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社會你樹哥
-
2 # 灣小蘭有功夫
文姬歸漢於國於家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但在當時這其實也是一件並不容易做到的事,這是因為蔡文姬曾生活過的南匈奴在東漢末年有著特殊的地位。
漢朝初年,匈奴曾是朝廷最大的外部威脅,為此漢朝政府不得不透過和親的方式取得邊境安定。後來,隨著中原王朝逐漸強大,開始用武力解決邊境問題,到了東漢,匈奴慢慢分成了兩部分,即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的南匈奴在政治上親近漢朝政府,漢末時他們一部分居住於河東郡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附近,另一部分居住於所謂的“西河美稷”,一般認為是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一帶。
史書記載蔡文姬落入左賢王部,左賢王是南匈奴單于手下的部族首領,當時的南匈奴聽命於曹操控制下的東漢朝廷,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多年,並在那裡結婚生子,曹操如果以命令的形式去要人,勢必會破壞與南匈奴之間的關係。所以,曹操最後專門派出了使者,還帶上了豐厚的禮物,包括珍貴的“金璧”,這才妥善地解決了問題,將蔡文姬順利接回。
曹操一向有大局觀,他特意去做這件事,顯然不是隨意之舉,也不是心血來潮,一個十分流行的解釋是:曹操與蔡文姬從小“青梅竹馬”,當曹操打聽到蔡文姬的下落時,出於“舊情”,所以不惜代價要把蔡文姬接回來,一些小說、戲曲、影視劇就是以此為主線演繹曹操與蔡文姬之間的故事。曹操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確實“有舊”,他們都曾擔任過品秩六百石的議郎一職,任職時間大致相同,所以有的史書說蔡邕是曹操的“故人”,曹操早年與蔡文姬有接觸,這是可能的。但是,從年齡上看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馬”,曹操出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蔡文姬生年不詳,根據她沒入胡中前的婚姻狀況以及主要經歷推測,多數學者認為她出生於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前後,也就是說二人相差了20多歲,曹操和蔡邕同為議郎是在漢靈帝光和年間,當時曹操已30歲左右,而蔡文姬只是一個幾歲的小女孩,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馬”。
文姬歸漢是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前後,就在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推測起來,蔡文姬回到中原應該在赤壁之戰前不久。
對曹操而言,這一段時間正是最忙的時候。前一年,曹操力排眾議決心北征烏桓,雖然取得大勝,但一年多的時間裡曹軍主力遠在北方,給南方的孫權以可乘之機。孫權抓住機會,迅速擴張勢力,直逼荊州東大門,這令曹操感到吃驚。北征歸來,大軍本應好好休整一番,但曹操卻不敢再等,他擔心劉表的荊州落入孫權之手,所以只經過幾個月的短暫準備就揮師南下了,這大概也是赤壁兵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一年曹操也承受了許多失去親人與友人的痛苦,先是北征歸師途中,曹操最看好的智囊郭嘉不幸病逝,曹操為此深受打擊,接著曹操最心愛的兒子曹衝病故,曹操再受打擊,悲痛欲絕。還是在這一年,曹操殺了名醫華佗和名士孔融,對曹操來說,這一年裡似乎每一天都不平靜,而蔡文姬就是在這個多事之秋歸來的。
所以,有人認為曹操看中了蔡文姬在文學上的成就,把她接回是為了“繁榮文學事業”,這樣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蔡文姬固然有才華,曹操也固然喜歡寫詩作文,但此時的曹操滿腦子都是軍事和政治問題,哪有心思考慮文化方面的事?況且,曹操的身邊其實並不缺一流的文人,兒子曹丕、曹植自不必說,還有眾星閃耀的“建安七子”,似乎不缺少蔡文姬這一個。
-
3 # 淺藍君影視剪輯
很榮幸能回答您這個問題
曹操耗費心力將蔡文姬接回,“青梅竹馬”和“繁榮文學事業”的理由都沒有說服力,唯一說得過去的理由似乎是故人之情,曹操出於對老朋友蔡邕的舊情,聽到他後人的訊息,想把蔡文姬接回故鄉來。然而,僅僅因為這一點,曹操就在日理萬機的多事之秋專門派出使者、帶上重禮,還冒著破壞聯盟的危險去要人,理由看起來仍顯不足。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還有沒有其它原因呢?關於這一點,似乎可以從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那裡找答案。蔡邕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也是一名耿直的大臣,除此之外,他還承擔《東觀漢記》部分篇目的撰寫。東漢建立時,漢光武帝劉秀即下詔修撰本朝國史,朝廷為此專門設立了修史館,該館因位於洛陽南宮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的東觀內,所以命名為《東觀漢記》,與《後書》、《後漢書》不同,《東觀漢記》是一部“當朝史”,時間每向前發展一段就續寫一部分,所以在東漢一朝有許多著名學者都參與了這項工作。
