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伊比利亞半島作為歐洲大陸的西南角,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從公元前一千年開始就有腓尼基人的商船在此建立商站,腓尼基人後來建立的迦太基王國也繼承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羅馬人透過布匿戰爭奪取了當地的統治權,建立了西班牙行省。西班牙建立獨立王國起源於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滿族的一支——西哥特人,這個獨立的王國維持了接近300年(418~714),最後被阿拉伯人所滅,阿拉伯人的統治一直延續了七百餘年(714-1492)。在這期間,伊比利亞人掀起了收復失地運動,最終在半島上建立起了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個君主制基督教國家。由此我們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統治為何會最終消失? 阿拉伯人入侵初期的西班牙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談到的就是西班牙的地緣政治割據。西班牙作為歐洲的西南一隅,既能夠成為歐洲勢力進軍非洲的跳板,也能成為北非勢力入侵歐洲的登陸器。但是從整個地緣格局來看,西班牙雖然與歐洲大陸主體之間有比利牛斯山脈的阻隔,但是整體上依然屬於歐洲地緣範圍。來自非洲的擴張勢力在佔領西班牙後便會因為直布羅陀海峽的阻隔成為軍事雞肋,“食之無用、棄之可惜”,當地便會發展成為與非洲相對隔絕的獨立勢力;而歐洲的政治軍事家們斷然不會讓一隻外來勢力如鯁在喉,必定會聯合歐洲力量進行絞殺,因而最後導致這一外來入侵消弭於無形。其次,從當地本土文化看,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土著居民與羅馬新移民在羅馬帝國後期(公元3世紀以後)已經逐漸信仰基督教,西哥特王國的建立者阿拉里克更是將基督教作為西哥特王國的國教。因此,半島居民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前已經具有了基督教文化的底蘊,因而雖然被阿拉伯人軍事征服,其底層民眾依然以基督教信仰為主,這從後倭馬亞王朝即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家(Caliphate of Córdoba,756—1031年)的賢明君主都以許基督教信徒傳教來體現自己的文化包容便可以體現。換言之,當基督教王國捲土重來時,這些基層民眾還是會“簞食以迎王師”,這位收復失地運動的成功奠定了民眾基礎。 取得勝利的西班牙基督徒第三,所謂城堡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後倭馬亞王朝的建立即是當地阿拉伯貴族對於中東地區阿拉伯“老東家”的自立門戶。自此之後,南方廣闊的非洲不但不是西班牙阿拉伯人的軍事腹地,而且成為了宗教派系鬥爭的仇讎。這就使當地的阿拉伯人陷入了南北夾擊的窘境,進而導致倭馬亞王朝極盛時期也只能是強制北部山區的基督教王國稱臣納貢,與北方的德意志與法蘭西交好,實則是缺乏穩定的後方,不能集中力量對付基督教世界。後倭馬亞王朝滅亡後,其本來的領地被泰法(Taifa,類似中國的諸侯國)割據,而後又經歷了兩次北非王朝的統治,阿拉伯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給了西班牙人可乘之機。最後,基督教王國的合力成為了收復失地運動成功的主要推手,自從阿拉伯人對西歐的侵略終止於查理·馬特的普瓦提埃戰場後,西歐的基督教國家便開始以各種手段支援伊比利亞半島上基督教同胞們的復國運動。赫赫有名的查理曼大帝與他的繼任者都曾經跨過比利牛斯山脈攻擊阿拉伯人,與西班牙北部山地的基督教國家相呼應。十三世紀初,中世紀最強的教皇英諾森三世號召整個基督教勢力向伊斯蘭勢力宣戰,與開往東方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相呼應,來自西歐各地的十字軍其實蜂擁進入伊比利亞,為西班牙的基督教王國帶來了決定性的勝利。因此收復失地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算是一場“十字軍西征”,最終上升成為了基督教與伊斯蘭世界的對戰。 十字軍東征

  • 2 # 人文悟宇

    統治西班牙的阿拉伯軍隊其實主要還是摩爾人,下面我們會講到他們。

    他們從717年進入到1492年被趕出西班牙,統治了整整700多年!

