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苗麻王彩彩

    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給孩子立規矩,其實也是很考驗我們的智慧。我也發表下我的觀點。要想給寶寶立規矩,父母自己得先要有規矩。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身上的問題。例如①你說孩子總是坐沒座樣,站沒站樣,父母做到了嗎?做好了嗎?②吃飯的時候最容易立規矩,不剩飯,不吵鬧,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這方面父母引導孩子會更好。③出遊時,不亂碰文物,做文明旅遊者,如果父母做的很好,孩子也會學,成為他潛移默化的習慣。

    還有就是在給寶寶立規矩時,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堅持。這一點其實很重要!例如最通常的問題就是孩子買玩具,寶寶看到玩具了,非常想要,但是家裡這樣的玩具很多了,我們不想買給他,他開始大哭,軟磨硬泡~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禁不住買給孩子,下次同樣還會這樣。所以我們先要明確和孩子說“這樣的玩具你家裡有,媽媽不會給你買了,我們再去看看有沒有其他更要意思的東西,”或者和孩子共情“寶貝,媽媽知道你非常想買這個玩具,媽媽也好想買給你,但是家裡有這樣的玩具,我們回家去看看是不是一樣的,還有沒有新功能”如果孩子哭,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也要讓孩子知道不買給他的理由,讓他學會什麼錢該花,什麼錢沒有必要花,更要讓孩子看到我們的堅持。

  • 2 # 圖媽的育兒經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孩子的規矩習慣對其影響是深遠的。所以給孩子從小立好規矩養好習慣就顯得非常重要,我結合我自己養育兒子的過程分享其中幾點:

    首先:5歲前應該立好哪些規矩?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以下幾方面:1⃣️規律的作息。小朋友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保證充足且規律的睡眠,我身邊有很多小朋友,尤其還未到上幼兒園年齡,晚上12點了還沒睡覺,早上9點10點還在睡覺,這本身就違背了發育規律,長此以往會對大腦發育、身高等身體很多機能器官造成影響,降低自身免疫力。2⃣️正確的親子閱讀方式。親子閱讀一方面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關係,另一方面也可以慢慢培養起愛讀書的習慣。早期的親子閱讀對小朋友語言的發展也非常的有利。

    其次,在立規矩時要跟小朋友講清楚為什麼這麼做,以及示範正確做的方式,而不是一味要求必須這麼做不能那麼做。前幾天看一個育兒節目裡面育兒師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在外人看來沒有規矩的孩子,其實不是她本身的問題,而是在她做錯後家長並沒有及時制止並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示範。

    再次,在立規矩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反覆,孩子情緒波動,這個時候家長必須要有原則。舉個簡單例子:睡覺前刷牙,最開始小朋友會因為比較新奇,每天都刷牙,新鮮勁一過,就可能會出現今天高興就刷,明天不高興就不刷,很多家長在這場拉鋸戰中就妥協了,小朋友都很聰明的,這次妥協了下次她還會在別的事情上再次拉低家長的底線。所以家長要有原則,溝通好後立下的規矩就是要嚴格遵守。立規矩是個長期的過程,一個新的規矩需要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的重複才可能變為習慣,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加油,要堅持到底。

  • 3 # 紫靈百味媽咪

    立規矩並不是隨口說說就了事的。對於現有的規矩,比如家訓等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需要灌輸給孩子,講給孩子聽。但是除了這些最基本的家族傳承之外,還有一種就是針對當下的情況,立規矩。比如孩子上學了,要給孩子立規矩。

    從大處講,社會契約是立足社會的根本,而在孩子從小,家長就要灌輸孩子這種觀點。立規矩必須要符合2個基本點:1、守契雙方共同商量;2、遵循解決最大問題,簡單直觀,一般規矩不建議超過5條,可以對每一條規矩進行完善,但是不能為了力圖完美,而將規矩列舉得非常複雜。

    從那幾個方面給孩子立規矩

    1、 做人(比如孝順父母,和睦兄弟姐妹);2、做事(誠信、勤勞、堅強、今日事今日畢);3、學習(方法類,流程類,效果類);4、勞作(家務、手工勞作等)

    比如下面是一組優秀的家長和孩子關於學習共同立的一個規矩

    學生:

    1、每天固定兩個半小時的學習

    2、先複習,再作業;

    3、語文、英語大聲朗讀;

    4、遇困難限時思考,再求解。

    5、對父母的意見能慎重思考;

    家長:

    1、 學習時間以外,家長充分給孩子自由;

    2、 只檢查孩子最終的筆記和作業完成情況,不監督孩子的學習過程,給予客觀的評價;

    3、 孩子朗讀期間,家長不能打擾孩子;

    4、 必須與孩子協商,共同解決孩子遇到的學習困難;

