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單麥麥

    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電影時代,電影人該如何守住內心?

    影片既賺錢又保持高水準,這分明就是想立牌坊的表子。

  • 2 # 內蒙草原小將李木子

    2016年第一季度,國內電影總票房已突破144億元,票房的繁榮刺激了資本敏感的神經,各路資本以百米衝刺的速度湧入電影市場。資本的大量湧入,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中國電影產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不過,資本逐利的本性,又跟電影的藝術追求存在著某種齟齬,比如近日爆出的電影票房造假事件,已將資本在電影行業赤裸的攫利行為公之於眾。資本時代,電影票房究竟能不能當作股票來炒作?電影藝術是否會因資本的大量湧入而徹底淪為斂財的“金融工具”?在資本逐利的狂歡中,電影人又該如何保證電影的品質?這些都是隱藏在資本繁榮背後值得深思的問題。

    市場繁榮引發資本狂歡

    早在10年前,資本就開始悄無聲息地進入影視行業,從投拍電影,到投資院線,再到影視公司上市。如果說當年資本在電影行業只是小打小鬧,那麼現在資本對電影行業的介入,則是全面的——從內容到製作,從營銷到發行,幾乎所有環節,都能看到資本的影子。

    就具體電影專案的運作而言,資本介入電影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保底協議”是一種常見的方式。在資本進入後,“保底協議”從以前的買斷髮行演變為多層收益結構,比如《美人魚》《我不是潘金蓮》都曾簽署“保底協議”,投資方可以從資金、渠道、資源、片酬等多種方式入股,透過預估票房進行風險投資。“基金髮行”也是資本介入電影的一種常見的方式,比如和和影業就以這種方式完成了對《美人魚》的注資,而該公司原本是私募基金和信託公司。在《港囧》專案中,徐崢以個人服務和智慧財產權代替現金進行入股。在《葉問3》的投資方名單中,則出現了十餘家P2P網際網路借貸公司。此外,資本對賭、股權投資、抵押融資、影院證券化等資本運作方式在電影市場也層出不窮。可以說,在電影圈,資本的花樣越來越多,玩法也越來越多。

    從宏觀方面看,影視公司一波又一波的併購上市,演繹著跟大銀幕上一樣精彩的故事。2015年A股市場跟影視相關的併購多達76起,涉及資本2000億元,這一驚人數字的背後,聚集著大批坐擁雄厚資金、市場嗅覺靈敏、善於資本運作的資本推手。此外,越來越多的行業外公司也丟擲跨界方案,加入到影視圈的資本狂歡中。比如,嶺南園林在4月宣佈進軍影視業;以技術開發、諮詢為主業的捷成股份以5.25億元購買星紀元影視文化傳媒公司25%的股權;還有阿里巴巴、百度、蘇寧等網際網路公司也紛紛啟動新專案,以“網際網路+”的模式加入到電影投資大軍。

    資本的不斷注入,帶來了電影產業格局的巨大變化,傳統電影巨頭也開始加大注資力度,比如華誼兄弟在2015年內發起三起收購案,萬達也收購了重慶世茂的部分股權。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吸引了資本的介入,資本的流入又使得電影產業對資本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資本介入導致行業驟變

    資本的全面湧入,對影視行業產生了全面的影響。從電影內容製作方面看,大量資本流入電影圈,使得電影內容製作從創作者主導轉向市場主導。與原創劇本相比,IP電影憑藉龐大的受眾群和天然的話題效應成為資本追捧的物件。2015年,國內有近30部根據IP改編的電影,貢獻了近80億元的票房。大量IP的出現,導致電影創作對IP依賴嚴重,作品的原創力不足。IP題材的單一性和架空性,也使得電影過度娛樂化,缺乏思想深度和藝術特色。對IP的過度倚重產生了“殺人遊戲”式的編劇模式,傷害了電影創作者的藝術追求和創作個性。

    從電影發行方面看,從2015年開始,很多電影行業以外的公司涉足發行業務,出於完成對賭協議、資本融資等目的,一些公司不擇手段地對電影票房進行金融化運作。《葉問3》出現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問題,就是因為多家上市公司、電影發行公司、金融信託公司、P2P公司都參與到了電影發行中,資金槓桿一再加碼,發行方因此鋌而走險,與部分影院聯手,利用後臺操作,借拉高票房來抬高股價,以實現電影票房資產的證券化。票房和股價的緊密關係,使得電影變成了一種“理財產品”,被推入到複雜的金融利益鏈條中,成為資本遊戲的傀儡。這種資本運作方式嚴重干擾了電影市場,傷害了電影產業的整體信譽。

    從電影的多元化發展來看,資本的流入確實會帶來電影作品數量的激增,但在“一切向錢看”的氛圍中,能不能吸引眼球、好不好賣成為投拍的唯一標準,那些藝術電影、獨立電影的地位則更加邊緣化,電影市場上因此出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質化問題。比如,博納影業計劃在2015—2016年推出28部題材各異的新片,影片的導演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大腕”,但這28部新片全是商業片,沒有一部藝術電影。隨著資本的擴大化發展,未來或許會出現巨頭公司作為出資主體,專業藝術院線跟投融資的新模式,但前提是影片能兼顧商業和藝術,並且有較優的回報前景。

    電影人莫被資本牽著鼻子走

    資本是把雙刃劍,如何利用這把雙刃劍,是每位電影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電影歸根結底是內容產業,無論資本遊戲規則怎麼設定,資本的格局如何變化,電影的本質並沒有變,高質量的影片對觀眾觀影的控制也沒有變。因此,利用資本講好故事,關注電影自身品質的提升,才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電影從業人員,要把立足點放在電影製作中去,關注電影內容,保證影片質量,才不至於被資本牽著鼻子走。具體而言,電影人要走出對IP的迷思,把更多精力用在原創上,不斷拓展電影的題材和型別,同時要增強風險意識,及時規避資本市場的風險。電影製作方中的創意人才要與資本保持距離,真正面對資本的應該是電影公司,如果讓電影專業人才對票房、發行、對賭壓力承擔責任的話,不利於其創作心態的調整,很難出現高水平的電影作品。

    資訊透明、尊重版權、資料精準的市場環境是電影產業健康發展的必備要素。可目前的國內電影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電影是由行業外的熱錢進行投資的,這些熱錢流動性很強,很大程度上具有“玩票”和“賭博”性質。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電影資本市場的監管,對於擾亂電影市場的問題,如“票房造假”,要堅決打擊。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2015年開通了官方微訊號,對於偷漏瞞報電影票房的行為及時曝光,就是規範電影市場的一次有益嘗試。行業外的熱錢投資多帶有“賭博”性質,流動性很強,電影製作方對這些資本要謹慎對待,要儘量尋找更多的良性資本支撐,因為良性資本能給予電影更寬鬆的創作空間,讓電影人靜下心來專心創作,從內部拓展中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在版權方面,美國早已將版權切割並證券化,電影票房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形成了DVD、品牌價值、衍生品三足鼎立的局面,這讓投資者可以連續獲得投資收益,形成了資本的良性迴圈。中國電影人可以借鑑美國同行的這一經驗和做法。

    對於資方而言,在關注商業電影的同時,不妨也對藝術電影等其他型別的電影給予更多關注,因為當市場高度同質化後,進行市場細分是必然要求,只有引導資本向中小成本電影領域流動,推動電影產業的精細化發展,各路資本才能在電影行業獲得持續性的回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區分鹽溶液和氧化物呈什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