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事武器觀察

    這句話的意思是:操行,有一貫優良的;而做官,卻沒有總是被賞識和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問題;而被不被重用,是時運問題。這裡所謂的時運,也就是機遇。有的人德才兼備秉性耿直,但所遇領導是武大郎開店,只好沉淪下僚,這就是“不遇”;有的人“能薄操濁”喜歡逢迎,大家公認不該重用,可領導偏就提拔他,這是因為只有這樣的“破格”,才會使他感恩戴德,而對他來說這就是“遇”。

  • 2 # 待曉兒

    或許很多人都有過一種感覺,就是我的能力也不差,水平也不低,為什麼總是感覺生活不如意呢?

    這樣的疑問在職場升遷、或者是同行對比的時候,經常會出現。

    東漢人王充在《論衡》當中其實早就係統地講過這個問題,那就是其中的《逢遇篇》。

    如果瞭解了這些內容,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釋懷自己的經歷。

    成功不是隻靠能力就可以的,很多時候需要運氣

    “遇”,就是所謂的“機遇”、“運氣”,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遇”嗎?

    有必要先來劃定一個界限。

    如果一個人學習刻苦,最後取得了一個理想的成績,進入了自己夢想中的大學,這是“遇”嗎?

    這不是,只是自然的結果,透過自己的努力來達成願望,這怎麼可能是“運氣”呢?

    如果一個人學習成績沒有那麼理想,但是考試的時候發揮超常,進入了自己以前想都沒想過的好大學,這才是“運氣”,也就是所謂的“遇”。

    當然,我們並不提倡這種讓人“嫉妒”的運氣,畢竟太過虛幻,並不可靠。

    我們今天要來講的是“不遇”這件事情。

    對比來說,“不遇”很好理解,就是一個很努力的人,能力出眾,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就是運氣壞了一點,始終都沒有成功,比較讓人惋惜。

    比如說周朝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在路邊哭得很傷心,路人就問,你為什麼哭啊?

    這個老人說了自己非常“倒黴”的經歷:

    他說自己這一輩子都很努力,但是就是沒有得到“王”的賞識。

    他小的時候學文,在“文”這一途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無奈的是,當時的國君喜歡用老人,他太年輕了,所以得不到重用。

    後來這位喜歡重用老人的國君去世了,新任國君崇尚武力,他這個學文的人又得不到重用。

    於是他就努力地去習武,好不容易在“武”的一途上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但不巧的是,尚武的這位國君又去世了,繼任的是一位年輕的國君。

    這位年輕的國君喜歡用年輕人,可是他已經年老了,還是沒有得到重用的機會。

    是這位老人能力不足嗎?當然不是,他的運氣實在糟糕。

    就像卞和當年向楚王進獻“和氏璧”的時候,兩任楚王都不識貨,砍下了他的左右腳,是因為“和氏璧”不好的緣故嗎?也不是,這就純粹是運氣問題。

    這樣的現象很常見,就拿今天這個時代來說,總有一些人喜歡去責怪受害者。

    “他為什麼不找別人偏得找你呢?”、“蒼蠅不叮無縫蛋,肯定是你也有問題。”這樣的話語屢見不鮮,一時間也沒什麼可以反駁的。

    但其實這就是運氣而已,為什麼偏偏找我?因為我恰好路過,很多事情其實就這麼簡單。

    這就像職場一樣,有的人能力很強,但是上級比較平庸,兩者不合拍,自然就“不遇”。

    伊尹遇到了商湯,君臣際遇,自然能力得到彰顯;但箕子遇到的是紂王,他自然就得不到重用。伊尹賢能,那箕子就不賢能嗎?自然不是,遇到的領導有差異。

    但是,如果君主用善言,臣子也賢能,這就一定能成功嗎?

    孔子、孟子也是賢人,當時的國君也是喜歡採納善言的,不是桀紂這樣的暴君,那為什麼也不能成功呢?

    這就好比,一個能臣本來想要幫助國君開疆拓土,但是國君呢只想著割地賠款苟求平安,這有什麼辦法呢?

