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愛的萬物相聯

    什麼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主打自然生態與城市基建完美配合的一種智慧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面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並起到緩衝作用,具備:吸水、蓄水、滲水、淨水、水再利用等功能,實現了城市內部的水迴圈和自由遷移,緩解城市內澇和熱島效應。

    為什麼要建設海綿城市?

    我們從傳統城市說起。首先介紹一下徑流係數概念,也就是多少百分比的雨水會形成地表徑流。其中1是完全流走、0是完全下滲,那麼瀝青路面則是0.9而綠地為0.15。

    由圖可見。在城市化後,由於不透水鋪裝的滲透率極差,導致形成了高速流動水體,造成圖內藍色(城市化後)流量在短時間內形成高峰,也就是說水流量會迅速集中到城市下水管網路。不僅如此,由於上游地區形成這種勢態,所以匯水的洪峰也迅速在下游疊加擴大,風險也隨之成倍增加。由此可見,傳統城市更容易產生內澇災害。

    現階段海綿城市的建設模式

    採用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在原有的城市建設基礎上進行改造。如果從維度方面來講則分為:點、線、面。

    點,控制源頭

    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屋頂綠化、雨水收集。以每一棟建築物為基點,將屋頂佈置綠植和雨水收集裝置,透過管道輸送至地下儲水處。完成對雨水的第一步控制。

    線,減少流量

    目前的措施是採用軟化排水溝、路面可透水鋪裝、生物隔離帶等方式。透過加大路面的滲透效率,控制徑流量緩解城市排洪壓力。

    面,流域管理

    在城市中建設雨水花園等生態景觀。日常為休閒公園,當大雨來臨時則承擔儲水吸水的工作。

    現階段的痛點

    雖然擁有完整且立體化的建設模式,但是多年來國內幾個試點城市依舊會出現嚴重內澇。設施相互之間沒有連通性導致現在某些城市的雨水生態收集反而成為了“髒水溝”。面對這種情況,圖撲 等國內一系列致力於資料視覺化的公司都在積極的尋找解決辦法。

    視覺化重構海綿模式

    隨著物聯網和5G技術的成熟,海綿城市似乎找到了新出路。運用資料視覺化完善城市水迴圈資料監控。實時跟蹤接收雨水、洩洪以及水資源再利用等各個環節。所有設施透過物聯網連結成為一個整體,方便統一管理和功能調配。

    利用採集的資料和地理空間資訊,為使用者提供直觀的、具有互動性的視覺化環境。不間斷的對水流量進行監控,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洩洪任務,做到地表與地下流量資料互聯共通。提供準確的資料,讓決策者輕鬆掌控整個城市的水迴圈,並且能對災害做出準確的預估和判斷。

    為了加深對智慧海綿城市概念的理解,選擇基於圖撲(hightopo)的輕量視覺化監控平臺案例來讓讀者更好的去了解海綿城市的執行方式。搭建視覺化平臺時為了讓海綿城市更加智慧,將多型別感測器部署在城市排水管網、河道、蓄水池等地。實時動態採集各類資料,透過分析、關聯和處理,呈現海綿城市的總控制效果和目標,實現城市排水、水環境、用水以及水體監控的智慧化管理。

    更多視覺化案例 :www.hightopo.com

  • 2 # 中廣一站式企業服務

    近年來,貴州不僅在經濟方面快速發展,在環境生態建設工作上也有十分顯著的成效。

    為建設以生態為特色的世界旅遊名城,切實加快修復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到2020年,貴陽市計劃建成9條海綿型示範道路、11個海綿型示範公園綠地、9個海綿型示範小區和12條生態景觀示範河道,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那麼什麼是海綿城市呢?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海綿城市建設強調保護自然生態,修復受損生態,並實施低影響開發。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不僅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補充地下水,還可緩解城市內澇,改善城市水生態。

    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

    “海綿城市”的概念,最早於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提出,次年12月12日,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目前,國內“海綿城市”已納入30個城市作為專案試點。

    在建設中,貴陽市結合自身生態條件,突出原生態保護,因地制宜選擇滲、滯、蓄、淨、用、排等多重措施,科學選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溼地、透水鋪裝、透水路面、多功能調蓄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將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 3 # 張先森生活記

    1、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2、2020年,中國城市20%以上建成區要自然儲存70%的降雨。2030年,全國城市80%以上建成區要達到這一指標。《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16日公佈,給出了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一個5年目標,一個15年目標,主題就是明天我們及我們的孩子要住什麼樣的城市。

    3、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淨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海綿城市”並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迴圈利用各環節,並考慮其複雜性和長期性。

    4、作為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誌,中國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已經明確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後”。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5、確定的目標核心是透過海綿城市建設,使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圍繞這一目標確定的時間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區達到這個要求。如果一個城市建成區有100平方公里的話,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達到這個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區要達到這個要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的時候腳臭,自從過了30歲,腳好像忽然不臭了,原因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