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亂燉一品電影
-
2 # 玄機總導沈樂平
首先當時的秦朝是一個崇尚法制的國家,始皇帝在位時可以說是執行力非常的強,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扶蘇選擇執行父皇的詔令也是正常
其次扶蘇的性格缺乏剛毅和堅決,也就是沒有決斷力,不能正確的判斷當時的局勢,仁義太過而缺霸氣
再有始皇帝是名義上是把扶蘇貶到邊關做監軍的,會讓扶蘇以為自己失去了父皇的寵愛,而且始皇帝本身的強勢可能在扶蘇心裡留下陰影,讓扶蘇懼怕贏政
最後扶蘇身邊缺乏為他出謀劃策的謀士,蒙恬又有點優柔寡斷,沒有反抗就被一紙假的詔書殺了,不得不說是一大可惜
-
3 # 我叫錢有才
始皇帝一生,全部精力在治國大略,如修鄭國渠滅六國修長城,每一件都是驚天動地,結果史書記載十幾位王子中,只有兩王子可堪待選,胡亥與扶蘇。胡亥是一無知屁孩,毫無疑問只能選扶蘇。扶蘇本人人品沒有太大問題,問題在於支援扶蘇的文官武將是秦國政權裡楚系勢力集團。楚系勢力在秦政權的巔峰是羋八子與丞相魏冉,搞得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當了半輩子傀儡,要不是命長,活過那位老妖精,沒準這輩子只能帶著一肚子雄才大略到棺材裡去了。始皇帝的憂慮不是扶蘇人品太差不足以做皇帝,而是背後楚系勢力。扶蘇人品正直,以仁孝待天下,但性格軟弱,重禮尊儒,不喜法家。一旦自己歸天,扶蘇繼位,如果扶蘇本人復禮,或者大貴族開國武將要舊日特權要世襲要超規格封地等等分蛋糕事件,沒有英明神武的老爹在,性格柔弱沒有軍功履歷的扶蘇是鎮不住他們的。就算立下最嚴厲的遺照,都不能保證扶蘇能按照法家的路子走下去。那時始皇帝耗盡一生心血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完備的法制,統一的貨幣,郡縣制,都可能會偏離正確軌道,甚至舊勢力復辟,國家分崩離析,重回戰國紛爭的亂世,這才是始皇帝真正擔憂之處。結果猶豫不決,儲位多年懸而未定,不意東巡時客死沙丘。李斯才學是一流的,人品是末流的,生存是第一法則。始皇帝在世時,所有心思都放在怎麼抱住這棵參天大樹。害死同門韓非,是由於始皇帝極重法制,韓非入秦,一定會火,並且是大火,火了就沒他李斯什麼事了,所以為了前途,就算昔日如手足的同門,一樣設計殺之。李斯與扶蘇尿不到一個壺裡,扶蘇繼位,他的丞相就到頭了。所以為了保住前程和權勢,就不能讓扶蘇繼位。管它大秦帝國走向何方,與虎謀皮,朝臣離心,最後為虎所反噬,死了也該。至於扶蘇,性子太軟,又看不清大局勢,更缺乏斷力,你好歹在老爹身邊安插一個親信,關鍵時刻給你抱抱信啊,明知送來的讓他自殺的詔書是假,身邊還有鐵桿兄弟蒙恬帶著二十萬大秦精銳鐵騎,為天下蒼生著想,他造一個正義的口號,父親病重,宦官弄權,起兵殺過去,野火春風一把乾乾淨淨,文臣武將大部分支援他,不用費勁就當上皇帝了。結果猶豫了很久很久,終於還是自殺了,攔都攔不住。你說說,怪不得你爹猶豫那麼久都不立你,要當皇帝的,就那麼點可憐的大局觀,別說滅六國,或者決斷任何一件大事,手裡握著大小王三個二三個A老KQJ攥一把,這麼一手好牌被他自己點火燒了,就算留給你個法制完備的國家都不一定守得住啊。
-
4 # 濟溪河是中藥師
悲哉!扶蘇!
一個好人,可惜生於帝王之家。
從史實來看,扶蘇不是一個成熟的權謀之人,卻被推上了秦始皇潛在繼承人的位置。
朝堂、官場,從來就是一個充斥著形形色色陰謀、陽謀的地方。
儒家治國之道,老莊無為之術,法家“一斷於法”,等等。皆是治理國家的方子而已,關鍵在於審時度勢,適時用對路。
扶蘇,與父親秦始皇政見不和,在朝堂得不到李斯的支援,又加上宦官趙構的陰險加害,只是與區區一介武夫蒙恬為伍,怎麼可能力挽狂瀾?如何也稱不上有什麼實力啊!只不過有一個“秦始皇的長子”的虛位而已。
以扶蘇的資歷、權謀、手段,即使不自殺,恐也難逃趙構毒手也!