    高俅只不過是踢了一腳好球而已,竟然能得到高位,運氣而已。

    這就是羅隱在他的詩中所寫的: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王充在這一篇文章當中不是去抱怨什麼,而是開導那些不得志的人,以理性的角度來看待世事。尋找原因,予以改變。

    並且,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前者如高俅,後者如孔孟。奸臣、佞臣可以身居高位,賢者、能者可以沉淪下僚。

    所以,他告訴人們,不能以一時的成敗貴賤論英雄。

    當不能取得成功的時候,不是必須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因為很可能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缺少了一點外部條件而已。

    這樣一來,我想很多有著同樣感慨的人,應該能釋懷了,放下心理的包袱,以更好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遭際。

    是否我們只需要關注運氣,而不再注重實力培養呢?

    要想成功,運氣自然是必不可少,但能力顯然更為重要。

    王充在《逢遇》篇裡也並不是一味地推崇運氣的作用,而是講述很多沒有成功的緣由,他同樣也看重自身的能力。

    他在這篇文章中說:

    文與言,尚可暴習;行與能,不可卒成。學不宿習,無以明名。名不素著,無以遇主。倉猝之業,須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預聞,何以準主而納其說,進身而託其能哉?

    是說,說什麼樣的話和把自己包裝成什麼樣的人,這些都是可以速成的,但是個人的能力是不能速成的。

    可問題就在於,如果你沒有能引起國君關注的名聲,不能投其所好,那麼連他的面都見不到,你再有能力又能如何呢?

    就好比有些企業招聘,寫明瞭就要985、211高校畢業的人才,而出生雙非的人才即使再有能力,但簡歷通不過篩選,連筆試、面試的資格都沒有,這又有什麼用呢?

    但是,倉促之間建立的人設,只能留存於一時的假名,也只能幫你到這裡了,要想讓國君聽取你的建議,還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

    那些即使通過了簡歷篩選的985、211人才,能力如果不足的話,同樣也是不能求職成功的。

    這一點商鞅就做的非常好。

    商鞅去見秦孝公,一共見了三次,前兩次都非常失敗,秦孝公聽得都快睡著了,但第三次就很成功,秦孝公也最終採納了“商君之法”。

    就是因為前兩次商鞅和秦孝公講的是“天子之道”,帝王之論,商鞅有這樣的能力能輔佐秦孝公成為像周天子一樣新的天下共主,但是,秦孝公更感興趣的是商鞅第三次說的“霸者之論”。

    商鞅前兩次的失敗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足,而是運氣不好,恰巧就是秦孝公對他的道路不感興趣而已,如果換一個感興趣的諸侯王,第三次都不用再見面,直接就開始幹活了。

    但是,商鞅因為運氣不好而沒有取得成功,他就去積極地調整。

    他第三次向秦孝公講述的是他感興趣的內容,所以秦孝公才瞬間就來了精神。

    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商鞅的成功是因為對秦孝公投其所好,還是因為他自身就有能匡扶秦國稱霸的能力呢?

    顯然是因為商鞅的能力。

    所以說,運氣只是一塊不穩定的“敲門磚”,能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主要還是靠自身的能力。

    王充在文章開篇所說的“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不是倡導偶然憑運氣成功,而是在開導那些“操行常賢”者因“不遇”而產生的憤懣而已。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3 # 東東五一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好人常常能看到,但是,在做官的路上卻不一定有好運。這句話仍有現實意義。我們有句成語叫:懷才不遇。你再有本事,如果你的領導不賞識你,或者受編制限制,領導位置沒有空缺,你還是得不到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覺得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豁達,想開點,畢竟晉升之路是金字塔結構,不可能人人都能到達塔尖;二是多學習,多讀書。個人進步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但學習還是自己能把握的,知識學到手都是自己的,而職務卻不是自己,權力姓公不姓私,界線要清楚,免得犯錯誤。三,要有自尊心。職務有高低,人格無貴賤。我們沒有必要為一官半職低三下四去求誰,也不允許別人因為自己職務低而侮辱我們。社會上勢力眼的人大有人在,沒必要跟他們生氣。幹好本職工作,對得起良心就行,至於其它的還是交給組織來辦理吧。相信,一個清正廉潔的組織是不會埋沒人才的,組織比誰都明白,國家建設需要大量人才,你可能被埋沒一時,但不可能被埋沒永遠,有句話講:是金子總有發光的那一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每天好好學習,為自己鍍鍍金,耐心等待發光的那一刻,我們不鳴則已,一鳴就要衝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知道未來是怎樣的,你還會努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