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莉育兒
-
2 # 父母堂
我們建議入幼兒園的孩子學著承擔一些家務,有三方面原因。
學做家務也是學著照顧自己孩子進入幼兒園,也就意味著,每天有近1/3的時間不在父母和主要照顧者的視線範圍內,他們需要在集體生活中學會照顧自己:自己吃飯、自己小睡、自己上廁所……
如果孩子學著幫助爸爸媽媽一起在飯前擺放碗筷,他在幼兒園的大長桌面前就不會打怵;
如果孩子學著幫助爸爸媽媽一起晾曬或收洗乾淨的衣服,那麼他就會明白洗衣的辛苦,儘量避免自己尿褲子;
如果孩子學著幫助爸爸媽媽一起鋪床,那麼他就將“鋪床”與“睡覺”這兩件事聯絡起來,不會在午睡時難以睡著。
讓孩子接觸家務,不是父母偷懶,想把一部分責任推給孩子,相反,這是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關鍵一步。
學做家務更是鍛鍊學習能力孩子進入幼兒園,也就是開始在集體中學習知識和技能了。雖然知識和技能掌握得速度與熟練程度因人而異,但是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順利完成學業併名列前茅。
學做家務也是學習的一種:擺放物品是對孩子“歸類”能力的訓練,手眼協調、記憶力等都在其中得到訓練;清洗物品是對孩子“細緻”能力的訓練,讓他們漸漸學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選擇合適的工具(洗衣粉、肥皂或小刷子)解決問題。
家務看似瑣碎,其實蘊含無限智慧。
學做家務還是社會責任的萌芽家是社會的組成單位,做好家務也是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起點。在家中懂得為父母分擔家務事的孩子,在集體中也會懂得不妨礙他人和幫助他人,日後到了社會中,也會是積極、勇敢、勤勞、善良的正能量源。
-
3 # 億童學園
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不想害孩子就讓他做家務!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日本福岡一個小女孩叫阿花,媽媽得了癌症。阿花4歲時,媽媽就教她做菜。一年後,媽媽走了,5歲的阿花學會做所有便當。一個5歲的小女孩為了和媽媽的 “約定”,每天疊衣服、曬衣服、刷澡盆、餵狗狗,有時還給爸爸做晚飯……患病當中,阿花的媽媽考慮得最多的就是教孩子什麼最重要?最終她作出了自己的決定:“我要教會你做家務,學習可以排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
反觀中國,不讓孩子做家務往往是爸爸媽媽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許多孩子從小到大,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你家孩子真聰明”、“ 我家孩子會背三字經和唐詩了 ”……媽媽間這樣的對話比比皆是。為人父母將最重要的企盼賦予子女,比如學習好、情商高、多才多藝等等。唯獨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則被普遍輕視。
做家務與學習有關係嗎?
不少中小學教師對學生寫字又慢又難看感到非常棘手和困惑。據醫學家和教育學家分析,有些孩子從小不幹活,其肌肉和韌帶發育不好,雙手靈活性、臂力和握力都很差。另外,做家務與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也有密切關聯。從小不做家務的孩子,在學習上比較被動、懶惰、缺乏條理性,自制力較差。成績較差的中小學生一般都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學習態度和習慣問題。研究表明,從做家務和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做起,可以有效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況。
做家務還能帶來什麼好處?
1成就感
成就感能讓人內心感到愉悅,對培養人的自信心有積極的作用。當孩子會做或做好了一件家務事,孩子內心就會產生成就感,並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我能行。
2責任心
作為家裡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做家務。簡單重複的勞動雖然不會總能點燃孩子內心的成就感,但是對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大有裨益。
3感恩的心
一般來說,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會更幸福。相反,認為別人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人,則會逐漸失去幸福生活的能力。當孩子做家務時,孩子會從親身經歷中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做家務就是給孩子這個機會來經歷真實生活,這種教育勝過千言萬語。
4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最初做家務的時候,難免會有做不好或者不會做的情況,媽媽要耐心地給予指導,經過反覆練習後,孩子便會熟練掌握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在分析遇到問題應該如何應對,從而提升日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從小適合做什麼家務?
