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邏輯文史游

    欒廷玉有萬夫不當之勇,如此了得,似乎應該扮演曾頭市史文恭那樣的主將角色。然而整個三大祝家莊,正面描寫他出手居然只有一次,這邊秦明和祝龍鬥到十合之上,祝龍如何敵得秦明過,莊門裡面那教師欒廷玉帶了鐵錘,上馬挺槍,殺將出來。歐鵬便來迎住欒廷玉廝殺。欒廷玉也不來交馬,帶住槍時,刺斜裡便走。歐鵬趕將去,被欒廷玉一飛錘,正打著,翻筋斗下馬去。鄧飛大叫:“孩兒們救人!”舞著鐵鏈,徑奔欒廷玉。宋江急喚小嘍羅,救得歐鵬上馬。那祝龍當敵秦明不住,拍馬便走。欒廷玉也撇了鄧飛,卻來戰秦明,兩個鬥了一二十合,不分勝敗。欒廷玉賣個破綻,落荒即走,秦明舞棍,徑趕將來。欒廷玉便望荒草之中,跑馬入去,秦明不知是計,也追入去。原來祝家莊那等去處,都有人埋伏,見秦明馬到,拽起絆馬索來,連人和馬都絆翻了,發聲喊,捉住了秦明。鄧飛見秦明墜馬,慌忙來救,急見絆馬索拽,卻待回身,兩下里叫聲著,撓鉤似亂麻一般搭來,就馬上活捉了去。由此可見,欒廷玉武功不凡,出手敏捷,要是歸梁山的話前十名是沒問題的了。

    欒廷玉

    不想在次日,祝家莊就厄運當頭了:當時梁山四路攻打,欒廷玉表示“今日這廝們廝殺,不可輕敵。我引了一隊人馬出後門殺這正西北上的人馬”,這一路的領軍頭領是梁山的小李廣花榮,還有張橫、張順兄弟作為副將,欒廷玉單身出戰,詳細經過書裡沒有寫。但是宋江攻下祝家莊,“在正廳上坐下,眾頭領都來獻功,生擒得四五百人,奪得好馬五百餘匹,活捉牛羊不計其數(當然不用記數字,如果連一隻羊都抓不住,就別在梁山混了)。宋江看了,大喜道:‘只可惜殺了欒廷玉那個好漢。’”

    就衝這句話,大多數人覺得不用多問,欒廷玉估計被花榮射死或者射下馬被三位頭領殺死。他在《水滸傳》裡已經徹底結束。雖然沒仔細寫他被誰殺的,但是死是一定的。可是仔細推敲不難發現這僅僅是宋江的推測。不過欒廷玉這樣一位過場人物能被後人令他死而復生,主要還是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欒廷玉沒有大惡。書中比起欒廷玉武藝高強的好漢多了很多:曾頭市的史文恭、遼國的統軍兀顏光、方臘軍的大帥石寶、鄧元覺、方臘的侄子方傑等人,哪一個武功都比欒廷玉要高。但是這些人中,除了兀顏光是遼國主帥,異族外,其他的都直接欠下樑山的血債,從感情上不能令讀者接受。所以他們都不可能被後世復活。欒廷玉則不然,他雖然打傷了歐鵬,用計策捉了秦明、鄧飛,但是他並未欠下樑山的血債。而且欒廷玉是孫立的師兄,宋江當然也想收編他入夥了。不過你們如今殺了他的徒弟,再讓做師傅的入夥,人家肯定不幹的。

    二、欒廷玉的死亡寫得不詳細。前面我提到的史文恭、兀顏光、鄧元覺、石寶等人,怎麼死都寫得很詳細:兀顏光是被花榮、張清、關勝三人聯手殺死的。史文恭被盧俊義活捉上山,宋江將其割腹剖心處死。石寶自殺,方傑被柴進刺下馬後被燕青殺死,鄧元覺被花榮射下馬後亂軍殺死。欒廷玉呢?沒有寫他怎麼被殺的,這就給續寫者留下了想象空間——只要篡改掉宋江的話裡面一個字就行了,把“殺”改“走”就行了。

