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南山騷客

    這是一部宗教片。我不信教,但尊重宗教信仰。評價宗教片持審慎態度。

    影片對人類信仰、人的良知、文化衝突提出了思考,可以說震撼心靈,但不會有結果。

    我要說的是,面對殘暴上帝也沉默,良知也沉默,為什麼,你可以思考。沒答案。

  • 2 # 無名滴小兵

    穴吊是在耳後開一個小口,將之倒吊起來讓受刑者感到自己的鮮血緩慢流淌,時刻感受死亡的氣息。

    要免於刑罰就要用腳踩踏基督神像或向十字架吐口水,東西方信仰的碰撞,誰對誰錯,孰是孰非,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

  • 3 # 左牽黃右擎蒼

    《沉默》是那種會令人拍手稱奇的電影,你可能會對片中所展現的面對信仰時的困惑深有體會,也可能會在觀影后受到很大沖擊,陷入沉思並久久難以忘卻。

    《沉默》中,對於宗教的探討十分深刻,這也令一些對宗教不甚瞭解的觀眾會稍感困惑。要想看懂這部電影,需要對天主教的儀式,以及價值觀有一定了解,當然,還要了解日本神道教。

    尤其重要的是要了解電影裡故事發生的年代——十七世紀的宗教信仰狀況。

    片中連姆·尼森飾演的費萊拉神父和窪冢洋介飾演的吉次郎雖然只是配角,但都非常重要。費萊拉神父是兩位年輕神父的導師,而吉次郎一面聲稱自己是基督徒,一面又多次背叛羅德里格茲,

    他將堅定信仰和人性弱點之間的尖銳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也正是電影著重體現的主旨。

    貫穿整部電影的是兩種文化間的複雜對撞,它告訴我們:第一,同一個信仰對於不同的個體而言是有不同意義的;第二,只要彆強加給民眾,信仰在任何文化環境中都可以發揮價值。

  • 4 # 闖蕩歐洲的江湖

    前一陣剛剛補看了《沉默》,大概寫了一個簡單的劇情分析

    電影命題可歸納為原片中的一句臺詞

    “ Which God, Which one ?”

    ……

    語境大意是,

    當宗教和教義從發源地傳播到其他地區時,

    他們所信奉的上帝是你曾經傳教的那個嗎?

    (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主角塞巴斯汀神父)

    這部影片亦如其名,上映以來一直沒什麼熱度,雖然男主角是去年在《血戰鋼踞嶺》裡靠著淡薄小身板兒扛回了幾十條人命的小鮮肉安德魯·加菲爾德 Andrew Garfield,但宗教哲學題材的影片向來也只有骨灰級影迷才會圍觀。

    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沉默》,且對原著的還原度很高。講述的是1613年,德川家康頒佈禁教令,幕府在全國禁止天主教傳播,而長崎雲仙山區成為酷刑屠殺天主教徒的主要場所。

    首先,宗教與信仰並不等同,其次,這部電影對於無神論的中國觀眾來說顯得尤為晦澀,之所以成為大悶片,無疑是因為共鳴度極低,除了一些殘暴酷刑的畫面,故事情節並沒有明顯的起伏。

    所以,我們透過分析一下影片中的 四類人物角色,來說說這部宗教題材大悶片的題意:

    (獨家超長解析,絕對值得一看~多圖再次預警)

    第一類:“牆頭草,隨風倒”的 吉次郎

    吉次郎,是影片中唯一在不斷棄教和不斷告解中活下來的教徒,前後四次告解,大多是為了生存而選擇棄教。

    第1次告解,比起信仰,更讓吉次郎飽受折磨的是背棄親人。

    於是,在神父初到島上來的時候,他為死去的家人告解。

    (窪冢洋介飾演的吉次郎)

    第2次告解,當幕府嚴查疑似教徒時,要求民眾向十字架吐痰,比起另外兩位殉教的教友,他為了生存再次棄教。

    而堅決不向十字架吐痰的信徒,再次走向了殉教的道路。在三天三夜、潮起潮落的大海里,慢慢死去。吉次郎因為自己的二次棄教,向神父告解,希望得到內心的平靜。

    此時的塞巴斯汀神父,看過那麼多無畏的殉教者死去,他開始內心充滿了疑惑,他不知道上帝為什麼要對死亡沉默,他的內心是搖擺的,堅持信仰的真理,卻不明白為何要因信仰而死。

    第3次告解,是吉次郎為了金錢出賣神父,在塞巴斯汀神父被幕府統治者囚禁時,跑去向神父本人告解。

    已經兩次棄教的吉次郎,神父將他視為猶大,面對這樣的信徒,神父也在自問:上帝會怎麼做?儘管如此,塞巴斯汀神父依舊為吉次郎進行了第2次告解,只是未想到自己的結果也是被背叛被出賣。

    這麼看來,吉次郎完全是一個虛偽的、苟且偷生的教徒形象,只要危險一過,他就會再次不斷尋求告解,不斷重拾信仰,完全一副令人不屑的小人嘴臉。

    其實,這次告解才是真正的告解!

    在影片最後一幕,在一次幕府例行檢查疑似天主教徒時,卻發現吉次郎依舊信仰上帝,即使將被處刑,他也並沒指證是塞巴斯汀神父給他的神像,於是被拖走處刑。

    可是,真的不是嗎?

