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玉的詩意空間
-
2 # 在雪一方YXW
清明
時節雨
紛紛
路上行
人
欲斷魂
借問酒
家何處
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
3 # 春風拂煦
杜牧的《清明》原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改《清明》如下:
一、
野外菸雨朦朧。如絲如毛的細雨,擺動著自己牽天扯地的身軀,像輕紗一樣在編織著原野,滋潤著萬物。萬物靜靜地吸吮著甜甜的春雨,流下一串串珍珠般的感激淚水。
二、
透過似紗似霧的雨絲,依稀看見阡陌上,三三兩兩提著盛滿祭祀用品的竹籃,踉踉蹌蹌地走著的人,一個個像丟了魂似的。
三、
杜牧,他穿著唐朝的官服長衫,也加入了清明外出掃墓祭祀的人群之中。他看到路人們悲傷的樣子,觸景生情,決定今天掃墓臨時增加一項祭品——酒。於是,他四處打聽,看看哪裡有賣酒的地方。
四、
他走訪了很多村莊,打聽了很多人,都沒有找到酒肆。正當他快要放棄的時候,有一位牧童騎著黃牛走了過來。杜牧很誠懇地向牧童打聽附近哪裡有賣酒的地方,牧童見這位長者官人如此的謙恭真誠,就用手指著煙霧繚繞的遠處的杏花村,說:到了那裡,就不愁買不到好酒了。
五、
杜牧按照牧童指引的方向,冒著牛毛細雨,沿著羊腸小道向杏花村走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大詩人杜牧所作的這首《清明》,千百年來傳誦不朽,並且成為中國詩歌史上被改動最多的一首詩。
單純透過斷句的改變,就翻出了很多花樣。相傳宋代文豪蘇軾登雲龍山放鶴亭拜見張山人時,就隨興把這首詩改成一首小令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人則重新斷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當代文化學者于丹也玩了一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還有人一時興起,把詩意改變得極其恐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舊時有人為了給孩子啟蒙,將其模擬《三字經》改為三言詩: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有一劇作者曾略添數字,乾脆把《清明》詩改成了一齣戲曲小品,很有意思。
時間:清明時節
佈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幕啟)
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另外改句的傳說,還有很多,如關於王勃的《滕王閣序》。據說,王勃寫下這篇文章後,世人倍加推崇,特別是那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以至於他去世後,其魂靈也經常在滕王閣那裡徘徊,聽人們的讚譽。一天有個漁夫說,感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是有些不凝練,王勃很生氣,就顯化出來與漁夫辯駁。漁夫說,為什麼不去掉“與”“共”兩字呢,這樣不是更好嗎?王勃的魂靈聽了,反覆琢磨,覺得非常有道理。以後就再也不出來徘徊轉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