    由於是不同的人寫的死而復生,則出現了兩個不同型別的欒廷玉:一個是陳忱寫的,雖然一開始還是思想轉不過彎來,但是最終還是和孫立一家“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去暹羅國幹新事業了。另外則是梅寄鶴和俞萬春筆下的欒廷玉:繼續和梁山作對報仇,不惜墮落充當走狗(這兩人寫的欒廷玉也不一樣:梅氏“古本”裡,欒廷玉死在關勝的手裡,而俞式作品中,則是活著笑到最後)。

    欒廷玉死不見屍,也給人留下了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他是不是趁亂遠走高飛了呢?清代陳忱《水滸後傳》和俞萬春《蕩寇志》兩種續書都是這麼處理的,寫欒廷玉未死於祝家莊之役,而成為一個重要角色。兩書對水泊英雄態度不同,給欒廷玉安排的歸宿也不同。

    《水滸後傳》中他與孫立等和解,被推為登雲山寨主,後來加入李俊的“海外兵團”,勤王抗金成功,李俊立為暹羅王。欒廷玉與王進、關勝、呼延灼、李應為該國五虎大將軍,同時還兼任兵部尚書一職。

    如果說《水滸》中的欒廷玉還算是個英雄的話,蕩寇志中的欒廷玉就是個屠夫,陸謙之於林沖比孫立之於欒廷玉如何?林沖可沒有剮了陸謙,可俞萬春一心一意爽利描繪出的報復孫立的手段,除了折射出他自己心裡某些變態想法之外,就是為蕩寇志又塑造了一個小人。蕩寇志第一百十回 《祝永清單入賣李谷 陳希真三打兗州城》將欒廷玉的殘忍抒寫的淋漓盡致。

    餘萬春

    日方亭午,希真吩咐在府堂上排起桌案,供起祝家莊祝朝奉並祝龍、祝虎、祝彪,一應眷屬的神位。萬年當先主祭,永清、麗卿以次行禮,希真、輔梁、廷玉等以次助祭。禮畢,左右獻上活三牲,乃是孫立、杜興、石秀。欒廷玉一見孫立,便叫道:“且慢動手,快傳一應劊手屠戶都上來。”須臾傳到,欒廷玉便問道:“你們想得出極慘毒慢慢死的刑法麼?”內有一個劊子手答道:“請老爺暫放他寬活一日,小的便想個法兒獻上。”廷玉道:“狠好,你們退去。”便捲起衣袖,手提尖刀,指著孫立罵道:“你這害國殃民、叛君負友的內間奸賊,今日見我,尚有何說!”永清雙眉剔起,颼的提起尖刀,指著社興道:“待我親割這個巧言敗義、甘心從賊的奸賊!”便撲到杜興面前,將杜興亂割。廷芳攔住道:“一陣亂割,登時死了,不是便宜了這廝。”永清聽罷,便慢慢細割。石秀大怒道:“無知小廝,何得無禮!”萬年大怒,也提起刀來道:“你這賊胎賊骨、甘心下流的賊,敢說什麼!”石秀不住口小廝、小賊的罵,萬年怒極,便把刀撬開石秀牙齒,割去舌頭,道:“你這賊再罵!”便接連在石秀身上,溯了十七八個洞。看那石秀兀自出氣多進氣少了,萬年便一刀通進石秀心窩,直割下小肚子,取出心肺,捧向神位前來。永清也將杜興心肺取來,一齊獻上。希真叫刀斧手來梟去杜興、石秀首級。廷玉指著孫立道:“饒你寬活一日,明日好好來領死!”喝左右牽孫立下去。永清將孫立、杜興等眷屬,盡行殺戮,不留一個。當時送了神位,掃盡血跡,大開慶功筵宴。希真傳令飛虎寨、鎮陽關一齊開宴,大眾開懷暢飲,至夜方畢。

