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頭號歷史家

    知識釋出會,還是羅振宇的填坑大會?

    5月18日晚,羅振宇攜得到APP透過深圳衛視和優酷直播了他的第一個知識釋出會——001知識釋出會。

    史上釋出產品最多的產品釋出會

    這是一場幾乎沒有段子的釋出會,也沒有懟友商,也沒有講情懷說夢想,但是好像上演了一場“小咖秀”,因為除了羅振宇,這次釋出會依次登場的有李翔、薛兆豐、寧向東等知識大V。

    而這場釋出會恐怕也是喬布斯創辦了產品釋出會以來,歷史上一次釋出產品數量最多的一次釋出會,本次釋出會一共釋出12款產品,大多緊緊圍繞商業這個中心,諸如《薛兆豐·北大經濟學課》、《寧向東·清華大學管理課》、《徐小平·創業學》……當然,這次釋出會的頭號產品,也就是這次釋出會的1號產品,他請來了阿里巴巴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釋出了《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

    這場釋出會開下來,卻像一場羅振宇的自我填坑大會,不過好在他有過類似的經驗,在2月份,他就講:“有一年我在節目裡說,我決定把房子和車子全賣了,以後租房、租車。然後我真的把房子和車賣了。但後半句我沒有說,我到香港買了騰訊的股票,實際上,比北京房價漲得好。然後,在這一輪房價上漲之前,我又把北京的房子買回來了。”

    隨後,羅振宇話鋒一轉:“有很多人說,你怎麼講話不算數,你把我們都置坑裡。所以對創業者來說,最重要一條是,甭管聽誰忽悠你的,責任你自己負。因為,別人不會把他選擇的所有維度的引數,都告訴你!”

    知識付費這個坑

    為別人的見識買單不是新興的產業,碎片化的知識也不是網際網路到了才有,只不過那個時候不叫知識付費。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說,知識總是少部分擁有,供求上處於稀缺狀態,所以孔夫子收門徒的時候也要順帶幾塊臘肉,春秋戰國的時候,禮崩樂壞,那些沒落貴族的後代遊走於諸侯之間,充當門客,以求包養。

    後來出了印刷術,書寫也是少部分人掌握的技能,要是寫得有見識,那就更稀缺了。那些既能寫,還寫得不錯的,不就是後來的記者嗎?記者從來不把自己的文字叫做知識經濟,他們把自己的所見與想法刊發在報紙上,一份報紙印刷成本三四元,但是賣出去卻一元一份,為什麼?

    他們找到了第三方的買單人——廣告商,鉅額的廣告費不但能彌補出版發行的虧空,還能從中得到很多利潤。

    頭頂著“無冕之王”的光環,他們到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有的拿諾貝爾文學獎,有的從政從學,南方日報的南香紅後來說零幾年的時候,每個月上萬元錢發下來,上個月的錢還沒存這個月就發下來了,現在可查的資料顯示,零幾年深圳的房價才六七千。

    前幾年網際網路和當年何其相似?先跑馬圈地拿下使用者,免費甚至倒貼,看不到盈利模式,但是似乎進去的人都撈到了一筆。

    知識經濟就是這麼被炒起來的,最初都僅僅是豎著“知識”的大纛,比如說分答,以知識經濟之名來滿足人們的窺探欲,還有得到,以知識經濟之名跑馬圈地。都是找到小圈子內的意見領袖,聚集一班人馬,給大家分享“乾貨”、“深度”……等到水漲船高,大潮來臨,知乎、微博、36氪甚至微信都要來分一杯羹,知識經濟真的來了。

    於是,在2016年12月31日晚上,在深圳,羅振宇終於豎起了一面大旗,他的產品得到將承擔“知識服務商”的角色,但是過去知識服務商還少嗎?學校周邊林立的小書店、出版社、培訓機構、地下室單獨給孩子們輔導的老師……

    終身學習者的坑

    圍繞這次釋出會,我們仍能看到羅振宇對於知識的佈局,釋出會釋出的第一款產品,就是《李翔知識內參》,在過去的一年中,李翔在得到上開設專欄《李翔商業內參》獲得將近10萬訂閱使用者,一年過後,李翔將如約完成《李翔商業內參》的釋出,搖身一變,變成了羅輯思維的總編輯,《李翔商業內參》也將改版為《李翔知識內參》,只是有一點變化,從收費變成了免費。

    其他的11個產品,除了嚴伯鈞的《嚴伯鈞·西方藝術史》、《家庭背景聲》、《藝術博物館》這個三個產品我沒看出來跟商業有多大關係,其他無一例外,都在提供商業知識與見解,無論是頭號產品《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還是羅永浩、徐小平、李翔、薛兆豐還是寧向東開設的專欄,都在向他的使用者傳達商業相關的知識。

    羅振宇為得到639萬用戶冠上了“終身學習者”的頭銜,當然也敞開心懷接受這639萬用戶的供養,在商言商的話,還是商業知識最值錢,最好賣,不然像那些自媒體大號一樣生產雞湯賣錢?不知道這算不算這次釋出會的一個坑?