-
5 # 亦須平靜
沙丘政變後,趙高選擇立胡亥為皇帝,於是與丞相李斯聯手,因為趙高當初官職為中車府令,掌管皇帝玉璽,傳了假的詔書給扶蘇。起初,拿到詔書,蒙恬是不相信的,而扶蘇不動腦子想一想,就相信了。史書記載: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旋即自殺于軍中。 《史記》: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
回覆列表
公子扶蘇為什麼會選擇自殺而不是政變自立為皇帝,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找到答案!第一個是秦始皇本人在扶蘇公子心中的慣有形象;第二個是在沙丘之變前秦始皇和扶蘇的父子關係本就微妙;第三個是扶蘇公子本人的性格和行事方式使然;第四個是政變集團設的局讓扶蘇不得不自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掰扯一下這四個原因,以及回顧一下歷史上的“沙丘之變”的事件描述。
第一:為什麼說秦始皇的慣有形象會對扶蘇公子造成心理壓力呢?眾所周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殺伐決斷,自然淋漓果斷,沒有超越常人的七情六慾,斷難以指揮千軍萬馬實現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圖霸業。加上始皇帝母親的陰影,使得始皇終身不立後。其時的秦宮,可以說是把中國的皇權和父權發揮到了極致!古語云:帝王之家少溫情。扶蘇作為長公子,在這樣的一個父親帶領下成長,難免還是會在心底留下父命、皇命不可逆的慣性思維。
第二個:沙丘之變時,作為長公子,又是太子的扶蘇,既沒有伴駕巡牧天下,也沒有代理國政於宮中,卻與大將軍蒙恬一起在草原練兵戍邊修築長城抵禦草原民族,緣何?官方的說法是始皇讓公子扶蘇去歷練,好在軍中養成剛毅之氣。實則是因為始皇與扶蘇政見不合,始皇主張法治天下,武固江山;扶蘇則提出放養天下,與民養息,德者歸心的主張。從而被始皇認為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加上始皇的數次遇襲,坊間又有殺始皇,立太子,活天下的傳言,父子間更加的離心離德,猜忌日重。
很多人認為皇帝和太子(皇子)間是父子,是家庭的權利交替,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因為在皇權社會的這個第一家庭,他的每一個成員,實則是代表著一個個的利益集團。用現在的話說,皇帝就是執政黨,太子是候選人集團,各皇子就是參議員集團,加上官員與豪門大族的眾議院,以及六國新喪的在野黨。各方都在為自己的利益集團的利益去利用一個原本單一的一句話和一件事情。所以說,扶蘇公子被派出去戍邊,實則是候選人集團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中已經敗了很大一場。
第三方面:史書記載扶蘇公子此人尊儒重道,希望可以德修天下,文治海內。既然尊儒,少不得心中篤定儒家思想,並予以踐行。儒家講孝道,重尊卑,提倡三綱五常,即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當扶蘇公子接到矯詔,看到父親讓自己自殺,各位看官,如果換成你的父親讓你自殺,你會是什麼心情?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想必扶蘇公子看到父親恩斷義絕的詔書(雖然是偽造的),結合他自己的種種遭遇,加上自己對父親的理解,以及他和父親的那些衝突。
古詩有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更不用提當時的扶蘇公子了,雖然有清醒的蒙恬在一旁提醒進諫,但是萬念俱灰的扶蘇還聽的進去麼?加上扶蘇的儒家思想的影響,為了個人名節,他就還真的自私的了結了自己。說明始皇帝對扶蘇公子評價並沒有錯,優柔寡斷,缺乏剛毅。
第四個方面,就是政變集團了,所有的種種跡象表明,趙高自幼侍駕始皇,是最得始皇謀略的傳人了。至於他後來把秦朝搞的一塌糊塗,只能說明他陰謀有餘而陽謀不足。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沒有雄才偉略的人,即使聰明絕頂,位高權重,也是禍國殃民。趙高後來被子嬰所殺,也算因果迴圈。
趙高在當時是玩得一手好計謀,而且擅長資訊戰和心裡戰。作為參議院的CEO,趙高與胡亥互相勾結,並順利爭取了當時勢力最大的眾議院首領李斯做為同盟,因為李斯是法家,而扶蘇公子登基後是要推行儒家思想的。輕易的讓李斯做了他的馬前卒。同時加上他對宮中各個公子的瞭解,對付一個初出茅廬的扶蘇,不就是小菜一碟。
可以說趙高一手完成了扶蘇自殺的好戲,他深切的知道扶蘇的每一個缺點和不足,他封鎖訊息,同時飛傳矯詔於扶蘇,讓扶蘇認為始皇未死,就是始皇自己下令賜死他的,打破他的第一道心裡防線,然後因為是丞相李斯擬的詔書,讓扶蘇徹底的死心,對詔書深信不疑。
不得不說,就算沒有被趙高這一步搞定,就憑趙高這樣的手段,扶蘇恐怕也是走不過三個回合的,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的李斯下獄而亡和指鹿為馬的典故了。不得不說,政治從來都是血腥的,趙高和胡亥的利益集團當時佔據了種種條件的先機,扶蘇公子是不得不亡的!
歷史沒有如果,人生沒有假設。為什麼楚霸王后來不過江,謀求東山再起。為什麼趙匡胤不拿下燕雲十六州?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他當時真的已經竭盡全力了。作為今人,憑弔古人,以史為鑑就好,切不可當真認為可以怎樣,畢竟,作為以前的歷史當事人,他在面臨那些事情的時候,一定比你我聰明!
最後大家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沙丘之變是怎樣的:
身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儒的舉措,多次上書諫議,勸阻秦始皇。他認為“天下初定,遠方
黔首
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扶蘇的勸諫觸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流放到北方,在上郡(今陝西延安
附近)監護蒙恬部隊。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時病逝。秦始皇臨終前曾以璽為遺詔,要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但
中車府令
趙高
和丞相李斯等人陰謀讓扶蘇弟胡亥
繼位,篡改始皇遺詔,以胡亥即位;同時另書把蒙恬和扶蘇賜死,並“數以罪”。史稱“沙丘之變
”。胡亥的使者奉敕書到上郡,扶蘇遂準備自殺。蒙恬曾經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但扶蘇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扶蘇旋即自殺于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