    後來消失的主要原因有幾點,一是整個阿拉伯世界在連續遭受十字軍、蒙古等的打擊後已經式微;二是本身相對獨立的西班牙摩爾人的政權內部分裂,到1492年滅亡的時候已經只有一小塊格瑞那達了!三是基督教世界的聯合行動給摩爾人以重創。

    下面我們簡單地看一下這個過程。

    有人認為摩爾人就是柏柏爾人,也對也不對,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最初“摩爾”這個詞是羅馬對西非茅利塔尼亞行省的稱呼,後來被歐洲用來統稱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西西里島、馬耳他、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

    摩爾人

    順便說一下,馬格里布是阿拉伯起的名,意思是“日落之地”,泛指非洲西北部一帶,現主要指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摩洛哥其實就是馬格里布的音譯)。

    其實,阿拉伯帝國侵入非洲之後(主要是貝都因人),和當地的柏柏爾人還有非洲黑人逐漸融合,這些混血而成的人應該就是我們所稱的摩爾人。

    綜上可以看出,無論是貝都因人,還是柏柏爾人或者摩爾人,都有著遊牧民族彪悍的特點,作為軍隊主力是絕對靠譜的,所以說,阿拉伯帝國的擴張離不開這些部落民族的力量。

    阿拉伯帝國版圖

    比如最初從北非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的泰利格(Tariq)就是柏柏爾人,他的軍隊中柏柏爾人有7000名,而阿拉伯人卻只有300名。他的名字被刻在登陸的一塊岩石上,被稱為阿爾-泰利格(Gebel al-Tariq),意思就是泰利格山,後來被訛傳成為直布羅陀(Gibraltar)。

    其實那個時候的柏柏爾人基本就可以稱為摩爾人了!

    從這時開始(公元711年),阿拉伯帝國的摩爾人花了7年控制了西班牙全境,他們稱西班牙為“安達盧西亞”。

    科爾多瓦哈里發帝國版圖

    從711年至1492年,摩爾人的統治最初隸屬阿拉伯帝國(大馬士革的倭馬亞王朝),後來變成獨立的科爾多瓦哈里發帝國,然後再次分裂成幾個小國,最後剩下格拉納達王國。期間歐洲基督教和摩爾人的伊斯蘭教進行了持續的鬥爭,直至1492年才徹底光復西班牙!

  • 3 # 洋楊大觀

    關於這段歷史,大觀君可以給大家演義一下。

    這個故事的開端,是一個類似“哈姆雷特”的故事,八世紀初期中東阿拉伯帝國,老哈里發(政教合一的統治者)被其弟弟毒死並搶奪了王位,遭遇變故的王子乘亂逃出,一路逃亡到馬格里布(今摩洛哥、突尼西亞)一帶,希望投奔駐守在當地的一位將軍,也是老國王的親信。

    將軍陷入為難之中,收留王子,則違反軍令;不收留王子,則王子必死無疑,自己也辜負了先王的知遇之恩。

    考慮再三,將軍指著直布羅陀海峽對面的那塊土地,告訴王子前往那裡,並交給王子一支主要由當地柏柏爾人或者摩爾人幾千人的軍隊。王子帶著這支軍隊,很快橫掃伊比利亞半島,開始長達700多年的統治。

    在此後幾百年的過程中,西班牙當地的一些小的邦國陸續出現,而摩爾人的政權內部分裂,摩爾人的統治,逐漸退守到西班牙的南部,其統治範圍,主要在現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但當時的那些基督教小國家,也無力攻打摩爾人政權,這樣又對峙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後來,卡斯蒂亞女王伊莎貝拉和阿拉貢王子費爾南多的聯姻,改變了這一均勢。二王揮師南下,於1492年攻克了摩爾人最後的堡壘格蘭納達,完成了西班牙的統一(其後不久,二王在格拉納達接見了哥倫布,女王將自己的嫁妝交給哥倫布,造了三條船航行,發現了美洲大陸--這是後話,不展開了。

  • 4 # 國家人文歷史

    一句話總結就是北邊基督教政權逐漸強大,而摩爾人政權則在幾百年的統治中漸漸的衰落並且備戰不夠,最終被趕出了歐洲。

    作為伊比利亞半島上摩爾人政權最後的代表,格拉納達的奈斯爾王朝存在了250多年。然而隨著1469年阿拉貢國王費迪南德與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結婚,兩個王國合二為一。統一的西班牙王國的形成,給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勢力敲響了喪鐘,意味著奈斯爾王朝即將終結。1467年,奈斯爾王朝甚至挑釁似的拒絕繼續向卡斯蒂利亞繳納貢款,“格拉納達造幣廠現在鑄造的已經不再是黃金,而是鋼鐵”。這句話意味著戰爭。