    次日,希真命綁孫立赴十字路口聽刑。劊子手來稟道:“小的想了一法,用細鉤鉤皮肉,用刀小割,備下鹽滷澆洗創口。倘有昏暈,可將人參湯灌下,令其不死。如此緩緩動手,自然夠他受用了。”廷玉大喜,重賞那個劊手,便教他照這法兒施行。那孫立自辰牌割起,直至申末,方才絕命。刀斧手梟下首級。統計陣上斬獲,並昨日所梟的首級共八顆,乃是楊雄、石秀、孫立、解珍、解寶、顧大嫂、杜興、樂和。並計前次之斬獲,除鄒淵、鄒潤屍骨無存外,尚有孫新首級鹽封未壞,總共首級九顆。希真大喜,眾人皆賀。

    孫立

    新水滸傳中給了欒廷玉一個光榮的結果,在兵敗被困的情況下,他對其師弟孫立說道:“我沒有你這個師弟,我雖敗,但不降。”然後自刎而死……

  • 2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欒廷玉死不見屍,也給人留下了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他是不是趁亂遠走高飛了呢?清代陳忱《水滸後傳》和俞萬春《結水滸傳》(《蕩寇志》)兩種續書都是寫欒廷玉未死於祝家莊之役,而成為一個重要角色。

    兩書對水泊英雄態度不同,給欒廷玉安排的歸宿也不同。

    《水滸後傳》中他與孫立等和解,被推為登雲山寨主,後來加入李俊的"海外兵團",勤王抗金成功,李俊立為暹羅王。欒廷玉與王進、關勝、呼延灼、李應為該國五虎大將軍,同時還兼任兵部尚書一職。

    《蕩寇志》則寫欒廷玉與弟欒廷芳加入以陳希真父女為首的征討梁山隊伍,以"極慘毒慢慢死的刑法"處死孫立等人,剿滅梁山泊後他被封為山東兗州鎮總管,並被說成是雷部真君降生。不同的選擇,一樣的輝煌結局。

    新水滸傳中給了欒廷玉一個光榮的結果,在兵敗被困的情況下,他對其師弟孫立說道:"我沒有你這個師弟,我雖敗,但不降。"然後自刎而死。

    又有一說,說欒廷玉已死,只是作者施耐庵認為欒廷玉是個不錯的人物於是用春秋筆法隱其死法。

    金聖嘆認為書上寫廷玉竟無下落,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嗎?祝家莊的"三虎"都有被殺的人廷玉卻沒有死的地方,從此一別沒了音信,而後僅僅根據宋江一句嘆息的話,就斷定他一定死了嗎?他聽聞天下的英雄知道凡事可以成功就做,知道凡事不能成功就瞥然颺去。好像老鷹擊不中他要的獵物就遠遠高飛不見蹤跡,像這樣的人有很多,如果這樣的人很多,又怎麼知道欒廷玉不是這樣的呢?如果這樣的話欒廷玉就應該沒死。

    但是,(金聖嘆)看扈成得以逃脫,最後成為了軍官武將,在中興揚名立萬,他扈成難道真的就比欒廷玉高明嗎?顯然不是這樣,欒廷玉終歸不是貧賤的人,作者卻並不為他多寫一筆,這樣就是死於這場戰役中,這是毫無疑問的。

    奇怪的地方唯獨在於那天宋江的軍隊林沖、李俊、阮小二在東面,花榮、張橫、張順在西面穆弘、楊雄、李逵在南面,而欒廷玉當先出馬,卻獨衝正北。他不去攻取有將的三面,卻獨衝沒將的一面,存在這一句的疑問,的確不能沒有他還沒死的說法。