    5、 家長可以提出對孩子學習的建議,但是保持心平氣和。

    上面的5V5將責任和任務劃分清清楚楚,對家長和孩子的要求都闡述比較清楚,規矩的意思——“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講究對稱的處理關係。要求學生,自然對家長也需要有要求。如同法律一樣,對公安來講,是執法者,有懲戒邪惡的責任,也有維護正義的義務。

    如何讓規矩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

    1、對於規矩的“執法者”要確保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認真貫徹

    當家長要求孩子做什麼,自然就要明白自己應該做好什麼。當家長要求孩子做一件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自然要對應出一件孩子最希望看到的環境。比如要求孩子學習,但是孩子不喜歡家長嘮叨,那麼家長解決好自身嘮叨的問題,然後才有監督孩子的資格;要求孩子做作業,但是孩子不喜歡家長的“臭臉”,那麼先收起自己的“臭臉”,然後才有評價孩子的資格。

    當要求一方一味的付出,而另一方不做任何行動,自然會讓付出方“起義”。

    2“執法”要公正、公平、公開,包庇不得、蠻橫不得

    立了規矩,孩子沒有完成,除了規矩存在不合理的情況之外,自身的規矩“執法”是否存在”不公現象”。法律告訴我們偷竊有罪,但是面對小偷,你找理由說對方很窮,沒辦法,就不予追究。法律就不存在公正,沒有了公正,就沒有了公平,也就沒有了效果。

    越小的孩子,除了規矩立得要少以外,還要保證規矩的嚴格執行。不要因為孩子成績掉下來了,就給孩子蠻橫的增加額外的規矩。這是最基本的契約,是最基本的誠信,這一點做不到,就不要奢求你的言語具有“公信力”。

    3、 及時發現不合理的規矩,給予合理的刪減和完善

    對於很多家長而言,並非做教育出生,所以很難做到一次性定規矩,永久適用。及時的對規矩的合理性進行修正。要保證規矩必須符合:①輕鬆達成;②合乎科學;③長期可實施。所以千萬不要制定“每天40分鐘朗讀”這樣具體的規矩,因為這個規矩很容易被客觀的實際情況去打破。一旦這種規矩頻繁被打破了,這種規矩就不能稱為規矩了。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立的規矩,孩子不執行。那隻能說明規矩的“專制性”。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來講,孩子沒有必要聽你的話。伏爾泰曾經說過“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說出類似的話語,做出類似的行動,沒什麼不合理。

  • 4 # 品智女人育兒之道

    小孩記不住規矩,只是透過行為來判斷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打個比方。如果規定晚上幾點以後不能吃零食了。不用跟孩子講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定,這個規定有什麼好處等等,小孩很難理解的。

    只需要在晚上小孩想吃零食的時候,溫柔地告訴他:“晚上不能吃零食,白天可以吃,如果你餓了可以喝牛奶。”也許孩子是真的餓了,聽到有吃的就會同意。也許孩子就是嘴饞了,就是想吃,然後哭鬧、就地打滾,家長只要不心軟,仍然告訴他“晚上不能吃零食,明天白天給你吃。”孩子會透過家長的態度來判斷他的勝算。哭完了,也就知道看來是真的不能吃了。然後家長抱抱孩子,安慰一下,轉移注意力這事就過去了。

    每次都這樣處理,有兩三次,孩子就知道晚上不能吃零食了,也就不會要了。即使有時候會想吃,看到家長堅定的態度也不會鬧的太厲害了,只是象徵性地鬧一下試探一下就完了。

  • 5 # 機靈寶育兒

    規矩並不一定是所有的東西都要遵守才叫規矩

    真正懂規矩的小朋友,其實是知道哪些東西是對的,哪些都是錯的,知道碰到事情該怎麼樣處理?自己在哪個範圍可以自主做決定?

    要和寶寶立規矩,首先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不要所有的事情都管著,那樣容易讓寶寶以為自己沒有任何自主權利,反而你定的規矩她會嘗試進行反抗。

    所以立規矩之前必須讓他知道,直至理解這個規矩,為什麼要這麼定,取得立規矩時候的一致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就是要鍛鍊寶寶對規矩的執行力,這個其實是可以潛移默化在一些行動當中,比如:在給還不懂說話的寶寶餵飯時,就可以告訴他“坐好!手不能亂碰才能吃飯”,時常提醒他做一些小指令,讓他去嘗試理解和執行這個指令。

    然後,如果寶寶做了一些過激的行為,必須要進行懲罰的時候,儘量一次性就達到效果,而且儘量不要採取體罰的方法,只要讓寶寶認識到這個事情的重要性、嚴重性,既避免了和家長形成嚴重對立,也會避免對寶寶的心理造成影響。

    所以我覺得給寶寶立規矩,主要是做行為表率,取得一致的理解,讓寶寶知道你的原則和底線。然後儘量以愛的方式去包容寶寶,這樣培養出來的寶寶,就是自信而自律的寶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飛行器是否會取代地面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