    碎片化知識這個坑

    一直以來,知識經濟都飽受質疑,支持者認為這個時代我們都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我們一直都應保持學習的狀態,但我們都忙於生活忙於工作,什麼時候有時間學習呢?碎片化的時間。反對的人認為,碎片化的時間的學習根本構不成系統化的知識,我們刷了那麼多微博,終究沒有成為專家,甚至大部分人想成為媒體人也未必能做到。

    在這個釋出會上,我們或許也能看到一點點端倪,碎片化的知識《李翔商業內參》改版《李翔知識內參》,但是關鍵的一點,免費了。

    其他的專欄,哪怕是羅永浩的《羅永浩·乾貨日記》在釋出之前都有了釋出目錄,也就是說在內容釋出之前就有了基本的規劃,除了羅永浩的日記,更別提其他諸如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嚴伯鈞的西方藝術史了,至少規劃出了一年時間將要釋出的核心版塊,而這在去年的訂閱專欄中是沒有的。

    而這次,羅振宇也在極力填上這個坑,他搬出了北京大學薛兆豐教授高調做出了迴應:“不用碎片化時間積累一磚一瓦,哪有系統化的高樓大廈”。

    正如羅振宇在之前的分享所講,他給業界挖了三個坑,隨身碟化生存、社群和內容電商,等大家都進來了,他自己就爬出來了,但是不會把他選擇的所有維度的引數,都告訴你!

    羅輯思維還能走多遠?

    當下搞社群商業模式有幾個關鍵詞,其一是種子使用者的互動,其二是魅力人格體,其三是原生型的社群。任何發現和挖掘使用者需求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在當下一個富足的時代,某種意義上使用者的需求已經得到了幾乎飽和的滿足,而真正要實現商業的價值,需要做的是一種創造需求的工作,或者是一種製造體驗需求的過程,因為體驗需求的差異化本身蘊含價值。

    (營銷圖片大全)

    縱觀羅輯思維的商業模式,其實更加接近於一種“類小米”的模式,未來透過租借的模式,將自己的平臺和社群租借假肢出去,可以透過用自己的人格來為專案或者產品做背書,提供社群粉絲的互助活動而實現這個社群價值的實現。

    如果不能實現魅力人格體的企業可以透過組織變形的方式造就更多的魅力人格體。“魅力人格體的好處是隨時可以遷移變形,曾經有句話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如今是廟還在那裡,和尚可以隨處遷徙。”羅振宇說。

    這種社群領袖與社群成員之間的連線需求和變現能力是非常強的,但面臨一個艱鉅的挑戰,就是如何在鋪量的同時完成個性定製服務的體驗感構建?每一個社群內成員付出的溢價投入,自然想要的是與之對等的價值回報,而社群領袖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怎麼可能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被點對點連線的體驗感?

    作為自媒體,羅振宇一年時間吸金1000萬,當之無愧是最大變現,在商業化探索道路上,也丟擲了諸多成功的實驗報告。羅振宇讓傳統行業的人看到了被網際網路跨界顛覆的各種可能。羅輯思維的實驗報告稱這是對產業價值鏈的重新組合,透過這個實驗,把以往的隔空喊話高音喇叭式的營銷方式,在這裡已經進化成有溫度的表達。

    說到這裡,筆者認可羅輯思維實驗的價值意義,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榜樣示範作用,但社群商業實驗不應停留於傳統行業對羅輯思維成功學的消費上。羅輯思維作為標杆社群探索者,應該開發出一套方法論,實操策略,全國開公開課講說是一方面,每一次實驗過程的和盤托出也是必要的。“聽你說如何做,比不上看你如何做,看你做成功了,比不上觀察你做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這才是最有溫度的表達。”一位在羅振宇講座現場的企業家如此評價。

    對於羅振宇而言,無論面臨怎樣的突發狀況,都得快速,高效地宣佈一份光鮮的實驗報告,甚至、不得已去犧牲客戶的購買體驗。敢問,匆忙發出一個打雞血的實驗報告,能帶來多少價值意義?無非是讓人對羅輯思維的商業價值再多一點想象,並不能成為整個行業的後事之師。

    在羅振宇身上,不難看出網際網路帶來的,是對於傳統行業毛利率的一次透明化的過程,這種過程還直接帶來的是將這種毛利率的水平趨向最低,並且無限接近零的一次過程,而網際網路第一批創業企業,或者第一批明星的企業就是扮演了這樣的一種角色,至於後續的網際網路經濟模式到底怎麼進行,其實還沒有真正進入議事議程。“成功賣一次不算成功。對於羅輯思維的挑戰,最難的一點還是如何讓其實驗持續盈利,否則,也只是一個吸粉絲的噱頭罷了”上述一位企業家如何評價。

  • 2 # 單人行動

    像這種已是大伽級別的,做營銷早已不是那麼困難階段啦,差不多是自帶流量的,只需簡單釋出下資訊就有很多人來推動,內容與宣傳有粉絲都會自覺與不自覺的去創造呢!

    所以呀,品牌影響力很重要!比起普通小蝦米式的苦逼營銷來說不能相提並論!小蝦米營銷更多的需要有創意還有有技巧,而羅胖這種自帶千萬級粉絲流量的大伽只需提供資訊,簡單釋出下就可以啦!

    這其實就是社會現實的一個真實反應!不是有個詞叫“名人效應”嘛!

    品牌的影響力就是那麼牛逼!品牌很重要啊!

    試想,如果你是電子商務做從業人士,那麼有沒有遇到過產品品牌影響力不夠,導致銷量不高?如果有,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懂得品牌重要性的商務高階人士!

    那麼,問題來啦!你有沒有想過一種共享品牌這個概念?或者說,你有沒有用過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如果用過,那麼恭喜你,你也一定懂得共享經濟其實很符合我們大中國的國情的!那麼,你應該能以這個角度來思考到,如果把各品牌方的資源利用到自己的公司業務上來,來一個品牌定製式高階產品,放到市場,傍上大品牌的力量來運營自己的市場。如以前的“王老吉”現在的“加多寶”。

    品牌定製,這個思路不簡單喲!不過,很遺憾,已有人註冊這種業務公司啦!它就是廣州大品臺公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生命只剩下一個月,遇到人生摯愛該不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