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聊餅
-
2 # 每日點兵
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機械化戰爭,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全球性戰爭中,尤其是地面戰場上,最為耀眼的,無疑就是各國的裝甲部隊了。不過,在小兵兵看來,裝甲部隊的日常執行維持真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支裝甲部隊的作戰,無論其編制規模有多大,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則都需要考慮,部隊的燃料與彈藥存量是否能夠完成自身的任務,可是如果一支裝甲部隊如果連日常的執行維持都無法落實到位,那麼從何而來部隊戰鬥力呢?本期問答小兵兵就不以裝備來衡量各國裝甲部隊的實力,而是以裝甲部隊執行維持能力來排名。
第五位,日本
二戰中日軍的裝甲部隊論規模和裝備技術水平,都無法與歐美其他列強相比。日軍戰車部隊執行維持能力是由於日軍嚴重缺乏工程機械,且戰鬥兵種與支援保障兵種的機械化程度不匹配,而導致嚴重不足。另外,後勤保障不善,又是戰車師團頻繁出現各種狼狽情形的主因。日軍的這種只重視一線戰鬥兵種而忽視二線支援保障兵種建設的做法,在日軍的那些機械化程度很低的步兵師團中還勉強可以保持部隊的執行能力,但是到了需要嚴重依賴機械化裝備才能運轉起來的戰車師團時,日軍建軍思想落後的弱點就充分暴露了。
第四位,英國
敦刻爾克撤退後,英軍開始重視裝甲師的建設。初期的裝甲師全師只有一個機械化步兵營,這樣戰車比重偏高的配備是英軍在初期摸索的產物。
初期英軍受陣地戰思想影響過深,確實吃了很多虧,後來到了阿拉曼戰役以後,英軍利用北非的實戰經驗,終於確定了裝甲師的最終編制:1個裝甲旅含1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摩托化步兵旅下轄3個營,1個輕裝甲偵察團,1個工兵分隊,1個高射炮團,3個野戰炮團,1個機械化支援武器連以及勤務整備分隊。這樣的英軍裝甲部隊,由於戰鬥兵種和支援保障兵種的比例結構變得更加合理,無論是在作戰中,還是執行維持水平上,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位,蘇聯
二戰中的蘇軍坦克部隊來說,是一支令西方聞之色變的“赤色鋼鐵洪流”。在蘇德戰爭中後期,蘇軍坦克部隊出現了坦克軍甚至坦克集團軍這樣的編制。在坦克軍這一級編制,在一線戰鬥兵種中主要包括:三個坦克旅,一個摩步旅,一個坦克殲擊車團,高炮團和迫擊炮團,二線支援保障兵種主要包括:一個工兵營下轄兩個工兵連,一個營級修理基地,一個摩托化修理營,一個裝甲化修理營。我們從蘇軍的這種編制方案中就可以看出,在二線的支援保障兵種上,蘇軍的維修部隊與工程保障部隊都只是靠營級的建制來保障三個坦克旅。對於整個坦克軍來說這麼懸殊的編制構成,難以支撐起這樣一支龐大的部隊,所以蘇軍裝甲部隊的執行維持能力是存在很大缺陷的。
第二位,德國
雖然二戰中德軍的裝甲部隊雖然取得了極大的戰果,但是在今天,小兵兵也只能給德軍的裝甲部隊排在第二位了,因為德軍裝甲部隊的最大弱點,就是在於德軍裝甲部隊的裝備序列過於複雜,且越是裝備精良的部隊,往往也就是裝備完備程度低的部隊。這其中的原因也簡單,因為德軍的精銳重型裝甲營,所裝備的虎式或黑豹坦克無論是在噸位,還是所需的載油、載彈量都很大,以及坦克的可靠性稍差,這就導致了坦克摩托小時消耗壽命比較短,所以德軍坦克的維護週期就比較長。
從德軍最精銳的重型裝甲營就能看出,德軍的裝甲部隊執行能力是有著很多制約因素的。
第一位,美國
美軍裝甲師經歷了實戰後,則發現美軍原先的裝甲師編制方案過於臃腫,需要進行變革,要麼增加步兵,要麼減少坦克。在經過了多次論證後,美軍認為一個裝甲師的構成應當是坦克、步兵、火炮的有機組合,而最終美軍就幾乎把裝甲師變為了一個:“是由13個營組成的聯合體”。包括,一線戰鬥兵種營9個,分別是3個裝甲營、3個裝甲步兵營、3個自行火炮營,以及二線支援保障兵種營4個,分別是工程營、偵察營、維修營、醫療營。
美軍的這種編制方案,在我們今天的這個排行榜之中是最為合理的,也是最為科學的,因為只有美國裝甲部隊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戰鬥/支援兵種比例結構的完美平衡,且部隊的執行維持能力也非常的強。
