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凍網

      防滲和清塘 平整和夯實池塘斜坡和壩腳,防止滲漏水。一般在放養魚苗之前必須用清水浸泡洗塘,即將準備養魚的新挖塘灌滿清水,浸泡數天後排掉,曝曬數日後再重複浸洗一次。這樣可以清除危害魚體的重金屬鹽和有毒物質。

      施足基肥 當浸泡塘第三次灌水時應同時施入基肥,以提高塘水肥度,促進浮游生物繁殖和生長,為魚類提供充足天然餌料。基肥應以豬、牛等畜禽糞肥為主,一般在魚苗下塘前7-15天施下,畝施500-600公斤。具體施肥量還應視魚塘底質,還可以配合施用化肥30-40公斤,以培養大量的浮游生物,供魚類攝食。

      投放魚種 魚苗下塘前,要求水深1.5-2米左右,水色以灰白色為好,一般透明度保持在30釐米左右;水質肥度要適中,不能過肥,否則會引起魚苗浮頭死亡。魚種投放應做到:草食性魚為主,肥水性和雜食性魚為輔,放養數量根據水源條件,增氧裝置,魚種大水和養殖技術綜合考慮。魚種一般宜在冬季放養。魚苗規格要求達到16.5釐米以上,水體較深的應達到20釐米以上,以提高魚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常潑生石灰 新挖池塘養魚普遍泥水渾濁,影響魚的呼吸和浮游生物的繁殖。每10-15天潑灑一次生石灰,具有良好的沉泥清水效果,同時也起到預防魚病的作用。用量是每畝池塘每次20-30公斤化水遍灑全池。

      施肥和投餌 追施的肥料主要是人糞尿、化肥等。追肥應堅持少施、勤施,一般每畝追糞肥150-250公斤。對以養草魚或青魚為主的池塘,或者鰱鱅魚混養青、草魚的池塘,除施肥外還要投餌。常用的餌料有水草、旱草、豆餅、蚯蚓等,最好是加工成配合飼料投餵。並根據水質、天氣、水溫等靈活增減,保持池水呈茶褐色、草綠色、棕黃色。

      防治魚病 對魚體、餌料臺(場)、工具等進行經常性的消毒清理,以消滅病原提高魚體的抗病力。一旦發現魚病,應及時對症採取措施治療,平時投餵一些韭菜、大蒜、洋蔥、野紫蘇、菖蒲等,均可預防和治療魚類腸炎、爛鰓及寄生蟲等魚病。

  • 2 # 水產人蟹多多

    想要提高魚塘的魚產量,應做到以下,

    首先一點新建的池塘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個人建議深度必須達到兩米以上為佳,前期水位保持一米5左右,隨著養殖週期的以及魚的產量逐漸增加水位。

    其次新建的池塘由於池底沒有底泥,池塘的水質很難肥起來,所以要經常的給水體補充各種微量元素。

    最後告訴你一下,新池塘魚不愛發病,池塘魚的每畝單產能比老池塘高500斤左右。

  • 3 # 蕪湖海軍

    以我的經驗從成活率——養殖密度這二個維度來回答您的問題:

    成活率

    想要魚塘高產,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養殖本體成活率的問題。在一個養殖週期內,我們可以大致的將它分為下苗成活率——特殊天氣下成活率——中後期成活率:

    (1)下苗成活率

    看過我前面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了苗(嬰兒)從苗場——水車(運輸載體)——下塘一共經歷了2次應激,如果再算上它們脫離母體的那次,等於說一個苗從脫離母體再到你的塘口共經歷了它們嬰兒時期的3次生存環境的大改變(應激)———每一次的應激,都會或多或少的讓一些苗死亡。所以說要想提高苗的成活率,目前來說,我們有2個辦法:縮短搬運環境造成應激的頻率和最大限度改善搬運環境造成的應激反應。縮短搬運環境造成的應激頻率——有條件、技術的養殖公司、養殖戶可以自己在養殖地育苗———這樣就可減少搬運環境造成的應激死亡;最大限度的改善搬運環境造成的應激———這個應該是目前養殖戶使用最多的方法。水車運輸前讓老闆把水車倉打點VC(或抗應激藥品);下自己塘口時要挑選好天氣上風向並且讓它們感受塘水水溫環境20-30分鐘後,讓它們自己遊入塘口。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養殖戶最好能從魚苗老闆那知道魚苗塘水的一些指標:比如水溫、鹽度、PH值區間、總鹼度——總硬度區間等資料,並將自己塘口的這些指標調控到對應值。

    (2)特殊天氣下成活率

    特殊天氣下,塘水的資料指標波動很大,如果處理不好魚很容易應激、生病、死亡。

    連續陰雨、暴雨會導致塘水PH值低(雨水酸性),細菌開始繁殖;降低塘水的溫度,造成養殖本體應激,食慾減退;降低塘水中水生植物、藻類等的光合作用——從而直接影響整個水體環境(缺氧是最主要的)連續的高溫天氣會導致塘水PH值高,上下層水溫差明顯,水質變化快,養殖本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害;連續高溫還極易出現藍藻、甲藻等有毒藻類。

