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搗蛋鬼的養成記

    我和檬爸對待檬姐的態度是,你是個人,是個自然人,更是個自由人!我們不會像別的家長一樣,把你當成弱者保護,把你當成能力不足的孩子看待,我們會跟你並肩,我們一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雖然提不起重物,但是你可以提你力量可企及的物品。

    幼兒園每週五會給家長打電話,彙報孩子這一週在校的情況,會跟家長交流,老師就告訴我,檬姐在幼兒園是唯一午睡時自己脫衣、穿衣、疊被的孩子,當其他孩子還在等待老師幫自己脫衣的時候,檬姐早已自己打理好蓋被睡覺了。午睡醒來,別的小朋友還在被窩裡等著老師幫自己穿衣時,檬姐已經在自己鋪床疊被,下去玩玩具了。

    檬姐很早就沒有餵飯,因此2歲多3歲初的時候,她拿筷子已經非常熟練了。老師常說她中午吃飯,表現的總是很好。為什麼?原因就在於,我和檬爸從沒有想要去代替她做任何事情。現在有多少家庭的孩子還沒有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很多都是哭哭哄哄的有一次沒一次的刷著牙,檬姐早已養成睡前刷牙,自己每刷一面,默數十秒,然後換一面,刷完漱口3次,每天都是自己進行,我和檬爸跟她說,牙齒是你自己的,我們不可能會幫你刷牙,自己要學會照顧自己,包括身體的任何一面。

    你總說孩子限制了你的自由,那麼小一個孩子,他憑什麼限制了你一個成年人的自由?歸根結底是你自己沒給他自由,也沒給自己自由,你捨不得放手,捨不得累著苦著孩子,一旦孩子的動手能力和主動思想被你的限制禁錮之後,他慢慢的會享受這種待遇,不用動手的待遇。因此奉勸各位家長,帶孩子其實並不累,關鍵是你有沒有給孩子自由動手的權利!

  • 2 # wing小片

    關於孩子 你要給他自由能夠充分的像你展示出他自己的過人之處,但是你需要有一個堅實的港灣來奠定他優點及夢想能夠充分的發揮,你是引導者和標杆,但是你絕對不是一個控制者,而且切忌用你的愛心捆綁做一個主宰者,那只是淹沒在道德下的醜惡,每個人最基本的是一個獨立個體,他有主宰自己命運道路的絕對權力,毫無保留的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像空氣,山川,河流一樣保護呵護著他們,讓他們自由向心的成長為獨一無二的自己,你如果想要求孩子怎麼做,做成什麼,那麼請自己親身授之,孩子會從父母做事情上感受到來自父母無窮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力量會滲入骨髓,為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長奠定最好的養分。

  • 3 # 老爸的修行

    自由和人生很多寶貴的東西一樣,如同一處內心的風景,別人無法給你,你也無法給予。唯有指引靜待發現,別無他法。

    --------陳易

    自由,誰也無法給予

    朋友給我打電話,“你說讓孩子自主學習的竅門,是給孩子自由。我嘗試過,給他自由,只會變本加厲的玩,根本不可能學習。”

    我笑著問他“我說過‘給’孩子自由嗎?你認真仔細的讀讀,我只是說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自由’。這兩句話天壤之別哦。”

    “有區別嗎?你說有啥不一樣,我管著他,他就體會不到自由。我不管他,他就為所欲為。”

    自由,其實是一個簡單卻難以被理解的概念。別人給不了你,你也給不了別人。

    我們說給別人自由的時候,往往只不過是在想別人能夠在我們不要求的情況下,做到我們希望的事情。又或者,我們真的不再想管對方了而已。而我們可愛的孩子,要麼信以為真,去嘗試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要麼早已看穿父母的偽裝,用盡方法去讓我們原型畢露。

    歌德說過“如果他敢於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他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很喜歡歌德的這句話,前一句是這樣的“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制的。”

    既然,我們給不了孩子自由,又該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自由呢?

    道理枯燥,聽聽我的故事吧。

    當我接手兒子的學習“督導”任務,兒子是逃避學習這件事的。於是,我告訴兒子,爸爸覺得學習不是爸爸媽媽的事情,也不是老師的事情,而是他自己的事情,以後就交給他自己來安排。

    兒子懷疑的看著我,有些蒙。他也許搞不清楚爸爸媽媽這是想幹什麼。

    我開始引導他想想,晚上都有哪些事情需要做,學習、彈琴、玩,主要的不外乎這三件。我把重點放在“玩”上,真誠的問兒子“晚上,你希望完成學習任務之後玩什麼?”