節目的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這個排名的所要體現的真諦,即裝甲部隊的執行維持能力,所需要實現強大的裝甲部隊整體戰場支撐力。小兵兵之所以選擇美軍裝甲部隊作為第一名,是因為美國裝甲師的最大革命性之處就在於:部隊整體的機械化水平非常均衡。這是指部隊不僅有著機動能力極高的一線戰鬥兵種,而且還有充足的機械化工程保障部隊,用大量的工程機械為其進行排障、架橋,還能有機械化程度很高的維修部隊和機動醫療部隊,來為一線戰鬥兵種部隊提供及時有力的支援,只有做到了戰鬥兵種和支援保障兵種的機械化水平均衡的部隊,才能有很好的執行維持能力,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部隊的戰場支撐力。
-
3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肯定不是美國軍隊,它的陸軍那時候不算很強,裝備和戰術訓練也不算厲害,當然比蘇聯軍隊好,但是也就強一點點,在歐洲地區軍隊的戰鬥力比蘇聯高也不算露臉。它那些在珍珠港爆發後臨時拼湊和訓練起來的陸軍戰鬥力在歐洲地區來說也實在是不咋地,比德國和英國要差一截。但是如果把陸軍航空兵也算是陸軍的話,那沒二話,它就是當時也是現在世界上最強的陸軍,一線平推的戰術讓任何國家的陸軍膽寒,無盲點無差別的地毯式轟炸可以絞殺任何對手的抵抗意志,美國和英國的航空兵把歐洲大陸從比利牛斯山到萊茵河夷為平地,在這樣的力量面前勇敢和榮譽成了多餘的東西,沒有人可以反抗這樣的力量。
單論陸上的軍事力量,那德國無疑是第一,普魯士的那幫馮讓美華人和蘇聯人吃足了苦頭。
-
4 # 風雲焦點說
二戰時期,關於各國軍事力量的排名有多種說法,各國流傳,世界上最強的軍隊是由日本計程車兵,美國的將軍和德國的參謀組成,世界上最弱的軍隊是由義大利計程車兵,日本的參謀和中國的將軍組成,當然,由於義大利軍隊在二戰期間的“努力”,被大家無情群嘲,最弱的軍隊也改成了由義大利的軍隊,義大利的參謀和義大利的將軍組成。
(被俘虜的義大利軍隊)
首先,義大利。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義大利的戰鬥力是有多糟糕,果一個部隊連續兩次打敗義大利,會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因為這支部隊分明是在挑軟柿子捏。
義大利跟著德國,德國戰績有目共睹,德國閃電戰迅速攻下“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義大利內心十分癢癢,於是想要撿漏,沒想到卻被法國的殘軍打的找不著北;跟人家希臘打,八萬義大利軍包圍三萬希臘軍,被反包了餃子……義大利這種多數輸給少數的例子太多,不光是因為士兵單兵作戰能力,還有義大利國內不穩定的局勢,以及你沒法評價,不知道說點啥好的墨索里尼,如果義大利皇帝把他早點撤職,不知道義大利還會不會被群嘲。
第二,法國。
擁有世界最強陸軍(一半是因為戰爭臨時徵調),600多萬人的部隊,3000多輛坦克,還擁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卻因為德國沒有走馬奇諾而很快潰敗,投降人數約200萬人,超過了德軍總數的一半,法華人也覺得自己表現欠佳,於是也說起了段子:怎麼判斷一名法國老兵?只要看他的胳肢窩就行了,因為經常投降,所以腋下會比較黑。
第三,英國。
英國首相丘吉爾,把一部分英國空軍和世界最先進的“威爾士親王號”派到了新加坡,而且裝備精良,丘吉爾認為如此震懾,日本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沒想到日本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新加坡,而且是人數只有英軍的三分之一,英軍在英帕爾之戰的報復,還是日軍在勝利之前,因指揮官指揮不當,把日軍餓死了,所以不是武器裝備原因,英國士兵完全沒有打的慾望。
第四,美國。
美國有二戰中最充足的資源,最先進的軍事技術,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近代,武器裝備都太重要了!武器裝備有時候是可以扭轉戰局的!美軍也締造了二戰最強戰績。
第四,蘇聯。
蘇聯其實很能打,戰鬥民族的稱號不是瞎說的。蘇軍能抵擋德國,最後攻入柏林,雖然是依託了它強大的戰略縱深,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聯的英雄戰役,巴普洛夫大樓的傳奇,無不說明蘇聯的精神意志。但是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聯雖然勝利,但是卻是優於日本的兵力和武器裝備,慘勝!
