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墨閣樓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譯文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眼見秦家樓外一輪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悽愴離別。

    又是一年重陽佳節,登上樂遊原,秦娥遙望咸陽古道,可嘆那人了無影蹤、音信斷絕。良人不見啊音信斷絕,只有西風蕭瑟,殘陽似血,拂照著那漢家帝王的陵闕。

    註釋

    此詞上片傷別,下片傷逝。兩宋之交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始稱之為李白之作。南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亦錄於李白名下。明代以來屢有質疑者。

    簫:一種竹製的管樂器。咽:嗚咽,形容簫管吹出的曲調低沉而悲涼,嗚嗚咽咽如泣如訴。

    夢斷:夢被打斷,即夢醒。

    灞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是漢文帝的陵墓所在地。當地有一座橋,為通往華北、東北和東南各地必經之處。

    傷別:為別離而傷心。

    樂遊原:又叫“樂遊園”,在長安東南郊,是漢宣帝樂遊苑的故址,其地勢較高,可俯視長安城,在唐代是遊覽之地。

    清秋節:指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是當時人們重陽登高的節日。

    咸陽古道:咸陽,秦都,在長安西北數百里,是漢唐時期由京城往西北從軍、經商的要道。古咸陽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陽代指長安,“咸陽古道”就是長安道。

    音塵:一般指訊息,這裡是指車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和揚起的塵士。

    殘照:指落日的光輝。

    漢家:漢朝。

    陵闕:皇帝的墳墓和宮殿

  • 2 # 亦文人文

    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汪洋恣肆,仙氣泠然,不帶煙火氣息,故被後世尊為“詩仙”。其實李白不只寫詩,也寫詞,後來的國學大師王國維讀了他的一首《憶秦娥》之後,不由慨嘆:“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登臨是登山臨水,泛指遊覽,那麼,究竟是什麼給了王國維這麼大的底氣,竟喊出讓天下游覽的詩人都閉嘴這樣一句豪言?我們來看看這首詞。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上片前兩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寫的是月下簫聲,秦樓裡的秦娥在夢中驚醒。由此可知,詞人透過第三人稱“秦娥”的角度,來鋪陳全篇、抒發懷想。秦娥是秦樓裡的女子,有個成語叫“秦樓楚館”,那麼秦娥的身份,可能是一名歌舞伎。簫聲嗚咽悠揚,所以古詩裡常見以簫聲烘托蕭瑟、離愁、孤獨的用法,而月下簫聲,倍增其悽楚。此二句,已定下了全篇的基調。

    上片後三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寫出了明月之下,灞陵橋邊的柳樹年年生髮,記載著資料不盡的傷離別。進一步深化了悲愁的色彩,不過這個悲愁是有節制的,不是哭天搶地的絕望,而是埋在心裡的隱痛,平時刻意收斂,一遇簫宣告月夜,灞橋柳色新,便如水漫金山,漫灌了平疇四野,充塞於天地之間。“灞橋折柳”是當時古人送別的儀式,故可知本詞的主題當為傷別或懷遠之作。

    上片詞借秦娥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歷,將簫聲、夜月、驚夢、灞橋柳等諸多意向融匯一爐,成功地落下了滿紙陰雲,讓哀傷在目,憂愁在心。

    下片前兩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重陽節到了,登上樂遊原,遙望咸陽道,話音寂寂,塵土不揚,遠人歸不歸?這兩句繼續寫景。與上片不同,秦娥已經由“懷想”轉為“等待”,到樂遊原上,翹首期盼歸人。

    下片後三句“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音訊斷絕,遠人不見,只有西風送來寒意,夕陽只留餘暉,以及古舊荒涼的漢家皇陵。

    綜觀全篇,除一個“傷”字外,全是景物和動作的描寫,但是詞人以深厚的筆力,精巧的佈局,讓景物搭配合理,意境層層遞進,疏密有致,聲色和諧。先以簫聲月色,午夜夢迴搭好背景,引出“傷別”這一主題,再到樂遊原上遙望古道加以神化,無論是內容的深度,還是描摹景物的色彩,都經歷了一個由淡向濃的轉變。

    最後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將讀者的目光轉到一個更為悲涼的焦點,讓傷別的強度從短暫提高到永恆,把全詞的色彩塗抹為濃郁的昏黃,在一切都達到頂峰的節點,斷然歇拍,餘意層層疊疊,繞樑不盡。

