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飛商旅
-
2 # 花麻麻正面管教
一週三開始學會走路的小肉包,外出常習慣大人抱著,偶爾到小區散步會自己走一段,然後要求抱一段,孩子一天天長大了,快要兩週歲了,我想如何放手鼓勵讓他能自己多走走鍛鍊,克服依賴。
於是我挑了個比較有空的時間,準備單獨和他去家樓下散步走走,花時間訓練。
出門前,我和肉包說:我們出去散步啦,今天不帶小推車,不用媽媽抱,肉包可以自己走。
小肉包滿口答應,剛出門像籠中鳥解放一樣歡欣雀躍,略帶點小跑的樣子,屁顛屁顛走路模樣惹人喜歡。
夏日炎熱,走到小區主幹路,就有太Sunny直照在路上,小肉包就停下,靠著我身上求抱抱。
我蹲下來,對他說:“肉包太陽照著你有點不舒服是嗎?出來散步要自己走,肉包快兩歲了,你可以做到,不用媽媽抱。”
肉包還是委屈粘著我,我便問他:"那我們要回家還是繼續走"?他選擇繼續走。
我們手牽手走到了街邊,肉包又繼續向我求抱抱,帶著哭腔喊著我,我剛開始有點疑惑,怎麼沒走多遠就要抱?
這時候,我想起來最近肉包看到有車輛,就下意識地害怕要大人抱著保護,但我們現在離車有一段距離,挺安全的。
我突然意識到,也許上次他看見一輛酒醉駕駛車撞到柱子,車壞了給他留下陰影,另外還有可能是平時老人家經常帶他出來,一到街邊有車輛,老人家習慣性表現得很緊張地很擔心地抱起來,這讓孩子學會有安全自我保護意識,同時也讓孩子恐懼有車的地方。
當我理解孩子,我蹲下來,摟著他,對他說:“肉包,你覺得害怕,因為那邊有車子是嗎?”
肉包“嗯嗯”點頭,略有些焦慮,左顧右盼。
我鼓勵他:“媽媽在這裡,牽著肉包的手,現在這裡很安全,車子不會開過來,沒事的,你可以繼續走。”
肉包聽完後,皺著的眉頭慢慢舒展開,我一隻手摟著他,另一隻手輕輕拍拍他的後背。
等待他感覺好些後,準備好了我們繼續前行,期間他有兩次又喊著要抱抱,我依然蹲下來,先抱抱他,再鼓勵他自己走:“肉包是要回家還是繼續自己走?”他都先想了想,然後說自己走。
逛完街,我們準備回家,肉包又再次要我抱,出去一趟不斷的要抱抱,真讓我有些不耐煩了。
不過這次我觀察到孩子可能有點累了,我想適當滿足他,便和他商量抱到前面路口那裡,然後肉包再下來自己走,孩子答應了。
到了路口,我把他放下,他不樂意,抱著我的腿不肯走。我再次蹲下來,鼓勵他:“肉包有點累了,是嗎?你現在已經長大了,會自己走路了,媽媽相信你可以自己走到家裡,你看路上的小朋友也都是自己走,你也可以的。"
我有點意外,肉包聽完這番話,立馬鬆手轉身繼續向前走去,看著他受到鼓勵的力量,屁顛屁顛的繼續前行的背影,我莫名的感動。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當我們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就能看到孩子的信心與勇氣。
一路上,我喊著兒歌:“堅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肉包也跟著喊。
一直邊喊邊走到了家門口,我對他說:“肉包,今天出去散步,你自己走路出去又走回來哦,不用媽媽抱,你感覺怎麼樣?有沒有為自己感到驕傲?”
肉包也激動小手往上揮舞,大聲說:“驕傲!”
我繼續說:“肉包你做到了,你可以的!”看到他臉上的神情,綻放的是滿滿成就感的笑容。
雖然這期間有些折騰,但孩子最後收穫的是成就感,我更加意識到作為父母的我們,養育孩子需要一次次的放手,花時間訓練,陪伴傾聽,還要多鼓勵孩子。
如果我們看到的是當下孩子哭鬧麻煩,僅僅是寵愛孩子、心疼孩子,每次都為孩子包辦一切,那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我們父母也很輕鬆,省去和孩子爭執過程,但孩子能從父母包辦的過程中學會什麼呢?
有時候我們愛孩子,不捨得孩子有機會去體驗辛苦,勞累換來的成就感,就有可能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使之自信心受挫,長期積累,孩子可能會相信自己是需要被成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著,相信自己沒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困難。
孩子不自己走路事小,挫傷的自信心事大。
家長抱孩子走事小,培養孩子的勇氣事大 。
而當我們父母能夠看到養育孩子的長遠目標,我們是要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我們就不會被當下孩子的挑戰所迷惑,我們更能夠堅定自己的養育方法,不被他人所影響。
寧可多花點時間,幫助孩子從挑戰中學會更多的品質與技能,如我在鼓勵肉包走路,表面上是走路,更多的是在培養他獨立、勇敢、堅持的品質,儘管這的確不太容易。
或許周圍常常也會有這樣的聲音:孩子還太小,沒有必要,等大了自然就會了。然而我注意到當我們有養育過老大的經驗時,就會發現時間一點點過去,孩子成長稍縱即逝,似乎比你想象還快,那受挫的自信心錯過了,後面也得加倍花時間去建立,儘管任何時候都不晚,但越早開始越好。
同時從小就用放手鼓勵替代同情包辦的方法,這也是在提醒我們父母始終牢記養育孩子的目標,是讓孩子體驗有能力感,培養更多品質。
如果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僅給他無條件的愛,還同時鼓勵他們擁有更多面對生活的自信心與勇氣,為什麼不呢?