    “能陪我玩‘打仗’遊戲嗎?”

    “沒問題。那你安排你的時間吧,告訴爸爸你準備玩多久,彈琴和學習怎麼安排?”

    “玩兩個小時,彈20分鐘”兒子停了一下,“作業太多了,要寫很久,玩完再寫吧。”

    “作業明天需要交給老師嗎?如果沒寫完,會怎樣?”

    “必須交給老師,必須寫完。”聽見兒子這麼堅決的回答,我安心了。

    “哦,如果爸爸知道你沒寫完作業,玩的時候會總是擔心你沒有時間完成作業。估計玩不盡興。”

    兒子也同意這樣的看法“嗯,老想著作業的事。”

    “語文要寫生字,複習課文。數學完成測試全練書老師留的習題。英語老師要求預習對話。”

    “哦,聽著不算多,你按照你喜歡的順序,先把這些做完吧。你覺得你需要多少時間?”

    “估計1個小時吧。”說到時間,兒子有些沮喪。

    “你試試看,我給你計時,我倒想看看到底需要多久。”看著孩子說的那點作業內容,我心裡盤算也就最多40分鐘。“看看錶,我們馬上開始,爸爸不打擾你,你集中精神,早點完成任務,我們開始‘打仗’遊戲。”

    孩子畢竟是孩子,聽到這裡,原來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早就忘了,開始完成這些“討厭”的作業了。

    大約45分鐘後,孩子興奮的喊我“爸爸,我寫完了,用了多少分鐘?”

    “寫完了?45分鐘,你根本沒用1小時嘛。”我微笑著走過去,豎起大拇指。

    看著兒子有點潦草的字跡,馬虎錯誤的數學題。我沒有去指出來,我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些問題以後慢慢的去引導。今天的任務,就是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安排的成就感和樂趣。

    “你還挺牛的嗎,自己安排學習好像比以前完成的快啊。”

    “我們開始玩吧,我去拿槍。”兒子迫不及待了。

    “琴呢?週六去上課的曲子練熟沒?老師上節課留的什麼作業?”

    “快了,還差點。我練20分鐘好嗎?”

    “哦,老師留的基本功,曲子的左右手都練完就行吧。時間不是關鍵。”

    “行,爸爸你等我會,等我練完了,咱倆就開始玩。”兒子小跑著去到自己的琴旁,開始彈奏起來。為了營造氣氛,我特意在旁邊安靜的聽著,不時的“扭動”著我笨拙的身體。

    等孩子練完,時間早已過去了半個小時。

    “可以玩了嗎?”兒子一邊關琴,一邊問我。

    “當然,今天你來安排。”

    道法自然,說或是不說,規則都客觀存在

    不知道這樣的例子是否有啟發的意義,囉嗦一點道理吧。

    1、自由,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選擇需要引導範圍。

    給不了自由,卻可以給選擇的權利。只不過,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引導孩子“看見”客觀存在的侷限,在並非父母圈定的範圍去有條件的選擇。

    2、選擇有條件限制,這些限制源於學習的客觀要求,而不是父母的主觀要求。

    明確了選擇的範圍,還需要引導選擇的條件,不是想怎麼選就怎麼選。比如原則上學習完成之後,才選擇玩。而學習的順序大可不必要求孩子,先學語文還是數學,父母就不要去操心了。

    3、引導孩子思考選擇的自然後果,而非選擇會面臨父母怎樣的對待。

    孩子做出的如果讓父母覺得不太靠譜,這時候不應用我們的反應來逼迫孩子改變選擇。而是引導孩子思考這樣的選擇,會產生怎樣的自然後果,是這些後果提醒我們調整自己的安排。

    寫到這裡,覺得父母真的很冤,明明是我們替孩子考慮了很多客觀現實的要求,卻不知不覺統統變成了父母的要求。加上情緒的對抗,一下子就跑到了孩子的對立面,蒙受這些不白之冤。

    4、賞識,而非糾錯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總會表現出很多問題。需要我們發現優點,給予肯定。只要我們引匯出不斷前進的趨勢,不足的解決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毀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趨勢,才是最大的問題。

    5、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雖然寫在最後,卻是最重要的)

    親子關係是教養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哪裡有父母的影響力。多花些時間,花些精力和孩子在一起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家長群”綁架的老師和家長,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家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