    古人曾將這首詞評價為“百代詞曲之祖”。它所營造的意向,行文的方式,確實對後世影響深遠,而詩中“傷別”這一主題,更是時時撩撥著人們心底裡最柔嫩的神經,真彷彿蕭瑟秋風,如血殘陽,年復一年地撕扯憂愁。

  • 3 # 詩畫之美

    我特別喜歡李白的這首《憶秦娥》,我也認為它是以氣象勝的經典之作。

    首先作者借簫聲、彎月、柳色、樂遊原、漢家陵闕等悲涼蒼茫的意象,表達了秦娥的離別之苦。然後,上闕先由寫春愁的“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和“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句子,以情感為主線逐步遞進到下闕寫秋思的“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和“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句子。作者觸景傷古懷今,把個人的愁思和故國興衰、歷史變遷緊緊融為一體。

    全詞前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一氣呵成,堪稱是一首氣勢雄渾且意境高遠的家國情懷的經典之作。

  • 4 # 彥頁丁

    此詞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讀來悽婉動人。古人對它評價很高,把它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詞人落筆就寫一個京城女子,在一個月照高樓的夜晚,被淒涼嗚咽的簫聲驚醒了好夢。“秦娥”,泛指京城長安的一個美麗的女子。《方言》卷二雲:“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夢斷”,謂夢被簫聲所驚醒。這裡反用《列仙傳》所載蕭史與弄玉的故事,因為善吹簫的蕭史被秦穆公的女兒愛上,終於結為夫妻,一起隨鳳飛去,那該是多麼美好;可這位秦娥呢,單身獨宿,只能在夢中與愛人相聚,偏偏好夢被那悽切簫聲所打斷,醒來一看空剩清冷的月色,心裡又該是多麼悲傷!一個“咽”字,渲染出境界之淒涼;一個“斷”字,烘托出秦娥內心的失望。開頭兩句就這樣以流麗之豔語而描寫出哀婉欲絕之情思。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秦娥從夢中驚醒,眼前只有照著樓臺的月色;藉著月色向樓下看,只見楊柳依舊青青,一如既往,不禁勾起往年在灞橋折柳,送別愛人那種悲傷情景的回憶。“秦樓月”之反覆,本是這個詞調的要求;而在這首小令之中,不僅起到由月色而見柳色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加強了對於孤獨淒涼的環境氣氛的渲染。至於由“柳色”而跳躍到“傷別”上去,既是從漢代以來折柳送別這一傳統風尚生髮出來的想象,又是對秦娥懷念遠人心情的進層刻畫。“灞陵”,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在今陝西西安市東,附近有灞橋,為長安人士送別之所。《三輔黃圖》雲:“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灞陵”一作“灞橋”。“灞陵傷別”,是由柳色觸發的對當時分別情景的回憶,它既補明瞭“夢斷”之“夢”乃是與遠別愛人相聚的好夢,更為下闋結句的描寫埋下了伏筆。這一“傷別”,本寫秦娥之離愁別恨,而以年年貫之,則把多少年、多少代人間共有的悲劇連類道盡,境界頓然闊大起來,賦予了普遍的意義。這三句連貫而下,層層浮想,句意跳躍,脈絡相承,曲盡秦娥夢斷之後的所見和所思。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兩句緊承“傷別”,描寫秦娥登原望信而不得的景象。“樂遊原”在今西安市南,居全城最高處,四望寬敞,可瞭望全城和周圍漢朝的陵墓;這裡寫秦娥登臨遠望的地點。“清秋節”,點明是清涼的秋季,既補寫上闋沒有明寫的時間,又點染冷清寂寥的氣氛。此時此地,秦娥滿懷愁緒,眼望愛人由此離去的咸陽古道,苦苦等著,然而塵埃不起,音信全無。“咸陽”,乃秦朝京城,至漢、唐時從京城長安往西北經商或從軍,咸陽為必經之地;“古道”,年代久遠的通道,一個“古”字喚起人們對古往今來多少過客的不盡聯想,前人喻之“語境則‘咸陽古道’”(引江順詒《詞學整合》),正說出其境界之寥廓。“音塵絕”,見於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音塵”本謂聲音與塵埃,後借指資訊;“絕”,斷絕。這三字,不僅寫盡咸陽古道寂靜冷落的景象,更把秦娥孤獨無望、欲哭無聲的心境寫絕,其“傷別”之情可謂極矣!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人依詞調的要求,將“音塵絕”三字加以反覆,進一步強調從樂遊原上遠望咸陽古道的悲涼景象,和秦娥哀婉悽切的心境,而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見,只有在肅殺的秋風之中,一輪落日空照著漢代皇帝陵墓的荒涼圖景。“闕”,此指陵墓前的牌樓。漢朝皇帝的陵墓都在長安周圍(詳見《三輔黃圖》),而身登樂遊原的秦娥憑高瞭望,不見音塵,正將此景盡收眼底,同時秦娥懷古傷今的弦外之音,也藉此被表達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這結尾兩句與上闋的結尾兩句前後照應,從年年傷別的懷念遠人,到殘照陵闕的懷古傷今,氣象突然為之開闊,意境也就愈顯深遠。