早期教育親子成長育 -
3 # 親親子經
這個好像是所有孩子的通病吧,我認為這是孩子撒嬌的一種方式。還不會走路的孩子喜歡下地走路,而會走路的孩子,有時候走累了不願意走,就非要大人抱。這個時候可以轉移孩子注意力,比如指著前面的大哥哥大姐姐,告訴他哥哥姐姐也自己走路,你也可以自己走路了,就不要抱著了,會被人笑話的。如果孩子聽不進去,那就抱一會兒也無妨。如果走遠路,抱著覺得累的話,建議帶個傘車,孩子走累了可以推著走,都省事。
回覆列表
媽媽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就拿孩子走路這件事來說,寶寶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磕磕碰碰,擔心他們跌倒受傷。當他們學會了走路,竟然又不走了,外出總是要大人抱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體重越來越重,本以為可以輕鬆一點的媽媽就更辛苦了。小美媽媽每次外出都覺得兒子特別“坑娘”,兩歲半了都要媽媽抱著才肯走,小美要是和兒子說自己要提東西不能抱抱,兒子立馬說:媽媽,我幫你提東西,你抱我。真是讓小美哭笑不得。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一歲左右就能掙脫成人的懷抱,開始蹣跚學步。孩子學會走路後,他們的活動自主性便可大大增強,開始積極探索周圍的世界,有時我們看到即使孩子走路摔倒了,他們爬起來還是喜歡走,甚至喜歡拖著玩具走。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自主活動的範圍就更大了,探索的興趣也日益濃厚,可卻在這個時候,孩子卻愈發地依賴抱抱。還沒出門,孩子就伸著胳膊衝著父母喊“媽媽抱抱”“爸爸抱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多神經末梢,當接觸物體後會產生興奮,再傳回大腦引起觸覺。透過面板的接觸滿足心理需求,這是人類所需“特殊營養” ,在嬰幼兒時期尤為重要。孩子開始走路的時候,會遇到很多未知讓他們害怕的事情,或者會遇到一些讓孩子覺得沒有把握的事情。如聽到響聲,看到害怕的東西,這時候,孩子覺得呆在大人的懷抱裡更安全,父母的懷抱能幫助孩子獲得安全感,讓孩子消除心理恐懼。
那些經常抱著孩子,摟著孩子的肩膀,或者捧著他們的小臉蛋溫柔說話的父母,會給予孩子強烈的安全感。研究發現,嬰兒時期如果長期缺乏母親的懷抱,長大後患上自閉症的可能性會增大。孩子對成人有依戀的需求,出於依戀的需要,孩子在自由走動後,對成人的依戀反而比以前強烈,大人最好能理解孩子的意願,瞭解孩子的需求,能按孩子的要求去滿足他們的慾望,避免因依戀得不到滿足引起心理疾病。
事實上,擁抱也是親子交流情感,進行互動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有研究表明,70%的孩子喜歡父母的擁抱,30%的孩子認為,人的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擁抱。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離開父母的懷抱,趁著現在能抱的時候就多抱抱,不然以後想抱也抱不了。
雖然寶寶需要父母抱抱是一種正常的訴求,但對獨自帶孩子的寶媽來說真的是苦力活,一個人帶孩子又要陪孩子玩又要抱著孩子,每天都要面臨體力嚴重透支的問題。那有沒有方法,既不破壞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又可以讓孩子獨立走路呢?
01
嘗試和孩子談判
跟孩子講原則,可以跟孩子約定好某一個有標誌性的地點,等到達後媽媽再抱。孩子就會非常開心地自覺走到指定地點,這樣媽媽也可以得到休息,媽媽可以再抱孩子一段,然後再引導孩子走更多的路,慢慢地鍛鍊孩子自己走路。但是媽媽要緊跟著寶寶,確保寶寶的安全。
02
出門帶上孩子喜歡的玩具
孩子喜歡玩具是天性。如果媽媽出門時,給孩子帶一個喜歡的玩具,媽媽沒有急事的話,不要太急於走路,可以跟孩子邊走邊玩,孩子開心地拿著自己喜歡的玩具,不知不覺中已經走了很多路,孩子玩得開心,媽媽也輕鬆。
03
使用激將法
如果是稍微大的孩子,激將法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媽媽可以對孩子說:我們比賽好不好,看我們誰跑得快?這樣,孩子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就會很認真地跟媽媽比賽,媽媽也可以故意跑得慢一些,讓孩子感覺自己好棒好棒,很有成就感,就會一直跑下去。不知不覺中,孩子又走了好多路。
外出孩子需要爸媽抱抱時,寶爸寶媽切忌發脾氣,打罵孩子。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好態度,既然要理解寶寶的需求,又要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走路,多些鼓勵,多些引導,孩子會慢慢愛上自己走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