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絡健康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中醫的基本觀念,它凝聚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經驗,併成為中醫治療的基礎。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句中醫俗語,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源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人身經脈中的氣血,是周流全身,迴圈不息的,一旦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凝滯不通……脈氣不暢通,就會突然作痛。

    最早明確提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是明代李中梓,他在《醫宗必讀·心腹諸痛》中說:“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以為不易之法。”中醫“通”的思想源於《周易》等早期經典。《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泰卦和否卦,泰卦之所以吉就是因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否卦之所以兇就是因為“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所以《周易》倡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中醫講的“通”原本指氣血的通暢,而氣血執行的通道叫經絡,所以“通”也就是經絡通暢。所謂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經脈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為主,絡脈以十五絡脈為主。經絡內連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縱橫交貫,遍佈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絡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黃帝內經·靈樞》有兩個著名的定義,“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說明經脈的作用是決定生死、診治百病、調理虛實、執行氣血、營養陰陽、濡潤筋骨、滑利關節。這個聯絡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組織的通道,是透過執行氣血來調控的,人體氣血的執行沿著經絡迴圈無端。這個生命通道“不可不通”,一定要保持通暢。一旦不通暢,就會發生病變。一旦病變,就要想法疏通。如果經絡堵塞了、不通了,就會出現氣滯血瘀或者氣血虛弱的現象,這樣五臟六腑不能得到濡養,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古人認為,氣血失調和氣滯血瘀可發展為症瘕積聚,形成腫瘤,乳腺疾病等,均是血液不暢問題,活血化瘀可抑制腫瘤和抑制良性異常增生,促使其分解,轉化,吸收。此外,還能透過影響兔疫系統等方面達到抗感染及抗炎目的。

    “百病生於氣也”,諸痛皆因於氣。氣與血相輔相成,氣滯則血瘀。氣血不通可以引起脹痛、刺痛、痠痛、竄痛、冷痛、灼熱痛等多種疼痛。可見“不通”是疼痛乃至百病的根本原因。中醫對疼痛等各種疾病進行治療與康復的基本原則就是疏通經絡,使氣血執行通暢。經絡氣血只有通暢,氣血所流經的五臟六腑才能受到濡養,臟腑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從而抵禦外邪,達到陰陽平衡,身體健康。

    以上是從治病角度分析了“通”和“痛”的關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是中醫的經典理論之一,作為重要的病理機轉而廣泛流傳。

  • 2 # 泥水勞人

    說法正確,但有些中醫表達不到位。這裡的通指經絡,或神經,而不是氣血。氣血不通人就完了,還痛與不痛乎?假如半身癱瘓,是經絡不通。而氣血是通的,雖然癱瘓了但不死,有痛感或無知覺,就是這種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絹幼婦曾有之"這句話如何解釋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