漢靈帝時,蔡邕及楊彪、盧植、韓說等人參加了編撰《東觀漢記》的工作,其中蔡邕撰寫的篇目最多,包括《靈帝紀》及其他列傳42篇、志10篇,後來王允藉故要殺蔡邕,但這項工作還在進行,蔡邕向王允提出《東觀漢記》尚未修完,自己願像司馬遷那樣以刑贖罪,以便繼續撰寫《東觀漢記》,這句話反倒讓王允堅定了殺蔡邕的決心。
蔡邕死後,《東觀漢記》的主要撰寫者是楊彪,也就是曹操身邊著名謀士楊修的父親,曹操與楊彪之間關係微妙,曹操曾將楊彪治罪,在曹操看來楊彪顯然不是撰寫當朝史書的合適人選,但要再找其他人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修史的條件極為艱苦,朝廷經過董卓之亂和西遷,所儲存的檔案、圖書已散失殆盡,許多珍貴的史料只能靠個人典藏進行補充。
蔡邕就是當時最著名的藏書家,蔡文姬歸來後,曹操專門向蔡文姬打聽蔡邕所藏圖書的情況:“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否?”蔡文姬告訴曹操,父親留下了4000多卷書籍資料,但“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不過蔡文姬從小就有默記的過人天賦,能背下來的有400多篇,曹操一聽十分高興,馬上派10名書吏做助手,讓蔡文姬把她所默記的內容寫出來。
蔡文姬流落胡中前曾多年生活在父親身邊,對蔡邕創作的東西很熟悉,蔡邕那時全部精力都用在《東觀漢記》的撰寫上,蔡文姬所能默記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內容,或者就與《東觀漢記》有關,所以曹操才如此重視。楊彪之後,曹操心目中續寫《東觀漢記》的最佳人選就是蔡文姬,這大概才是曹操竭力促成文姬歸漢的原因。
不過,後來的政治形勢又發生了變化,曹操死後,兒子曹丕禪代稱帝,東漢滅亡,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降為曹魏的山陽公,《東觀漢記》裡不再有《獻帝紀》,寫到漢靈帝就終止了,如果蔡文姬後來真的續寫了《東觀漢記》,那麼她所寫的篇章也無法流傳下來了。
-
4 # 驗判斷
歷史呈現,週而復始。
斷章取意,而論廣知,沒有司馬記史。
呈記事書,代代品讀。廣識知道,如鏡明人。
回覆列表
《文姬歸漢》的故事一開始沒有那麼多民族矛盾深層的含義,隨著歷史發展這個故事被許多人借題發揮,才有了許多解釋。有人認為蔡琰被匈奴擄走再被曹操贖回,是胡人對漢人進行傷害最終蔡琰得到解脫。有人也把此事認為是漢人和胡人終於和睦共處。蔡琰歸漢最大的歷史價值是她整理了蔡邕的藏書,對中國文學有重大意義。
《文姬歸漢》戲劇中的戲詞除了歸漢一事屬實以外,幾乎就沒有符合實際情況的描述。比如文姬唱:“我生不辰逢離亂,幸叫生入玉門關。”——文姬連秦長城都沒出過,更別說是敦煌的玉門關了,九原呂布才是真正的關外人。整段戲唱的盡是塞外的黃沙、草原,在戲劇中護送蔡琰回國的李成是看守“昭君墓”的人,蔡琰回國前還順便拜祭王昭君。這王昭君遠嫁於塞外草原,跟白波賊一起混的匈奴真走不到那麼遠,蔡琰到底怎麼去拜昭君墓?文姬歸漢其實只是從太原一帶到了冀州鄴城。
《文姬歸漢》戲劇中的戲詞除了歸漢一事屬實以外,幾乎就沒有符合實際情況的描述。比如文姬唱:“我生不辰逢離亂,幸叫生入玉門關。”——文姬連秦長城都沒出過,更別說是敦煌的玉門關了,九原呂布才是真正的關外人。整段戲唱的盡是塞外的黃沙、草原,在戲劇中護送蔡琰回國的李成是看守“昭君墓”的人,蔡琰回國前還順便拜祭王昭君。這王昭君遠嫁於塞外草原,跟白波賊一起混的匈奴真走不到那麼遠,蔡琰到底怎麼去拜昭君墓?文姬歸漢其實只是從太原一帶到了冀州鄴城。
說白了,蔡琰就是被漢國的武裝勢力或者割據政權擄走。在曹操恢復中央威信以後,自然而然把脫離中央統治的匈奴重新納入漢國統治。這與宋、明時期對遼、金、元、清那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是一回事。《文姬歸漢》是從元代、明代、清代創作和演變出來的戲劇,當時中原人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矛盾不休,這個故事借用蔡琰表達女性在番邦不屈的氣節以及描述胡人對漢人傷害的憂愁。
這事要放在東漢就只是很尋常一件人口劫掠事件,軍閥與軍閥之間奪取人口為生產力司空見慣。諸葛亮北伐時將人口遷入蜀中,孫吳和曹魏南北交戰,互搶人口事件時有發生。豪強大族會壟斷人口為自己種田,發展莊園經濟,官家貴族也會擁有家奴。再提一個著名的人販子張飛,強行把夏侯淵的女兒帶回家,這情況與蔡琰被劫走差不了多少。由於夏侯小姐和蔡琰有身份,所以待遇會好一些,尋常家女子被強暴就是強暴了,連名份都不會有。因為是漢人的故事,於是張飛和夏侯小姐經常被改編成超越敵對陣營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