    原本西班牙的軍隊質量很差,但是伊莎貝拉重金僱傭瑞士傭兵,也是當時西歐最著名的精銳步兵,他們成為西班牙步兵學習的模範,使得西班牙步兵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享譽歐洲。與此同時,伊莎貝拉從法國、德意志和義大利聘請了許多技術人員成立兵工廠,製造火藥和炮彈,建立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一支炮兵。最大的攻城炮有12英尺長,口徑達14英寸。它們是由2英寸寬的鐵棒構成,用鐵釘和螺釘絞緊,發射鐵彈、石彈和火球。後者在天空飛過時,據目擊者說,會拖著一道光亮的長尾,落在屋頂上足以引發大火。

    1485年,準備就緒的西班牙軍隊向摩爾人發起進攻。從1490年春天開始,費迪南德指揮部隊毀滅了格拉納達城外的富庶平原,將城外的24個小城鎮以及許多村落夷為平地,所有糧食和牲畜一掃而光。1491年4月,8萬西班牙軍隊包圍格拉納達。儘管格拉納達的城防工事仍然十分堅固,卻已毫無意義——守軍即使不戰死,也會餓死。捱至1492年1月2日,格拉納達終於宣告投降。西班牙領土上的最後一個摩爾人國王,不幸的穆罕穆德十一世,隨即被迫離開紅宮,向著非洲大陸的方向一去不復返。

  • 5 # 地緣谷

    穆斯林還能否收復“西班牙斯坦”?|Booker不客

    近幾年,因為大批穆斯林的湧入,導致西歐的部分地區出現了伊斯蘭化的現象。某些好事的網友在德意志、法蘭西和西班牙等西歐國家的國名後面加上“斯坦”二字用以調侃,很有一種基督世界快被伊斯蘭佔領的感覺。

    其實在歐洲的最西端,也就是伊比利亞半島,真的出現過一個伊斯蘭國家。這個國家的面積相當於今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總和,還存在了將近8個世紀。伊斯蘭勢力是怎麼繞過大半個歐洲,跑到伊比利亞半島建立政權的?而這個政權又是怎麼滅亡的呢?

    『 伊比利亞離北非如此之近

    伊比利亞半島位於歐洲西部,是整個歐亞大陸的最西端。曾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西羅馬帝國後期,日耳曼人的一支進入到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王國。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西哥特王國曾經迎來一段快速發展時期。但西哥特王國的盛世沒持續多久,阿拉伯人的鐵蹄就踏上了伊比利亞半島。

    阿拉伯人原本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遊牧民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阿拉伯人都處於氏族部落的階段,沒能在阿拉伯半島上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各個部落之間互相攻伐,使得阿拉伯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生活在戰亂之中。直到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才得以統一。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阿拉伯人在冷兵器時代就有非常強大的戰鬥力,現在又有了伊斯蘭信仰的加持,戰鬥力更是又上了一個臺階。很快阿拉伯軍隊就打敗了強大的拜占庭帝國,將基督教勢力趕出了北非,控制了地中海南部海岸線。

    這個時候,伊比利亞半島一下子從基督教世界的後方,變成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峙的前沿。此時的伊比利亞半島距離阿拉伯帝國,就只剩一彎海峽——直布羅陀海峽。

    可是窄窄的直布羅陀海峽根本無法成為抵擋阿拉伯騎兵的天險。阿拉伯人早就對西歐富饒的土地垂涎三尺。公元710年,擔任阿拉伯帝國北非總督穆薩派遣一支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向海對岸的伊比利亞半島發動進攻,攻佔了西班牙南部的一個小港口——塔利夫,開啟了伊斯蘭勢力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征服之路。

    之後,更多的阿拉伯軍隊在穆薩的派遣下,以塔利夫為基地,逐漸向伊比利亞半島的縱深處挺近。當時統治伊比利半島的西哥特王國日漸衰敗,根本無力抵抗阿拉伯人的進攻。僅僅幾年的時間,穆薩率領的阿拉伯軍隊就殺到了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的埃布羅河流域。

    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入侵,大量的穆斯林也跨過了直布羅陀海峽,移民到了伊比利亞半島。穆斯林的大量增加,對於一直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基督徒並不是一件好事。雖然阿拉伯人並沒有強迫他們皈依伊斯蘭教,允許他們保留信仰,但條件是這些基督徒必須額外向阿拉伯統治者繳納高昂的賦稅。一些貧窮的基督徒迫於生計,不得不改信伊斯蘭。穆斯林人口比例的上升,使得伊比利亞半島的文化由基督教文化轉變為伊斯蘭文化。

