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
-
2 # 猴格大人
清宮中蒙古藩部后妃的逐步消失,正說明了蒙古藩部對清廷的影響力減弱,清廷的地位在提高,所以不需要靠皇帝賣身來鞏固雙方感情,只需要皇室子弟去嫁娶蒙古藩部的貴族子弟了。清朝近三百年間,宮廷中一共出過27位蒙古族的后妃,其中屬於滿蒙聯姻範圍的有21位,屬於八旗內部通婚的則只有6位。
藩部貴女嫁給皇帝是截至到乾隆帝,最後兩位進宮的藩部女就是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九分封的郭常在霍碩特氏(即恂嬪),和伊貴人拜爾噶斯氏(即慎嬪)。
乾隆之後,就再不見蒙古藩部女入宮,進入宮廷的蒙古后妃都是蒙古八旗貴女,那就不屬於滿蒙聯姻範圍,而是八旗的旗內通婚了。
按照滿蒙聯姻一共有595次的總資料,清廷5位皇帝迎娶的21位藩部后妃,其實只是佔聯姻總數的0.035%。在順治帝及以前,蒙古藩部的后妃們多半都是佔據高位,而康熙帝及以後,進宮的藩部貴女們地位是逐步降低,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然是和當時的政治局勢有關係,清朝前期,朝廷需要蒙古人的協助,對和蒙古的關係有急切的鞏固需求,來自藩部的貴女們自然地位就高。
即便順治帝廢了一個蒙古藩部的皇后,最後還是屈從現實利益再迎娶回來一個蒙古藩部貴女,憋屈?忍著。反之,隨著天下逐漸平定,清廷在政治上沒有像之前那麼依賴漠南蒙古諸部,而經過三代聯姻,滿蒙關係已經趨向穩定,藩部王公對清廷的忠誠度也達到最高,怎麼還需要皇帝再委屈自己?難道溫順的漢女她不香嗎?滿洲親貴們不需要籠絡嗎?
所以,在康熙帝及之後,後宮高位全出自滿洲著姓,因為皇帝需要滿洲親貴的支援嘛!如果康熙帝時期後宮的蒙古藩部妃子還是中等級別,到了乾隆帝時,藩部妃子也就是嬪了,還是追封的。雖然順治帝婚姻不和諧也會是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如果清廷一直沒有撫定中原,對漠南蒙古的倚重就不會消失,即便再擔心出現順治不諧的婚事,康雍乾諸帝也擺脫不掉賣身的命運。
總之一句話就是,實力決定你的婚姻自主權。就是這樣。
-
3 # 另類文史
因為乾隆把事兒做絕了。
滿清建政初期,滿蒙一家親是既定國策,因為蒙古強大的騎兵在滿清統御天下的時候居功至偉,直到清末僧王僧格林沁也仍是一支勁旅。
在乾隆中期之前,滿蒙的姻親關係都很密集,然而乾隆中期拐點出現了!
乾隆中期,滿清軍隊在征服新疆回部的過程中對蒙古準葛爾部大肆殺戮,實行了野蠻的種族滅絕政策。
滿洲軍隊用從西方引進的火炮屠殺大量準葛爾人,從此準葛爾成為了一個地名。
對於清軍屠殺蒙古人的問題,國內學者大多予以迴避,很少有人公開發表論述提及這個話題。
有些文章即便涉及到也竭力淡化甚至予以否認。如果想要從公開出版物中找到這些資訊也很難. 官方版《西蒙古史》中有涉及:“乾隆制定了穩定的安撫政策,並在進軍中嚴格貫徹執行,因而深得人心”。(都被團滅了,怎麼玩兒“深得人心”的套路?人鬼情未了嗎?)“在戰爭中發生殺害一些受裹脅或無辜百姓之事是存在的”。(一些是多少?幾十萬條人命也算“一些”?那南京大屠殺也算殺了一些華人了嗎?)“那種認為清政府把厄魯特各部人民殺盡斬絕的說法,也是不符合事實的”(符不符合事實你說了算,另類君“無法克說”)“由於政府執行了安撫政策,使準噶爾人民免除了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境況,去向有了歸宿,生活有了出路,社會秩序很快安定下來了”。(讓他們黃泉作伴死的瀟瀟灑灑,長歌當哭共享陰間繁華o(╥﹏╥)o)
就連一向標榜仁政卻篡改歷史的滿清政府本尊,也比當今官史的記載更實際一些。《清高宗實錄》和《平定準噶爾方略》中記載,乾隆諭令前線將領:“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此等賊人,斷不宜稍示姑息”“如稍懷叵測,即行誅戮”乾隆還認為:“厄魯特俱行剪除,回眾自必傾心歸順”。
從以上黑體字可見,清軍屠殺蒙古不是單獨隨意的行為,而是整個軍隊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統一行動,屠殺的總指揮就是乾隆,目的就是要對準噶爾部斬盡殺絕。在這場精心策劃的屠殺中,準噶爾人遭到了滅族之災,“數千裡內,遂無一人”。
最後切題,人都沒了,還和個錘子的親,和鬼“和親”嘞?
