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追夢堂
-
2 # 回憶還是要忘記
從亞歷山大大帝的最後一個古希臘王朝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的800年間,兩虛有兩個帝國統治著波斯。在帕提亞帝國與薩珊帝國的統治下,興起了獨特的波斯文化,它有著自己的獨特的藝術和建築風格以及自己的宗教,即索羅亞斯德教。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周圍的土地都在波斯軍隊的統治之下。在鼎盛時期,他們的王國從敘利亞一直延伸到東邊的印度河谷。薩珊王朝統治時期,波斯文化影響更為廣泛,一直傳播到了西歐、非洲和中國。
帕提亞帝國
帕提亞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境內,從公元前6世紀起他一直是波斯帝國的領地,直到公元前330年被亞歷山大大帝佔領。亞歷山大死後,帕提亞成為塞流古帝國的一個行省。公元前4世紀末3世紀初,一支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帕尼人,來到帕提亞並採用了帕提亞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他們的國王阿薩西斯一世(公元前247至211年在位),推翻了塞流古王國的行省總督安德拉戈拉斯,並於公元前238年宣佈獨立。公元前209年,塞流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再次征服帕提亞,但是在公元前2世紀初塞流古帝國瓦解時,帕提亞乘機奪回了以前的領地並繼續擴張。
帕提亞的擴張
塞流古人曾經試圖阻止帕提亞人的擴張,當在密特里達提一世(公元前170至138年在位)和他的繼承者統治下,帕提亞人征服了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124年,帕提亞控制了東起赫拉特西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土地。後來,東部行省遭到斯基泰遊牧民部落(又稱為薩卡斯人)的入侵,然而帕提亞人在密特里達提二世(公元前110至87年在位)的帶領下收復了失地。在那裡,帕提亞人第一次遭遇強大的羅馬軍隊,兩個帝國同意將幼發拉底河作為共同的邊界。
羅馬-帕提亞戰爭
公元前53年,羅馬人越過幼發拉底河的邊界,帕提亞人在卡雷摧毀了羅馬軍隊。羅馬帝國的重型步兵根本不敵輕巧靈活的帕提亞騎射手。帕提亞人在中東地區繼續挑戰羅馬人的統治。此外他們在密特里達提二世統治時期之後幾乎沒有擴張的慾望。這也許與帕提亞帝國分散統治有關,帕提亞帝國是由許多相對獨立的屬國組成的。
羅馬人急於一雪卡雷戰役之恥,頻頻向帕提亞發動進攻,直到公元115至117年羅馬皇帝圖拉真征服亞美尼亞和美索不達米亞時才取得決定性進展。他的繼承者海德利安放棄了這些領地,美蘇不達米亞北部於公元198年被羅馬皇帝塞普蒂摩斯·塞維魯再次征服。
薩珊帝國
帕提亞王朝因與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大大消耗了國力,公元223年波斯附屬國的國王阿爾達希爾一世(公元220至240年在位)在霍密茲達幹擊敗帕提亞軍隊,殺死了他們的國王。不久,阿爾達希爾建立了以他的祖父命名的薩珊王朝。薩珊人稱他們的國王為“伊朗沙哈爾”意思是伊朗的領土。與帕提亞人不同,薩珊人奉行擴張政策。
沙普爾一世(公元241至272年在位)時期,薩珊人打敗了庫什人,攻佔了索格迪亞亞、巴克特里亞和印度西北部。3世紀70年代,薩珊王國的領土西起幼發拉底河上游,東至印度河流域,北達索格迪亞納,南抵阿拉伯的“沒 ”地區(今阿曼)。
帝國滅亡
在後來的兩個世紀,薩珊王朝日益繁盛,到了公元5世紀末,曮噠人,又稱“白匈奴人”佔領了索格迪亞納和巴克特里亞,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動搖了薩珊帝國。薩珊帝國霍斯魯一世(公元531至579年在位)摧毀了曮噠帝國,收復了東部各行省。
與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長期對抗導致了薩珊帝國的覆滅。公元607年,霍斯魯二世(公元591至628年在位)對拜占庭帝國發動了全力進攻,公元608年征服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公元618年征服了埃及。然而,最終拜占庭帝國扭轉了戰局,公元627年在尼尼微打敗薩珊軍隊。霍斯魯逃亡,薩珊帝國一片混亂。公元637年,阿拉伯穆斯林軍隊從南部發起進攻,控制了波斯,結束了輝煌的薩珊王朝。
-
3 # 策牧銀河
帕提亞跟印度沒有關係 他們應該是指的波斯人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建立的帝國 中國絲綢之路等歷史文獻上提到過 我們說帕提亞就是所熟知的~古安息國(大概就是伊朗周邊幾個國家的統稱)
-
4 # 毅而三思吳六奇
