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家有雙寶折騰多1

    明朝官員穿紅色,平民穿冷色調為主的顏色,紅色只在婚嫁是穿,皇帝特有的是金黃色,代表至高的權利,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能穿帶有黃色的衣服,不然則視為謀反,處以極刑,除百姓中也就忌諱孝服了,穿白色的衣服,家裡老人會很忌諱的。

  • 2 # 荷似惹塵埃

    明朝官員穿紅色,平民穿冷色調為主的顏色,紅色只在婚嫁是穿,皇帝特有的是金黃色,代表至高的權利,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能穿帶有黃色的衣服,不然則視為謀反,處以極刑。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 3 # 八磚學士

    度的一部分,先不得不說一下明代衣服制度的事情。

    一般想象中的明代服裝都會是等級森明的,但在實際的歷史中是有很多細節差別的。對服制的規定是明初禮俗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僅是規定上下分明的等級秩序,同時也是祛除蒙古舊制的遺俗,蒙元時代對服制要求比較少,大凡有錢之人都可以服紈著錦,穿金戴銀。但朱元璋在明初建國之時,口號主張中包括非常重要的“恢復中華”內容,而服制改革就是非常重要恢復漢制的程式。就社會中的四民“士農工商”而言,士人允許按出身著品級身份服裝,華服美袖也代表著他們的知識水平。讀書人一般來說家境殷才能供養,穿著綺繡也不為過。但更大矛盾則是存在在農工商這裡,譬如商人有錢,但被嚴格要求不能穿著綾羅綢緞;工匠農民沒錢,但卻擁有穿著華服的資格。不僅是衣服,出行、食物都是如此,這在社會生活上看似是不合理的,但卻被認為是恢復華夏制度的重要標誌。

    明朝初年規定了官服是緋色、青色、綠色。朝服則是文官穿紅衣,武官穿藍衣。可以說,穿紅色、藍色像朝服,穿青色、綠色像官服,穿黃色像龍袍,百姓只能穿著素服。但是呢,顏料方面生產能力有限,市場上攏共就那麼多顏色的布料,穿啥都犯禁,那就最好不要穿有鮮明顏色的衣服。素色裡面的話,白色、黑色又很像喪服,所以,老百姓一般穿灰色和深(藍黑)色比較合適,不容易被地方衙役抓起來。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不斷變化發展的,穿衣服的歷史也是如此。隨著政治上管制政策的放鬆,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文化知識的普及,明代中期社會發生了與前期相比極大的差異改觀。所謂的明中期,大概就是正德帝(武宗)以後,嘉靖帝(神宗)開始。而在社會秩序開始的變化,就是不僅可以隨便穿衣服了,

    就連有沒有身份證也就是黃冊?無所謂。

    出行的時候是乘車馬還是乘轎子?無所謂。

    吃的東西是東北的人參還是廣東的鮑魚?無所謂。

    搭配的首飾是自家鑄的金銀還是海外進口的玻璃?無所謂。

    可以說從中晚明開始,你只要像黃巾軍一樣,裹一頭黃布相約造反,就愛穿啥穿啥,鄉老管不動,官府懶得管。甚至到了晚明還出現了很多新奇的服裝樣式,被稱為“服妖”,如果你穿得不夠鮮豔,別人還會覺得你家窮,看不起你。

    關於穿衣服的問題,有一個小故事值得分享。大學者王陽明有個學生叫王艮,原本是個社會混子,家裡窮讀不起書,就到社會上四處流動,知道王陽明學問大四處講學,想拜他為師,但是又怕他看不起自己不肯收,就穿一身白,戴個大高帽子,坐著很招搖的車從市井穿行而過前來拜師。這呢,就相當於現在的富二代穿著迪奧,開著奧迪到北大來說我要入學。現在我們很自然地開始噴他,覺得紈絝子弟,怎麼配學東西。但是王陽明居然收了他作為自己的弟子,悉心培養,王艮最終成為一代大師,並且開創了影響明代中後期歷史社會的泰州學派。王艮那一反鮮豔的服飾流行色,像喪服一樣的白衣,就成了他走向人生新道路的標誌。

    再補充一點,明黃色成為御用色,是滿清的事。明代並沒有規定明黃色為皇室專用色。現存的明代皇帝畫像大部分都是黃色,因為那些都是遺像,使用明黃色作為明器祭禮。正式的朝服是跟宋代一樣的紅色,但是花紋比宋代皇帝的褚色大袍要豐富好看。所以,穿明黃色在明代也不像滿清一樣什麼禁忌。

    由國家來規定個人的穿著打扮,本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細緻到連顏色都要規定,更是荒唐。明代前期在服飾方面的嚴格規定,在短時期內可以迅速改變社會形態結構,樹立政府權威。但是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生產力在發展,社會經濟在進步,阻撓消費也就是阻撓生產。因為某些對社會風氣的顧慮,而讓更多提供生產的農民工匠衣食無著,實在是狹隘的道德主義。放開衣服的顏色禁區,並不需要頒佈或取消政令,“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網開一面不管不顧就行,何必去欺壓升斗小民的日常活計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閒置的銀行卡,你是怎麼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