      此詞意境博大開闊,風格宏妙渾厚。讀者從敦煌曲子詞中也可以看到類似格調,而不類中晚唐的清婉綺麗。陸游說:“唐自大中以後,詩家日趨淺薄,其間不復有前輩宏妙渾厚之作。”(《花間集跋》)。詩風與詞風自身存在著交錯否定之趨勢。

      此詞句句自然,而字字錘鍊,沉聲切響,擲地真作金石聲。而抑揚頓挫,法度森然,無字荒率空泛,無一處逞才使氣。以此而言,設為李太白之色,毋寧認是杜少陵之筆。其風格誠在五代花間未見,亦非歌席諸曲之所能擬望,已開宋代詞之格調。

  • 5 # 老街味道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為何被王國維盛讚“以氣象勝”?何為“氣象”?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數次提到過“氣象”,例如他在詩評中評價唐人與宋朝人的詩作: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在其中的詩辯中提到: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後人把雄壯、渾厚作為盛唐詩歌的風貌特徵,稱之為盛唐氣象。

    盛唐詩人的詩裡洋溢著那個時代的所具有的豪情壯志,筆下描寫的是壯麗的山河,雄偉的風光,一掃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詩風,重塑所謂的“漢、魏風骨”。下面看一看李白的這首詞:

    《憶秦娥》(唐)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的詞裡有這些意象:簫聲、秦娥、月、柳色、灞陵、樂遊原、咸陽古道、音塵、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其中簫聲、秦娥、月、柳色是閨怨主題常用的意象,這些並看不出什麼“盛唐氣象”。但是後面的灞陵、樂遊原、咸陽古道、音塵、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景物逐漸闊大起來,一般的閨怨詞很少用這些壯麗雄偉的形象。李白的這首詞可以與柳永的一首《八聲甘州》放在一起比較一下: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

    柳永的詞:“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情景交融,雖然寫的是羈旅情懷,但是意象悲壯闊大,被蘇軾稱讚其佳句為"不減唐人高處"。

    無論詩詞,選取的物象與情懷如何相結合,最反映作者的風格和水平。詩詞中的氣象有時候不僅僅是技巧更是詩人的氣度與胸懷的體現,往往帶有時代的烙印。

  • 6 # 一往文學

    讀起李白,自然是盛唐氣象透紙而出;說起李白,必然有浪漫情懷繡口一吐。今天且拱手作揖送遊俠客,置蓮懷袖惜性情人。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一、逍遙此間蓬萊客,求得青雲歸去來——背景:佳人難忘,入仕不得

    李白一生吟遊四方,卻三入長安,這是他求仕入世的重要經歷,但最終落得夢中貪歡客的下場;加之李白年少成名,又樂效仿謝安攜妓載舟遊,不難想象,在長安這出煙花地,他怎會不留下段才子佳人的佳話呢?很可能他在這個時期有段愛情經歷。何以見得呢?"秦娥夢斷秦樓月"中用了蕭史弄玉的典故。弄玉乃秦穆公之女,長於吹簫,後與善吹蕭仙人簫史成婚,簫史教之吹簫作鳳鳴之音,能招凰至。幾年後,伉儷二人隨鳳凰仙去。句中"秦娥"就是秦女,長安又是古秦地,秦娥便指長安女子。此處一妙是作者以擅長的女性口吻,設想姣好女子半夜驚夢,無人相傍,唯有與樓頭孤月相伴的悵惘之情。那這樣的閨怨女子在思念誰呢?除李白又能是誰呢?相見時難別亦難,三次往返便三次離別,愛情的坎坷加之仕途的失意,為這首詞鋪墊了哀婉悽迷的基調。

