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枚外語狗,突然開了腦洞。話說唐朝對外無論是戰爭還是文化交流都比較頻繁,所以非常好奇 唐朝是否有系統的外語教育以及是否有翻譯這種職業存在,官方有沒有專門主管外事的機構或對外官員的存在?
7
回覆列表
  • 1 # 是木魚君

    唐朝的時候,對外交流用的語言:北方和西北,當時草原和絲綢之路上活躍著粟特商人(老家在今天的烏茲別克),信奉佛教或者是摩尼教。他們長年經商,遊走列國,精通漢語、波斯語、突厥語、梵語,在唐朝、突厥、回鶻各國做翻譯、謀臣。康、安、何、米、石、史、曹、畢等姓氏的文臣武將在唐朝五代佔比很高,多半都是粟特商人後裔。唐朝同時還有很多突厥王室貴族擔任高官,出將入相,也不用翻譯的。隋唐英雄傳中的史大奈,原名阿史那大奈,是西突厥特勤。東方,日本、新羅,用漢語就可以了,有文化的人都認識漢字。南方,最初用梵語,因為南洋早期都是印度教、婆羅門教的文化圈,後來伊斯蘭教興起以後,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也開始通用。在廣州和泉州,長年有各國商人留居,精通漢語,翻譯問題很好解決。古代以廣州和泉州作為對外貿易港口是因為,兩地地處偏僻,通往內地交通不方便,外面來的異端邪說不容易流傳內地,奸人勾結外夷作亂也蔓延不到內地……西南方向,雲貴高原的南詔,也是高度漢化的,其他一些比較落後的部落就蛋疼了,據說要經過好幾道翻譯。安南當時還是大唐不可分割的領土。吐蕃也尊奉佛教,使用梵語字母,漢人和羌人經過幾百年的交流,翻譯根本不成問題。系統的外語教育,古代是不大允許的,你丫是不是想做奸細還是想投敵?尤其是內地。元朝奸相伯顏更是一度禁止漢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不過很快垮臺,被廢除。一般學外語,都是商人長期經商,長年和客戶打交道日積月累下來的。一個比較尷尬的事實是,外來商人後裔往往比正宗的漢人講漢語口音更加純正,因為古代漢語切反標音使用複雜,而且各地方言不同,和官話(京城口音)差別不小。外來商人後裔包括隋唐粟特人、後來的回回人,使用梵語字母和阿拉伯語字母或者其他字母標註漢語,學習漢語很快,而且比漢人講官話更加口音純正,科舉考試、和中央的京官用官話打交道,更加佔有優勢。所以,粟特人、回回人在古代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名人很多。

  • 2 # 實話實說資深代表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外交空前發展的時期。在對外交往上,中央王朝不僅推行積極開放的政策,而且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翻譯人員——譯官,以便在處理涉外事務中解決語言不通或隔閡的問題。唐代,中書省和鴻臚寺是兩個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擔負外交管理之責的機構。作為唐代對外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譯官首先見於這兩個機構中。中書省的譯官,《新唐書·百官志》謂“蕃書譯語十人”,《唐六典》稱“翻書譯語十人”,兩者所指其實相同。

  • 3 # 森林鹿

    有的。官方專門主管外事的機構叫“鴻臚寺”,中央朝廷九寺之一,負責人官名“鴻臚卿”,下屬各級官員不少。這機構“掌賓客及兇儀之事”“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歸化在蕃者之名數……凡朝貢、宴享、送迎預焉……凡酋渠首領朝見者,則館而以禮供之“。這機構的辦公樓在皇城之內,旁邊還有附屬的“國賓館(客館)”供官方外賓食宿。

    翻譯,在唐朝叫“譯語”或“譯語人”。鴻臚寺裡的“譯語”編制是二十人,品級不算高,這和古代歧視技術員有關。這些譯語人主要負責口譯,在重大外交禮賓場合,史料上經常會提及他們,比如晚唐貞元四年,唐與回鶻和親,一位回鶻公主到長安來迎接入蕃的唐德宗女鹹安公主。新唐書記載的公主外交場面如下:

    官方使者引回鶻公主進入宮門,三位唐長公主在門內等候,雙方透過翻譯問候行禮,謙讓著進宮。皇帝唐德宗升殿,長公主們先入殿侍從,回鶻公主進殿向皇帝行禮,又被引導到長公主們面前,透過翻譯問答,長公主們陪同回鶻公主入內宮。

    此外,中書省(皇帝的大秘書班子)因為要處理大量的朝廷文書,有編制“蕃(翻)書譯語十人”,這部分人主要是做筆譯工作的。

    然而,雖然有翻譯的編制,唐朝卻沒有系統的外語教育,一般讀書人也不屑去做這種技術工種。這就導致官方和民間大量的翻譯人員由“胡人”也就是中亞的粟特人來充任。粟特人是商業民族,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商團主力,在各國之間行走經商,一般都要學習使用多種語言。唐朝有一個最著名的以作翻譯起家的胡人,最後差點終結了這個帝國,此人漢名叫——安祿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磚如何弄碎,怎麼泡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