不是印度‘的’帕提亞王國,是印度-帕提亞王國(Indo-Parthian Kingdom)。這個王國不只有現代印度的一部分,其疆域還包括了今日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區。它也不是安息王朝(帕提亞帝國),不過兩者確實容易令人疑惑。安息帝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而印度-帕提亞王國卻是公元前20年至公元100年左右,兩者各自鼎盛時期的領土互有交錯重疊之處,且基友情表現的有些太赤脫脫了……
先看兩國貨幣:
講道理,把圖放大後,不僅貨幣樣式,就連頭帶那都是同款,這不情侶套麼?再加上令人疑惑的帕提亞仨字……說實話真容易有點亂。截個圖,再次證明兩國的基友情。
(截圖內容來自《西亞古代民族與文明通史》:帕提亞人與帕提亞帝國一文)
據今日考證的結果,這個印度-帕提亞王國的疆域在其鼎盛時期,包括 了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北印度的部分範圍,主要的著名城市有以下五個,關於疆域我很靈魂畫手的做了個圖:
喀布林(Kabul),今日還叫喀布林,位屬阿富汗,據說是阿富汗首都(我沒去過我不知道),但2017年3月“一帶一路”的研討會曾在這裡舉辦。
塔克西拉(Taxila),這個位置嚴格來說不在伊斯蘭堡,而在其西北約五十公里,據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東南35公里處,目前是座很知名的歷史古城,旅遊網站都這麼說。
查力克(Charik),姑且這麼音譯吧,國內沒得介紹,但這地方還有。目前屬於印度,距離昌迪加爾市約170公里左右,是個戰亂地區。
南伽拉(Minnagara),歷史上這座城市也曾為SAKA王國的都城,不過今日它叫卡拉奇,屬於巴基斯坦。這個地方好雖好,但不適合常規旅遊,因為從2006年開始,中國領事館就不時警告恐襲事件了。
阿拉霍西亞(Arachosia),這個城市目前是阿富汗坎大哈附近的阿爾甘達卜地區(Arghandab)的中心,也是歷史上印度-斯基泰(Indo-Scythian)帝國的政治中心。
有些錯誤的認知會把印度-帕提亞(Indo-Parthian)和印度-斯基泰(Indo-Scythian)相互混淆,但其實這兩個國家分別建立在兩次對印的異族入侵上。關於這一點,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巨平先生在2013年的《西域研究》中著文《兩漢中印關係考——兼論絲路南道的開通》提到:
大約在米南德之後不久,印度就迎來了兩次大的外來民族入侵浪潮。一次是所謂的印度—斯基泰人(Indo-Scythians)或曰“塞人”,一次是所謂的“印度—帕提亞人”(Indo-Parthians)。而且與印度-斯基泰帝國有明顯區別的是,印度-帕提亞王國從未明確支援過佛教,雖然目前看,他們所在地區有印度教、佛教和古希臘宗教,但總體上更傾向於祆教(瑣羅亞斯德教),也就是今日俗稱的拜火教(注:他們沒辦過明教函授班,也沒支援過朱元璋和陳友諒)。
至於人種關係,目前有說該王國統治者Gondophares一世是斯基泰人或與之頗有淵源的,但這未必就會是斯基泰人,也有可能是在印度-斯基泰帝國強盛時仍處於遊牧狀態、且與之有姻親、任職關係的某支帕爾尼人(Parni)部落首領。雖然這可以解釋為何該王國會與帕提亞帝國之間有基友情,可目前對於這點尚未有定論。
-
5 # 貝貝和豆豆的視野
這是一個非常生僻的關於南亞史的一個問題。印度-帕提亞王國或稱之為“岡多法勒王朝”。這裡的印度確切地說是北印度而不是整個印度,原本古印度同今天的印度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我們不要單純地理解為印度-帕提亞王國就是今天的印度的歷史。還有一點要明白的就是這個王國同帕提亞帝國也是兩碼事不要混為一談。印度-帕提亞王國所涉及的不僅僅是關於北印度的歷史還包括阿富汗的部分歷史。這是個鮮為人知的王朝,它不是個特別輝煌的帝國並且存在的時間也很短暫。作為南亞史的一部分雖然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稍微瞭解一下足夠了。上網百度“岡多法勒王朝”,推薦微口網的“雄霸北印度:榮升聖經人物的岡多法勒斯大王”這篇文章。
回覆列表
其實你這個問題非常深奧,一般人都不會,我也不會,因為我是一般人!我幫你度娘一下
雖然是帕提亞名義上的屬國,但印度-帕提亞王國非常獨特,細細讀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帕提亞化的塞種人建立的國家與帕提亞的其它屬國實在不同,因此我將其獨自理為一篇介紹.本貼由本人以英文維基為底,並參考了其它一些文獻所寫.
起源
印度-帕提亞王國又稱為岡多法勒王朝,統治範圍大致從印度河流域延伸到阿富汗一帶,是帕提亞王國名義上 的屬國。王國早期以喀布林或白沙瓦為都,隨著擴張後遷移到印度河谷的中心塔克西拉城。這個王國的統治者皆以岡多法勒為王號,這是其另一個名稱岡多法勒王朝的由來。這些國王的祖先是被吐火羅人(月氏人)從中亞趕走的塞種人(希臘人稱之為斯基泰人),他們被趕到帕提亞領土並與之交戰,曾殺死了兩位帕提亞國王,直到阿爾塔巴努斯一世統治晚期才承認帕提亞的最高宗主權,帕提亞國王則允許他們居住在今阿富汗南部一帶。雖然歸順了帕提亞,但這些塞種人經常不服從來自帕提亞的最高指示,並且隨著塞人向東方的擴張,這個國家與帕提亞的聯絡更加薄弱,因此實際上它是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