人鬼情未了嗎?
-
4 # 蘭陵史冊
滿清早期入主中原,除了依靠滿洲八旗子弟,還很大程度依仗了與蒙古諸部的聯合。在入駐中原後,他們害怕漢族龐大的人口基數,故而延續了聯蒙制漢的國策,並且具體表現為“南不封王,北不斷親”。
透過政治聯姻,滿清加強了對蒙古各部的籠絡控制,最初。蒙古部族是為了依附滿族而將女子嫁入滿族,後來,清人則是為了積蓄力量,不斷籠絡蒙古各部、加強藩屬關係,便主動增加蒙滿之間的婚姻。
到了康乾時期,由蒙古人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崛起,迅速整合漠西蒙古,到了噶爾丹時期,噶爾丹率大軍甚至越過杭愛山,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向喀爾喀蒙古進攻,兵鋒直指北京,康帝皇帝御駕親征,才使得噶爾丹潰逃。
繼此之後,準噶爾和滿清進行了長達70多年的戰爭,直到乾隆時期,清軍直搗伊犁,於1760年徹底將其滅亡。
此外,在康熙時期,南方強大的三藩勢力讓滿人如履薄冰,加強與蒙古諸部的聯姻,是為了滿足統治需要,但自乾隆駕崩後,經歷了康乾盛世的清朝已經完成了蒙古、西藏、西域、臺灣等地的統一,漢人貴族也開始進入了統治集團,清朝已經成為內部相當穩定的強大帝國,而相對的,已經被拆分成多個部落的蒙古佛藏傳教徒,已經很難威脅到滿人的統治了,蒙古人的政治地位也開始一落千丈,故而乾隆之後,鮮有蒙古后妃。
但“聯蒙制漢”的國策卻一直延續了下去,整個滿清兩百餘年,也只出現過一個漢人皇后——康帝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也是這唯一的一個漢人皇后,孕育了滿清最偉大的君主。
南不封王,北不斷親是清朝大策,大量蒙古女子進入清廷後宮,而滿洲宗女也大量遠嫁蒙古。乾隆朝遠嫁的滿洲貴女數量達到最多,然而乾隆帝后宮中的蒙古后妃卻屈指可數,同時,乾隆帝駕崩後,清朝後宮就再也沒有了蒙古出身的后妃。同治帝的阿魯特皇后雖然是蒙古人,卻是世居京城好幾代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下面的註解也突出了提問者對歷史有相當的功底,實際上清朝皇帝后宮中的蒙古后妃數量不是在乾隆之後開始下降的,而是在康熙執政之後,清朝皇帝娶蒙古女子的數量大為減少。
就拿康熙皇帝來說,康熙皇帝一輩子妻妾數量為53個,但是來自蒙古部落的女子僅僅2個,均是出自科爾沁部,一個是科爾沁臺吉阿鬱錫的女兒,還沒等到成婚就已經過世,追封為慧妃;另一位是科爾沁達爾漢親王和塔的女兒,康熙五十七年被封位宣妃,兩位無論是從封位還是存在感都比較低,低的民國時期編纂《清史稿》的時候把這兩位給直接忽略了,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好歹別的嬪妃至少還有封號和姓氏留下),怎一個“慘”字了得。造成清朝宮廷中蒙古后妃的數量大為減少的情況有三個:
一、直接原因:皇家內部權力鬥爭的需要,立滿族大臣之女更能加強皇室權力。
話說順治帝死後,其子玄燁8歲的時候繼位,是為康熙皇帝。在順治彌留之際,為了制衡下五旗的親王,確保其子皇權穩固,順治皇帝委任上三旗的大臣4人來做為輔政大臣,即索尼、鰲拜、遏必隆、蘇克薩哈,而在康熙四年,皇室將四大輔政之首索尼之孫女赫舍里氏納入宮中,冊為康熙皇帝的皇后,自然蒙古貴族之女就落選了。
二、主要原因:避免因為皇帝與蒙古出身的皇后在情感上矛盾爆發而導致滿蒙關係的疏遠。
這還與順治帝的經歷有關,話說順治皇帝與科爾沁出身的兩個皇后從感情上極度不和諧,其中與第一位皇后就是科爾沁親王吳克善之女發展到相當嚴重的級別,達到了廢后的程度,按照順治帝福臨的現身說法就是“包辦婚姻害了朕,皇后很不賢惠,朕很不滿意,還經常猜疑提防朕,朕已經忍很久了,必須廢掉”,(黑體字部分是《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和《董鄂妃行狀》綜合寫出)所以,吳克善之女就被“降為靜妃,改居側宮”。據北韓史書所記載吳克善之女含恨回到孃家居住,不再回京。
《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下編卷二》:聞蒙古之女,曾為順治君之後,失寵黜還其國而生子,年今十四。清人屢請於蒙古而終不送還。
順治十一年,又娶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為皇后(又是一樁包辦婚姻),而此時,順治皇帝和董鄂妃正情意濃烈(話說順治對董鄂氏絕對是真愛,董鄂妃死後,順治帝為其親自寫了《董鄂妃行狀》,根據《行狀》上說的,有一次順治帝居然要和董鄂妃一起批閱奏章,幸好董鄂氏是一個知趣的人加以拒絕,這是鼓勵董鄂氏做武則天嗎?),所以這位蒙古族皇后的感情生活可想而知,自然是一結婚就守了活寡,所謂“貴妃董鄂氏方幸,後又不當上旨”。
