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魚沒有刺
-
2 # 蠟筆小新L4PY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發現自己不行
一般都抱怨領導不行只知道賺錢,、業主不行沒錢還土品味、配合的專業不行只知道省事不求進取、審圖的不行、施工不行。結果有一天有個機會出現,領導、業主、專業、施工萬事俱備,結果自己做不出好東西。這種機會也許職業生涯一輩子就那麼一次,而你交的是一份平庸的答案。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發現自己不行
一般都抱怨領導不行只知道賺錢,、業主不行沒錢還土品味、配合的專業不行只知道省事不求進取、審圖的不行、施工不行。結果有一天有個機會出現,領導、業主、專業、施工萬事俱備,結果自己做不出好東西。這種機會也許職業生涯一輩子就那麼一次,而你交的是一份平庸的答案。
我覺得有一個說法挺真實:
建築設計師最大的悲哀在於,從腦力勞動者逐漸轉變為體力勞動者
這裡不是歧視體力勞動者或者高看腦力勞動者,而是就建築設計本身的屬性而言的
建築設計本身,它有一定的內在邏輯,同時一定是適應不同場地、環境以及使用者需求等等一系列外在要求以及內在各種專業綜合協調之下的產物,這是腦力勞動所最關鍵的地方,也是建築設計師在每個建築中最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
但是在目前設計市場中,作為設計業務最大佔比的住宅,進而擴充套件到常見公建如商業、辦公,都有公式化、標準化的傾向。以前堂主在一個甲方工作時,就做過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工作。甲方主導的標準化建設,其核心在於以成本為第一引導思想。在這一思想下,所有的產品系列被不同檔次不同成本所劃分。也正是基於此種思想之下,建築設計師從主導者退化為了執行者
產品的策劃,基本是由甲方的策劃部完成。策劃部完成的工作,會以產品定位報告或者任務書的形式給到設計方。建築策劃這一非常重要的工作,相當於從建築設計師的工作清單中被完全剔除了。接下來,建築設計師在有了甲方標準化體系後,方案階段幾乎只剩下總圖佈局。因為甲方標準化從產品檔次、平面戶型、功能佈局、立面設計一直到裝置及景觀全部包攬。建築設計師的工作僅是把標準平面按照當地規劃管理規定合理佈局,透過報規即可
到了施工圖階段,設計的推進更加是標準化流水線化了。製圖、各專業配合、工程做法甚至節點都可以是標準化的,設計院的作用就是套圖出圖蓋章,配合甲方完成各項審查、報批
如此一來,建築設計師就和設計院的角色一起,退化為了按要求執行者,而非是主導者。只要是在職場的人們,都應該知道,作為執行者基本就是做事的人,是工作量最大同時也是管理體系中位於次要部分的。現在所謂的職場規劃和升遷,幾乎等同於執行者到管理者的轉變。為什麼?因為執行者事多回報少,管理者事少回報大。
所以,退化為執行者的建築設計師,不可避免的轉變為了體力勞動者。只有在大型公建,或者知名設計師那裡,情況會有不同。但是這也是極少數,大多數沒有任何抵抗,向著體力勞動者的方向在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