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葫蘆金剛爸爸
-
2 # 國學日知
中國婦女的姓氏問題:由“妻從夫姓”到“妻冠夫姓”中國古代姓名文化的--個普遍現象:已婚婦女都有兩個姓氏,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妻從夫姓”。
對已嫁女子以夫家姓氏相稱的習俗,大致在漢魏之際構成雛形,到南朝末期蔚成風氣。究其原因,估計同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組織逐漸形成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特別是到了東晉南朝時期,以莊園為範圍的同宗聚居已經是戰亂年代中求得家族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形式,作為增進家族共同體內一切成員之凝聚力的辦法之一,把妻冠夫氏作為一種稱謂原則確定下來,顯然是必要的,而其副作用必然是妻子對夫家人身依附的關係進一步加強。
由“妻從夫姓”到“妻冠夫姓”,其間的確有沿襲傳統的軌跡可尋,但兩者仍有一定的區別。“妻從夫姓”的社會基礎是封建家族體制,與之相適應的則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所謂“三從”倫理觀念。“妻冠夫姓”不僅在構詞方式上摒棄了反映“三從”倫理觀的“從”字,而且在實踐中也一定程度地認可了辛亥革命以來、特別是國民革命以來廣大婦女致力人格解放的部分成果。
-
3 # 檸檬不再萌
我怎麼發現古代女人,至少都有自己的姓,然後有地位的名女人還有個名字,普通女人只有個“閨名”不足為外人道,但是也都有個姓,而不是夫姓。
從史記說起,上古的姓名是怎麼回事,比如周文王的老媽“太姜”是名是姓還是封號,我已經鬧不清了,從弄得清得開始。有名的,秦始皇的奶奶宣太后,姓羋。秦始皇的媽,叫趙姬。都沒姓贏。
劉邦的老婆,大大的有名,呂雉。跟她同時代的女人,薄姬、戚姬,沒留下名字,但有姓。不姓劉。
漢武帝劉徹的媽,叫王娡,他姑姑才姓劉,劉嫖。而他老婆,叫陳嬌、衛子夫等等。
東漢的班昭,後來嫁了姓曹的,又叫曹大姑,這似乎是個改夫姓的。
漢朝之後,三國時期,曹操的老婆,曹丕兄弟幾個的媽,姓卞,叫什麼不知道。
兩晉,有名的女人,賈南風、謝道韞等等。
東晉還有有名的書法家衛夫人,注意她老公不姓衛,而是姓李,她自己姓衛叫衛礫。
隋唐到了,楊廣的媽姓獨孤,李世民的媽姓竇,李世民的老婆姓長孫,然後是大名鼎鼎的武則天。
宋朝,有個高太后。然後我們記得更多的是民間的佘賽花、穆桂英、李師師、李清照。還有秦檜的老婆王氏。
明朝呢,朱元璋的老婆馬皇后馬秀英。明末有女將秦良玉。還有就是三言二拍裡大量的女主角,都有自己的名字。
清朝大家都很熟悉了,孝莊姓啥叫啥我不知道,慈禧姓葉赫那拉,叫什麼也眾說紛紜。民間就有個張氏李氏。
所以我覺得,港臺的女人改夫姓或者冠夫姓,比如陳方安生、連方禹,其實並不是我們國家的傳統。
-
4 # 初陽升輝
中國地大,風俗各有不同吧!我家鄉出門3.5裡各處一鄉風吧!活的時候時候,別人總稱呼女方帶老公姓叫她!比如老公姓李,那就叫李阿姨或李奶奶這樣叫,死後就用自己姓刻碑了!老輩是還用李王氏的,現代隨便!但是碑上子女後代重孫名字都要刻上的,重孫沒出生名字也要刻上,表示四世同堂興旺吧!就這樣吧!
回覆列表
張李氏。
古代女子未出格之前都是有名字的,但是,一般的窮人家可能只是有一個象徵性的小名,大戶人家的女子是從她氏到名字很講究的。女子出格之後,要隨夫姓,夫姓在前,本姓在後。
稱女子為“某氏”是男權時代的產物,反應的是婦女地位的低下,只能從屬於男人。“某氏”的“某”是該女子的夫姓。也可以稱為“某某氏”,前面的是夫姓,後面的才是自己的姓氏。
中國古代,對已嫁女子以夫家姓氏相稱的習俗,大致在漢魏之際構成雛形,到南朝末期蔚成風氣。究其原因,估計同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組織逐漸形成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特別是到了東晉南朝時期,以莊園為範圍的同宗聚居已經是戰亂年代中求得家族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形式,作為增進家族共同體內一切成員之凝聚力的辦法之一,把妻冠夫氏作為一種稱謂原則確定下來,顯然是必要的,而其副作用必然是妻子對夫家人身依附的關係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