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設計了一份《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她指出,做家務是孩子建立自信的一種方式,並能幫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父母在給孩子分配家務時一定要適合他們的年齡。如果家務事太難,孩子很可能會望而卻步。
《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
▲ 2-3歲
在家長的指導下能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如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會使用馬桶,刷牙和澆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 3-4歲
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後自己把碗盤放到廚房水池裡;幫助媽媽把疊好的乾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裡;
▲ 4-5歲
會準備餐桌,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準備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將自己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
▲ 5-6歲
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會自己整理房間;
▲ 7-12歲
會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擦地;清理洗手間;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
▲ 13歲以上
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灶臺;修剪草坪等。
該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
1從照顧好自己開始
父母不妨讓孩子從照顧自己開始,如自己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髒衣服放進籃子裡;讓孩子慢慢習慣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份內的工作。
2耐心示範
在訓練孩子學習做家務的技能時,應做到 “三性”:即爸媽的示範性、要求的層次性、孩子操作的獨立性。如教孩子掃地、洗手帕、洗襪子等,先讓孩子看大人怎麼做,邊示範邊耐心細緻地給他講解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然後手把手地教,再逐漸放手讓他獨立操作。(請讓孩子跟著圖中示範一起做一做吧!你會發現,其實做家務輕鬆又有趣!)
怎樣整理自己的小書桌?
選自億童家園共育·家庭教育材料
5歲齡3月《遊戲樂園》
怎樣洗自己的襪子?
選自億童家園共育·家庭教育材料
5歲齡4月《遊戲樂園》
3積極鼓勵
4和孩子一起幹活
當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家務,這些家務會被賦予更深刻的意義。每週和爸爸一起洗車,和媽媽一起逛超市,和奶奶一起澆花,這些活動會給孩子提供與親人相處的寶貴機會,讓他和親人的關係更緊密,親子關係也更融洽。
孩子在體驗中長大,體驗越多,感受越深。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長儘量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叫成長。文中游戲選自億童家園共育·家庭教育材料《遊戲樂園》。
-
4 # 為你踮起腳尖
我覺得可以讓孩子學會承擔一部分的家務了,但是需要是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的,不要讓孩子對家務產生反感,甚至厭惡排斥做家務。應該引導孩子喜歡上做家務,體會到做家務的樂趣,以及勞動成果的成就感,才能讓孩子慢慢的去承擔一部分家務,並且成為習慣。
-
5 # 凌兒媽媽
我一直是贊成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這樣一來孩子會覺得自己也是家裡的一份子,會更熱愛這個家,更願意維護家庭環境的整潔有序。同時學會做一些家務也讓孩子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在外面這個集體環境中能夠更好的照顧到自己。至少在穿衣疊衣,穿鞋,洗碗等等上面能夠做得比較好。
我的孩子一歲多,剛學會走路我就開始讓孩子自己把擦手的紙巾扔垃圾桶去。讓孩子自己去拿要穿的紙尿褲和褲子,出門讓孩子自己去提鞋子來穿。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試著讓孩子去做,孩子每做一件小事都會覺得很開心。常常做完後轉過頭來開心的笑,所以我覺得讓孩子參與勞動還能夠讓孩子體會勞動的快樂。
接下來當孩子慢慢長大,我會教她自己穿衣,幫忙疊衣服,掃地。到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會讓她幫忙洗洗小襪子小褲子等等,這些沒有危險性的家務勞動是可以嘗試讓孩子去做的。我可不喜歡總對孩子說,你的任務就是讀書,其他的都不要管。試想一個自理能力幾乎沒有的孩子,即便學習成績再好,也是有很多遺憾的,以後到社會上去也是要吃苦頭的。
想我小時候父母就總是覺得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讓我做,後來走上社會才知道自己動手能力真的很差。所以不想孩子再走我的路上,我希望她能夠熱愛勞動,喜歡自己動手,能夠照顧自己,最好也能夠照顧他人。
回覆列表
幼兒園的孩子可以承擔一部分家務了,我家孩子現在正在上幼兒園,經常幫我做家務,比如拖地,疊被子,收衣服,整理玩具等等。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好處多多:
1.鍛鍊孩子動手能力。疊被子,拖地能都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動手的過程中也能不促進他大腦的發育。
2.培養愛勞動的好習慣。勤奮愛勞動的品質要從小培養,習慣成自然。
3.體會助人的樂趣。幫助家人做家務,能讓孩子體會到助人的樂趣,也能增進和父母的感情。
4.讓孩子更加自信,有成就感。在做家務中,孩子的能力得到鍛鍊,也幫助了家人,孩子會更加自信,有價值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