    『 伊比利亞迎來穆斯林主人

    就在阿拉伯人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時候,阿拉伯帝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原本的倭馬亞王朝被阿巴斯王朝取代。倭馬亞家族的後代阿卜杜勒·拉赫曼幾經轉折,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在當地人的支援下,阿卜杜勒·拉赫曼在此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至此,伊比利半島脫離了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和過去橫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相比,後倭馬亞王朝僅僅統治著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的部分地區。他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就這一畝三分地,再不好好打理,那隻能去喝西北風了。

    從阿卜杜勒·拉赫曼開始,歷代後倭馬亞王朝的君主都精心經營自己統治下的伊比利亞半島。到了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統治期間,後倭馬亞王朝達到了鼎盛。當時西歐的一些基督教小國甚至還向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納貢稱臣。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統治下的伊比利半島,經濟、文化乃至科學的發展水平遠遠超過日耳曼人建立的基督教王國,成為當時西歐最為繁榮發達的地方。

    『 基督徒上演“收復運動”

    這些穆斯林在曾經上帝的土地上吃香的喝辣的,基督徒們怎麼可能坐視不管。從公元8世紀後期開始,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徒們就發起了“收復失地”運動。可是當時阿拉伯人勢力強大,這些所謂“收復失地”運動根本沒有取得什麼實際進展。一直到11世紀中後期,整個阿拉伯世界衰落後,這些被壓制的基督徒們才開始崛起。

    公元1031年,後倭馬亞王朝滅亡。在後倭馬亞王朝的廢墟上,諸多的穆斯林建立起許許多多的伊斯蘭小國。趁著後倭馬亞王朝崩潰之際,基督徒們開始對穆斯林統治的地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為了鞏固軍事勝利的成果,防止穆斯林們反撲,基督徒們每攻下一個地方,就開始往這個地方移民,提高當地基督徒的比例。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王朝崩潰,但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穆斯林軍隊依舊有非常強大的戰鬥力。加上直布羅陀海峽仍然掌握在伊斯蘭勢力的手裡,來自北非的其他穆斯林還是能夠輕而易舉地進入伊比利亞半島,支援自己的穆斯林兄弟。比如來自北非的柏柏爾人進入到伊比利半島,與當地的穆斯林一起與基督徒作戰。

    為了更好地與穆斯林作戰,原本分散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基督教小國開始聯合起來,形成了葡萄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三個國家,隨後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國合併,成了今天的西班牙。1492年,西班牙軍隊攻克了穆斯林建立在伊比亞半島上的最後一個國家——格拉納達,至此基督徒們的“收復失地”運動以勝利告終。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位於西班牙南部古城科爾多瓦,具有摩爾建築和西班牙建築的混合風格。

    “收復失地”運動結束後,原本諸侯並立的伊比利亞半島僅剩下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因為長期與穆斯林作戰,自身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成了西歐第一批民族國家。

    為了填補多年來與穆斯林作戰的鉅額軍費開支,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都非常熱衷於去海外尋找財富,於是眾多Nautilus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援下,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至此西歐進入快速發展的時代。

    而原本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西班牙統治者強迫留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放棄自己的信仰、語言和習俗,並且拆毀了大量穆斯林留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建築。到了1609年,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三世下令驅逐境內所有穆斯林,無數穆斯林向南逃到北非。至此,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穆斯林基本上被清除乾淨。

    『 穆斯林能否上演“收復運動”?

    因為伊比利亞半島距離北非的距離實在太近,近些年大量北非的穆斯林又沿著祖先走過的路,跨過直布羅陀海峽,來到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的穆斯林人口一直也在增加。那麼有沒有可能,這些穆斯林會把西班牙變成“西班牙斯坦”呢?

    雖然每年有大量的穆斯林經由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但實際上相對於西歐的幾個大國來說,西班牙的穆斯林人口僅佔全華人口的2.1%,遠遠低於英法德三國,並不會給以基督教佔主導的主流文化造成衝擊。而且西班牙一直都是以基督教國家自居,在2010年,西班牙政府就下令禁止在任何公眾場合穿戴面紗和罩袍。隨著全球恐怖活動的猖獗以及經濟形勢的惡化,加上被穆斯林統治過的歷史,西班牙加強了對穆斯林的移民的管理。因此穆斯林要想再把西班牙變成“西班牙斯坦”,只能是一種幻想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戀開始就異地,怎麼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