球隊名稱給自己企業帶來的巨大廣告效應和影響力,正是因為有廣告作用,他們才願意投資球隊。

    而這折射出的正是中超盈利的問題,現在的中超基本還是一個燒錢的狀態。強如廣州恆大,從《全球體育工資調查》(GSSS)中可以看到,過去的一年裡,廣州恆大收入只有 6400 萬英鎊,而支出卻達到了 1.6 億英鎊,可想而知,其他球隊是一個什麼狀況,根本不賺錢。

    中超球隊都不賺錢,投資人目前最大的回報就是球隊名稱的冠名權。而現在足協的政策就是要把球隊冠名權拿回來,要求球隊名稱必須中性化、非企業化。

    那對於投資人而言,本身球隊不賺錢,又不讓冠名球隊名稱了,那他們投資球隊的目的是什麼?他們都是商人,不是做公益,沒有回報,沒有幾家企業會繼續投資中超球隊,沒有投資,以中國足球現在的基礎,很難繼續維持下去。

    所以現在足協公佈了球隊名稱必須中性化、非企業化的政策,這只是第一步。

    之後足協要做的事情是為中超球隊增加收入,無論是轉播分成還是商業贊助,足協都必須讓中超球隊更加賺錢, 這樣才會有企業在失去球隊冠名權的時候繼續投資中國足球。

    這本身就是一個博弈,足協公佈政策其實做了最小的一步,下邊就要足協的行動了,只有做好中超的商業化,增加球隊的盈利空間,這才說明足協這一步走對了,不然足協就還是光會說,卻一直做不好的那個中國足協。

    【END】

  • 5 # 海雲說球

    對於球迷來說是好事,更加和國際接軌,個個更加有歸屬感,但是對於小俱樂部意味著少了冠名贊助,進一步降低贊助商的可能性。有利有弊,個人覺得加個企業名字沒什麼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時感覺生無可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