至於我們,武器裝備差的太多,日本曾經採訪過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他們都在感嘆,中國軍人的裝備實在是太差了,如果給他們好的武器,他們不會輸的!(電視裡看看就得了)即便有外國的援助,但是在我們廣袤的土地上,裝備差的還是佔多數!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覺得日本防守是二戰陸軍第一,德國的閃電戰對它都未必奏效,但是進攻我覺得它就是二流了,最多隻有中型坦克,都是輕型的,也沒有太多閃擊戰和大縱深合成作戰理論和經驗。
日軍對我軍,說日軍的戰績勝之不武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場戰爭從一開始起就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日本在和中國作戰時佔盡各種客觀優勢。日本對戰爭的準備工作詳細而周密,仗一開打就在離北京不遠了,而淞滬會戰尚未開戰前,日本已在上海佔據租界多年並長駐有精銳的海軍陸戰隊,使得日軍在進攻上海時無需進行危險的登陸作戰。
另外日軍在戰爭中控制著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這一點也很重要,它極大地增大日軍的機動能力,使日軍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中國漫長的海岸線選擇登陸點,切斷中國的海外補給線。戰爭期間,中國完全放棄了沿海地帶的城市也並不完全是不能守,實在是因為不可守。
實際上,日軍在戰爭中的優勢也只是相對的,主要是在戰爭的初期。到了戰爭後期,這種優勢已經被大大地縮小了。像1944年衡陽會戰、1945年雪峰山會戰日軍均是以優勢兵力參戰而陷入僵持局面。此前中國軍隊之所以戰鬥力不如日本,主要還是因為部隊的裝備水平和訓練程度,而不是什麼 “種族差異”,按照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的評價就是“華軍的配備若能與日軍相等,他們擊敗日軍亦非難事”。
回覆列表
第一、德國
德國陸軍不論是武器裝備、單兵素質、還是戰術應用,都是當之無愧的冠軍,這從德國的幾乎橫掃歐洲大陸的戰績就能看出來。要不是德國海軍實力不行,恐怕英國也不可能能堅持到戰爭的勝利。
第二、蘇聯
首先、蘇軍的武器裝備不論是從效能、還是可靠性都是十分優秀的,最主要的是強大的生產能力。
其次、蘇聯陸軍,最大的優勢就是數量龐大,無論是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還是規模龐大的蘇聯步兵,無不是以壓倒性的數量優勢取勝。甚至有人評價二戰時期著名的蘇軍元帥——朱可夫,他獲得的每場勝利幾乎都要比德軍的傷亡大。不過成王敗寇,這並不影響蘇聯陸軍的榜眼地位。
第三、美國
美軍按綜合實力應該是排名第一,但此次比較的是陸軍,因此,在太平洋上大放異彩的美國海軍和空軍就不能算在其內了,即便如此,美國陸軍的實力也不容小視,美國陸軍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都表現出了非凡的戰鬥能力,很多著名戰役都證明了這一點。另外,在武器裝備方面,盟軍使用的武器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由美軍提供的,可見其強大的軍工實力。這一點要是配合上美國當時1.3億的人口,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第四、英國
不論是開闢第二戰場,還是在北非戰場,都能見到英軍的身影。
特別是在北非戰場上能和有著“沙漠之狐”之城的德軍元帥——隆美爾,指揮的德軍評分秋色,雖然在沙漠環境中對雙方軍都都有影響,但顯然對於擅長閃電戰進攻的德軍更為不利,但依然不影響英國陸軍的表現。
第五、日本
日本陸軍,日本士兵自小受到軍國主義教育,士兵崇尚武士道精神,作戰意志強悍。
在戰爭的後期,日軍與美軍在太平上的島嶼爭奪戰中,失去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日本陸軍依然讓美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要知道由於戰爭的消耗,那時的日軍戰鬥力已經大幅度的下降,可想而知鼎盛時期的日本陸軍戰鬥力絕對是不容小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