順治帝看這位第二位蒙古皇后越來越礙眼。據順治帝親筆寫的《行狀》所言,在順治十四年冬,他又想來一個廢后的大操作,因為董鄂妃的堅決勸止而作罷,算是勉強保住了皇后的頭銜,但是受委屈是肯定的。
順治帝因為感情上的任性也罷了,但是皇室的感情不比普通人,往往和政治掛鉤,科爾沁兩任皇后,一個被廢,一個守活寡,這當然引起了科爾沁蒙古那些皇家外戚的極度不滿,科爾沁王公在心裡對順治非常牴觸。矛盾在順治十六年爆發,那一年順治帝決定召漠南諸蒙古的額駙們及公主來京,順便請科爾沁親王吳克善(第一任廢后的父親)及其弟滿珠習禮同來,一起吃飯(大概順治覺得心裡有愧),沒想到兄弟二人也倔強,說自己和子孫們有病來不了,順治帝當時就怒了,下詔申斥,嚇得滿珠習禮星夜趕來,而吳克善也被降爵位,罰馬千匹,後來懲戒目的達到,白免於處罰。附圖。
所以如果順治之後的皇帝再選立蒙古皇后如果感情不睦,又會造成類似情況破壞滿蒙關係,還不如限制蒙古女子的娶進,把對滿蒙的友好關係降到最低。何況清朝在入關後,清朝的帝王迅速漢化,比如說順治就是“好漢語、慕華制”,他們的品味也大為改變,喜歡溫柔、漢文化素養高的漢人女子或者漢化的滿八旗的大家閨秀,對於淳樸的蒙古女子反而看不慣了,這從順治帝對董鄂氏的感情就可以看出來了。
三、根本原因:清朝取得全國的穩固統治,漠南蒙古地位下降。
從順治帝開始,清朝的實力不斷增長,對取得全國統治的清政府而言,隨著對漠南蒙古的統轄加強,鞏固蒙古關係不再像入關前那麼重要,試想如果不是實力膨脹,順治帝也不能隨心所欲的廢立皇后了。
所以,這三個原因導致了嫁入清朝宮廷的女子越來越少,但是滿蒙聯姻還是得持續下去,所謂“北不斷親”嘛!滿蒙聯姻就逐漸變成了由清帝單方面掌握,主動強制的向蒙古出嫁皇女的指婚制度,其目的就是培養對清朝中央有向心力的蒙古領主。隨著時間發展,嫁進清朝宮廷的蒙古女子越來越少,而嫁入蒙古的清朝宗女越來越多,乾隆一朝總出嫁人數高達176人。
清帝主動將公主、格格指嫁蒙古部族,那些被賜嫁的封建蒙古部落王公子弟也因此感到非常榮耀,視為蓬蓽生輝的大事。就比如在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將其第十三女嫁給翁牛特部扎薩克郡王倉津,隨後又去看望公主、額駙,送入該部時,受到了該部熱烈歡迎,一個邊區部落和清朝君主結為親家,其榮耀感可謂不言而喻。
《康熙起居注》四十五年八月初八:臣等翁牛特蒙古,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又下嫁公主於吾王,聖駕親臨,翁牛特蒙古光榮多矣!”合詞迎駕,歡呼動地。
而那些與清朝結為親家的蒙古貴族對清朝統治竭力維護,在清朝入主天下、平定叛亂、穩定北疆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比如三藩之亂的時候,以科爾沁為首的漠南蒙古與清朝聯姻最重,漠南蒙古四十九旗於康熙十三年出兵10000餘人幫助清政府平定叛亂。
而在消滅準噶爾汗國、安定北疆的過程中,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額駙策凌在關鍵時刻額爾德尼昭戰役率領其部兵大敗準噶爾部,確保了北疆戰線的穩定,其後策凌父子也成為了清廷穩固北疆的重要依靠力量,所謂“世長朔漠,世翰西陲,功名追衛、霍,忠貞符合日磾。本朝外藩勳戚之盛,內蒙古推科爾沁部,外蒙古推賽音諾顏部”。
綜上所述,滿蒙聯姻總體趨勢是由於政治、文化等原因,蒙古女子嫁入清廷的人數越來越少,而清廷指嫁給蒙古領主的公主和格格們越來越多,那些被指婚的蒙古額駙們為清朝在疆場上縱橫馳騁,確實對維護清朝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所謂“有清蒙部,實多勳戚。天、崇開國,康、雍御準,鹹、同之間,湯定粵、捻,均收其助”。
引用文獻:《清世祖實錄》、《清聖祖實錄》、《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譯編》、《康熙起居注》、《清史稿》、《清稗類鈔》、《聖武記》、《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清皇室四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