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業工作春復來兮
-
2 # 使用者曦睿
對老父老母多些包容
撫養子女、贍養父母是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生兒育女,對家庭和個人而言是為了防老,對社會而言保證了人類傳承,試想,斷子絕孫後繼無人,我們的奮鬥還有什麼意義?養老是鴉反哺,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天下父母為將子女教養成人成才,吃苦受累,辛勞一生,盡力付出,心甘情願。養老送終,有些子女並非心甘情願,是被動為之。有的女兒認為自己是嫁出去有女潑出去的水,對贍養父母感到委屈。
古稀耄耋老人普遍智力、記憶力、聽力、視力下降,體力精力不濟,思維和體力嚴重弱化,承受能力脆弱,行為上老變小,個體有差異,但總趨勢是夕陽西下。70歲以後,衰老加快,病痛增多,健康狀況一年不如一年,80歲以後生活能自理就是好狀況。很多人中青年時的風彩光彩已蕩然無存,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特別是依靠子女養活的老人甚至低聲下氣。有些子女對老人的老變小言行不理解,不包容,不疏導,有的人還進行斥責。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老年生活的體驗,待到他們有體驗時,又進入了下一代迴圈,代代迴圈幾乎無解。
現實生活看,有養老金的老年人晚年生活有保障,日子過得較舒心。依靠子女養活的老年人,有的人要看子女的眼色日子難熬。人在掙錢時代切勿吃光分光,一定要預留自己的養老費用,記住手中沒有一把米逗雞雞都不來。
自然規律,人都有變老的時候。奉勸天下子女孝敬父母,對老父老母多些理解、包容、擔戴、關照。
-
3 # 理石
這題的問法有點不太對勁,應該說,歷史以來,很多父母,都不想拖累子女,而不是單單如今的社會,很多父母,都不想拖累子女。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很多父母,都不想拖累子女呢?我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傳承。
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和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不一樣,西方的國家,父母只要把兒女養大就不管了。而我中華民族,父母不但把子女養大,還要給他們成家立業,成了家還怕子女過不好,操子女一輩子心。
這正象有人說的,小時怕他長不成人,成人了又怕他成不了才,成不了家,成家了,又怕他過的不好,有兒女了,又怕他因兒女影響,幹不好工作,家庭開支大,生活艱難。總之,一句話,父母操兒女一輩子心,能幫兒女就幫,不能幫也絕對不想拖累兒女。
在這一點上,我深有感觸。市內一小學有一教師,退休了,帶著一個不到四歲的小女孩,我問他“這是你孫女?”,他告訴我“外孫女,女兒在上海工作,放假了,我們倆口子帶著小外孫女回來,清靜幾天。”
我又問他"你和老伴給姑娘帶孩子娃,給你們錢不給?",他笑了,他說:“我和老伴都是教師,我們倆人退休,一個月一萬多一點,我丫頭在上海一個公司當主管,一個月二萬六,可以吧!”,我說“當然可以,年薪三十多萬怎麼不可以!”他又告訴我“丫頭的工資還還房貸,公司同事之間人來情往,剩下不到四千塊錢,女婿是公務員,一個月幾千塊錢,除去人來情往,她們兩人,我們兩口子不給她們錢,她們連飯都沒有吃的,那有錢給我們,只有我們給她們!”
還有一七十多歲的老頭,身體健康,什麼病也沒有,他住進養老院。我問他“你身體這麼好,住養老院幹啥?”,他對我說:“你不知道,我老伴不在了,兒女都讓我住他們家,我不想給他們添麻煩,不想讓他們操我心,也不想拖累他們,我一住進養老院,他們知道身邊經常有護工,護士和醫生,他們就放心了,也少操心了。”反正,正想題主說的,很多父母,都不想拖累子女,能幫子女的就幫一點,有錢出錢,無錢出力,還有象我上面講到的,又出錢又出力的,真的幫不上子女或不需要幫的,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子女操心,不拖累子女。
這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光榮傳統嗎?我們中華民族不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來的嗎?友友們,你們說,是這麼回事嗎? -
4 # 天馬3951
俗話說,父愛如山,母愛如天。中國的父母算是世界上最操心,最負債的父母,只要兒女需要,中國父母就會給予兒女無限的愛。會在兒女隨時隨地需要幫助的時候,隨時隨地站出來。中國父母最後的底線就是"不拖累子女"。
1、兒女出生時,中國父母不輪自己的經濟狀況如何,每天都會增加壓力變動力地為兒女多出力,多掙錢,為兒女成長創造富裕條件。
2、兒女長大時,為不願讓兒女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中國父母把自己的某種遺憾押在了兒女身上,對兒女進行大量的教育投資,望兒成龍,盼女成鳳。
3、兒女成家立業,中國父母又為兒女房子,車子,嫁妝、彩禮操心血,掏票子。兒女生活遇到難和苦,父母又會使盡餘力的幫襯兒女,為兒女"啃老"一族掏盡腰包。
4、當一切都成為天經地義的時候,中國父母漸到風燭殘年,夕陽日下,"不想拖累兒女”竟然成為了中國父母能夠為兒女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但凡自己會有自理能力,也不願意麻煩自己的兒女,這也是中國父母愛待兒女的最後底線。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就是當今社會中國父母對兒女展現出的"如山,如天"的愛。一一偉大,仁慈,善良的愛,可憐天下父母之心的愛…。
回覆列表
我認為:凡是明事理的父母,既沒想也不會去拖累子女,相反是父母怎麼更多去幫助子女才是當今社會的現實狀況,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當下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些人,按傳統習俗本已成為拖累子女的主角群體,他們多響應號召養育了一個子女,但因為子女為事業為工作多離鄉背井長年奔波,很難實現與無母相守在一起的條件,這是當下無法有效改變的不爭社會問題,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而人人都能理解。
當今的社會是優越的,好在全體民眾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住、吃、穿、用和行基本都不愁。子女不在父母身邊生活工作,父母生活照常可以過得有滋有味,只要可做到力能及照顧好自己都不願給子女找丁點麻煩,他們非常理解子女的辛苦和不易。非特殊情況絕不需要子女事必躬親式的照顧,依然生活得比較幸福。
現在通訊、交通已得到飛越發展,子女和父母雙方隨時都可電話互通生活起居問題,也可利用節假日小聚,互動出行極其方便,雖遠隔千山萬水,卻也咫尺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