    二、人生動如參與商,社廟燭若明與滅——情與景、造境與寫境

    王國維評之"太白純以氣象勝"那麼這首詞的氣象是怎樣的呢?先從造境與寫境講起

    開篇便以"蕭聲咽"起調,如低迴嗚咽,如怨如訴的蕭聲,如女子心緒,奠定了全詞的哀怨傷感的氛圍,在這個冷蕭的夜晚,有美一人憑樓望月的景象,造就了一幅月夜思婦圖;再有"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折柳代表離別,"霸陵"附近有灞橋是當時送別之所。柳條一年又一年復綠了,折柳送別的友人卻沒有歸來。柳色又新,給人歲月悠悠之感,聯想與空間相聯絡,融情於景,傷別之情又更上一層;下闕的"樂遊原上清秋節"樂遊原為長安最高處,自然是重陽登高的地方,詩人登高於此,不見瓊樓玉宇、車水馬龍,而只見一條音塵斷絕的咸陽古道,李白在此僅僅列出物象,卻足以引起讀者聯想:熙熙攘攘的古道來來往往,卻唯獨少了舊人的音訊。思念之情融於物象中,嫋嫋而起。重複音塵絕,強調了期待落空的失望與悵惘,別傷離愁再上一層。那條咸陽古道上,思婦入眼的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管他奼紫嫣紅平生,錦繡錯彩王業,最終不過塵土一抔。今昔興衰之嘆,昇華全詞格調。伶工之閨怨變士大夫之憂國。格律上:詞的上闕有"秦樓月",下闕有"音塵絕"作結構上的過度,格律上的連鎖。造就反覆吟詠的韻調,以此為體,容傷別憂國之情,情與景相得益彰。

    三、再從"有我"與"無我"之境說起

    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此處興趣,即王國維處"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點出"境界"二字";提到"境界"二字,又不得不談到王國維的"有我"與"無我"二境。"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此詞氛圍之靜,非不泛漣漪之靜,而是以聲襯靜,開篇以"蕭聲咽",如女子低迴嗚咽的蕭聲,襯托出上闕悽清之幽靜,因此太白此詞屬"有我"之境。

    "有我"故寫真感情者。詞中寫景造境於秦地,便是全篇氣象之眼。詞上闕重在閨怨,思婦自憐思人哀婉悽迷;下闕以思婦期待落空的悵惘引出"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登臨興嘆之詞,昇華情感高度,"西風"一年將盡時,"殘照"一天直將盡時——暗示唐王朝的衰落。李白預見唐王朝此間繁華的衰落之隱憂,這種隱憂在太白的其他詩中也有體現"君失城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這樣憂國思緒與下闕描寫的蕭瑟悽清的景色相符,相互交織積憂思為悲壯之情,於此雄渾氣象出。

    四、 論境界之大小

    "境界之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但境界有高低,其高低決定作品的神、理、氣、味。此詞上闕的自比思婦,閨怨思愁,境界為小,不過溺於一己之悲歡,沒有上升到一種共性高度,是以感人有限;下闕一用"灞陵"、"樂遊原"、"咸陽古道"、"漢家陵闕"的大氣雄渾的懷古傷今意象,借送別之離愁,引出今昔興衰之嘆,再進一步到皇圖霸業化為抔土,變為士大夫家國情懷,境界為大,思人、傷別、憂國,情感層層遞進,引人步步入境,境界為高。

    周昌汝評之"立一向之西風,沐滿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獨有漢家陵闕,蒼蒼莽莽,巍然而在。當此之際,乃覺凝時空於一點,混悲歡於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時之情,驟然昇華而為吾國千秋萬古之心。蓋自秦漢以逮隋唐,山河締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復帝王個人之葬所,乃民族全體之碑記也。"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此八字,以寓興衰,格局乃大,變柔為剛,氣象具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女孩子總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