    其實這麼看來,或許吉次郎是信仰最搖擺最不堅定的信徒,可是直到結局,我們才發現最聰明的信徒其實是吉次郎,前三次的告解只是為了保護塞巴斯汀神父,為了讓他能夠留在日本,即使做出棄教的行為也要安全的留在這片土地上——讓信仰留下。

    雖然電影中導演沒有讓角色自己直接說明,但最後一次告解後,吉次郎被發現私藏神像卻沒有辯解,為什麼呢?其實這才是吉次郎——這個被誤以為是“猶大”——的角色的昇華,也是本部影片最大的亮點和點題之筆。最後一次告解,正好隱約地解釋了觀眾的疑惑。其實,吉次郎才是真正感悟到信仰奧義的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第二類 “想去天堂”的愚民

    看著越來越多的殉教者,神父自己也開始懷疑為什麼要為信仰而死。因為面對生死,上帝並沒有告訴我們是否要放棄信仰選擇生,信徒的行為也只是自發的理解。

    “江山易改,本性難易”,當時的日本民眾是因為信仰而殉教,還是為了擺脫社會苦難而死呢?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天主教的神,跟他們民族所信奉的神的區別?還是僅僅為了追求一種死後的釋然?

    長崎區的幕府統治者曾試圖說服神父,唯一能讓他的信徒得以解脫的辦法就是,神父自己也選擇了棄教。而且,其實這些信徒也曾多次棄教,只是再次到來的他,塞巴斯汀神父,重新燃起了日本信徒對美好生活的迷信和嚮往。(此處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

    直到塞巴斯汀遇見他的老師費瑞拉神父時,費瑞拉才點破了他,其實,日本信徒們只是將神父本人看作了上帝的化身,他們並不能理解我們的神,所以日本信徒的殉教只是為了保護塞巴斯汀神父本人——一種偶像崇拜。

    (連姆·尼森飾演的費瑞拉教父 )

    第三類,“看得最明白”的翻譯官

    雖然只是個翻譯官,但也是一名說客,是幕府權利的代言者。他對塞教父斯汀神父的談話,在某種程度上動搖了神父,甚至可以說是,啟發神父,為他在最後做出艱難的棄教決定做了鋪墊。

    雖然幕府的統治者擔心日本如東南亞一帶,隨著信仰的改變而淪亡歐洲列強的殖民地,但其實,統治者才最瞭解他們的人民——愚民的信仰真的是與傳教士心中的信仰一樣嗎?日本的天主教真的跟梵蒂岡城的沒有區別嗎?

    (淺野忠信飾演的翻譯官)

    或許,這都只是愚民的一種崇拜,一種對擺脫苦難追求美好的迷信?!

    第四類,曾經的信仰領袖費瑞拉教父

    面對日本幕府無盡的殺戮,看見無數殉教信徒的犧牲之後,在拯救這些信徒和棄教之間,費瑞拉神父選擇了棄教。

    等塞布斯汀為尋真相而來,經歷了一切之後,費瑞拉神父已經完成變成一個擁有日本名字和日本妻子的“當地人”。

    其實費瑞拉的轉變,並不是面對酷刑遭遇的妥協,而是真正體悟到上帝派他來此的意義。費瑞拉神父才是最先理解了“上帝的沉默”的人。

    總 結

    影片的尾聲,在小鮮肉加菲扮演的塞巴斯汀神父經歷了一切之後,也完成了人物角色的蛻變和昇華。

    從最初的佈道者,到面對苦難和殉教徒自以為是“上帝的化身”,再到與幕府統治的代言人的談話後……以及看見自己的精神導師費瑞拉神父棄教後的震驚,最後他自己也似乎感悟出同樣的道理——棄教只是為悲慘墮落靈魂的獻身。

    費瑞拉神父作為塞巴斯汀的老師和精神導師,對塞巴斯汀的蛻變有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他既在十幾年前讓塞巴斯汀信仰了上帝,又在十幾年後讓他放棄了宗教,最終指引其感悟了“上帝的沉默”。

    電影中,導演並沒有讓主角自述他的心路蛻變,這邊電影之所以叫《沉默》,正是因為上帝從未告訴你要如何去選擇,而塞巴斯汀神父所做的一切,是人性本身的博愛,還是遵循上帝的旨意?可能影片中,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明確的知道。

    影片中塞布斯汀神父棄教之後,再也沒有進行神職工作,再也沒有禱告,再也沒有提及過上帝,直到最後死去。

    當他的日本妻子將十字架偷偷放在棺木中他的手裡時,這一幕就非常明顯的從第三視角肯定了、也暗示了塞巴斯汀神父的內心所向——所謂宗教,有時只是一種形式主義,而此時此刻所做之事,既是我心之信仰所在。

    再說一點別的……

    據說,這部電影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看過原著後,策劃了35年才完成的作品。

    (電影完全取景於臺灣,而非日本)

    我卻覺得它可以算是一部沉重的極簡主義作品,美術佈景、鏡頭排程和色彩風格都沒有一絲多餘和刻意,就連最能渲染電影氣氛的聲音和音樂部分,也僅僅保留了最自然的環境音和人聲,這些電影元素的協調統一反而更加凸顯了宗教題材影片主題的嚴肅——導演不一語道破,而你所見即你所思。

    好了,想寫的太多,宗教信仰題材的影片向來既悶又晦澀,全是意猶未盡的暗指,希望以上還算解釋清楚了~

    總的來說,影片非常值得一看,既有對影片角色的信仰衝擊,也將會是觀眾的一次思想顛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媳婦產後抑鬱期間調和媳婦與爸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