    處理:

    連續降雨、暴雨期可以適當的停食或是減半(具體的根據實際情況);用VC類藥品提高養殖本體的抗應激能力;用——(自己選,不做廣告)消毒,過後撒光合菌、EM菌等補菌;開增氧機——這裡建議用底部爆氣增氧,不建議用水車。連續高溫可以適當的減少投料量(具體的根據實際情況);加註新水增加塘水深度(魚2-2.5米左右;蝦1.4-1.8米);用——消毒,過後撒光合細菌、EM菌等補菌;如果出現藍藻、甲藻還需要殺藻——清乾淨後培育矽藻。

    (3)中後期成活率

    一般來說水產養殖中後期是水質極易出現問題的階段。殘餌、糞便的積累導致氨氮、亞硝酸鹽等產生;季節交替導致水生植物、藻類的枯萎死亡——塘水自淨能力差;塘中浮游生物的減少,塘水老化;養殖本體質量、體積增大導致單位體積內本體密度增大——容易交叉感染等等。

    處理:

    科學投餌,積極調水記錄引數;定期排放底汙,加進新水;定期補菌,補藻,適度肥水;勤增氧,特別是22-6點這個時間段。

    養殖密度

    想要魚塘高產,其次需要解決的就是養殖本體的密度問題。1畝≈667平方米,1畝水面,塘深1.5米的體積就是667×1.5=1000.5立方米(我們數值取長方體標準塘)。

  • 4 # 天數茫茫A

    新建魚池由於沒有淤泥,那麼水質肯定要優於老舊魚塘。而且新建的魚池,由於沒有養過魚,那麼誘發各種魚病的致病源,也相對較少。因此新建的魚塘,本身可能就比老舊魚塘,生產管理要容易一些,產量要一些。當然這是由於新建的魚塘,有它的一些特點造成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特點,讓魚塘更高產呢?

    首先,新建的魚塘由於淤泥較少,那麼由淤泥引發的水質問題,應該不會發生。由於水質較好,那麼我們就可以適當的多放一些魚,特別是一些非濾食性的魚類,如草魚,鯉魚等。多放了魚種,只要飼養管理跟上,肯定就有助於產量的提升。

    第二,加強水質管理。由於新建的魚塘內有機質相對較少,這就會影響水體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從而影響到,以浮游生物為食的濾食性魚類的產量。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因此在投放魚種前,應施用一定的底肥,平時也應注意觀察水質的情況。如果水質過於清瘦時,提倡施用一些肥料,來培肥水質。使水體保持“肥,活,嫩,爽”的狀態。

    第三,我們不但要提倡,在這種魚塘多放魚,而且也提倡在這種魚塘混合飼養,以充分利用魚塘的水質空間,以及各種餌料。可以肯定混合飼養,是提高魚塘產量的重要方法。在這種魚塘主養魚(非濾食性魚類),應占總放養量的70%左右,這樣有利於魚塘的高產。

    第四,放養的魚種一定要優質,這是養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成魚養殖,一般以放養大規格魚種為主。大規格魚種除了自己培育外,也可向有資質的漁場購買。魚種放養前,一定要對池塘,水體以及魚種進行消毒。必要時還可對魚種,進行免疫疫苗注射等。

    第五,投餵的飼料一定要優質,營養要全面,適口性好。不能投餵,黴爛變質,過期的飼料。此外,以養殖草魚為主的魚塘,還提倡投餵一定量的青草。投餵時一定要堅持“四定”“三看”的投餵原則。即定時,定地,定質,定量。並結合"看天氣,看水質,看魚的釆食情況"等進行投餵。

    第六,對魚塘實施輪捕,這是提高魚塘產量的又一重要方法。輪捕可一次放足魚種,在養殖期內進行多次捕撈收穫。當然,放養的規格,要分大小,讓魚塘中的魚,有各種各樣的規格。這樣每次實行捕大留小即可。當然也可捕撈一次魚,再投放一次魚種。

    第七,加強管理,注意魚病預防。除了認真完成上述工作外,平時還應加強巡塘,及時發現魚塘的問題,並對症處理。如發現魚塘內魚缺氧,及時開啟增氧機等。當然,在巡塘的過程中,還應清除池邊的雜草,水池中的漂浮物,死魚等。預防魚病除了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外,還可在魚病高發期時,在飼料中拌入一些預防性的藥物,對魚病進行預防等。

    總之,新建的魚塘,相比於老舊魚塘,肯定有一定的優勢。但在生產中絕不能因此放鬆管理,從而麻痺大意。只有精心管理,才能創造出更高的產量,更好的效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客觀地介紹一下敘利亞作戰的各方勢力?客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