    但(金聖嘆)獨說他在這三鼓一炮的時候,四面的聲勢像山上的猛虎一樣,讓這時的欒廷玉早就見得,以他的能耐尚且可以讓祝家莊全軍迅速按兵不動,他又為什麼僅僅只身逃遁,出這等下下之策呢?這就又明驗了他已經死了。欒廷玉獨自從正北沒有將的一邊跑了是為什麼呢?正北並不是沒有領軍將領的一面,宋江軍馬四面齊起,卻不寫正北,是作者為欒廷玉所避諱。如果寫欒廷玉,就必須寫詳細,寫詳細,欒廷玉的刀不缺,槍不折,鼓不衰,箭不竭,欒廷玉就不至於會死,欒廷玉最終必死則他的刀缺、槍折、鼓衰、箭竭之狀,有不能說的地方。

    《春秋》為賢者諱,故缺而不書也。作者並不寫正北領軍的頭領的名字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寫了那個將領殺了欒廷玉會讓讀者厭惡那個將領。一個欒廷玉的死用筆就難到這種程度,誰說野史好寫,誰說野史好讀呢?史進找王教頭找不到,(金聖嘆)胸中不快,又見張青店中麻殺一個頭陀卻不知道是誰我又不快,至今忽然又少了欒廷玉的下落我又要不高興了。難道不知道這是施耐庵故意作的鶻突之筆,來讓人氣悶。所以今天我不讓讀者看破他這個寓言就會讓讀者更生作者的氣,這樣便是辜負了施耐庵,所以不忍心就把這個玄機道破。

  • 3 # 燕逐鹿

    應該是孫立殺的,其中必有不盡言處,師兄弟之間暗算,有心害無心,想活命也難。孫立從謀算祝家莊,就沒想讓欒廷玉活下來,以防報復。暗害欒廷玉這樣高手,手段必然快而殘忍,與書中俠義精神不符,所以隱去。宋江應該是知道欒廷玉下場,故說可惜。孫立排名靠後,也應受此影響。

  • 4 # 綠野萍蹤01

    欒廷玉是被弓箭射殺了。宋江說:“只可惜殺了欒廷玉那個好漢”,這是一句大實話,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大約欒廷玉的確死了

    問題是,宋江惋惜欒廷玉,打掃戰場時,也應當交代一句如何安葬這位好漢吧。林沖殺了王倫,書中交代嘍囉們把他埋在了後山。魯智深打死鄧龍,也叫扛去後山燒化,為何宋江不給他喜愛的欒廷玉善後呢?

    更大的疑問還在於究竟是誰殺了欒廷玉,宋江既然知道欒廷玉被殺,書中為何又不交代清楚呢?祝家莊所有與梁山作對的人都有很清楚的下落,為何欒廷玉的下落就這樣含糊其辭呢?

    種種疑問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絕大多數的讀者,包括聰明如金聖嘆者都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彌月不快”。於是,大家情願相信欒廷玉沒死,而是趁亂逃命去了。

    說了這麼多,欒廷玉的下落到底如何呢?

    欒廷玉的綽號為何是鐵棒

    鬼臉兒杜興說,祝家莊有個教師:“喚做‘鐵棒’欒廷玉,此人有萬夫不當 之勇”。也就是說,欒廷玉慣使一條鐵棒,武功很高。這句話不禁令人想起後來宋江誇讚盧俊義時說的“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對”。

    為什麼講欒廷玉又扯到了盧俊義呢?因為,這兩人以鐵棒、棍棒名聞江湖,但卻都沒有用過他們賴以成名的兵器。盧俊義出戰過兩次,被宋江、吳用馴服時,用的是朴刀,活捉史文恭時,用的還是朴刀。欒廷玉從莊內殺出時:“帶了鐵錘,上馬挺槍”,他並沒有鐵棒,與歐鵬、秦明交手,除了用槍,就是以飛錘傷人。

    施耐庵為何寫得文不對題呢,原來是有寓意的。

    盧俊義“慣使一條棍棒,護身龍絕技無倫”,這條棍棒是保護自己的,盧員外是一條龍。他是哪條龍呢?《水滸傳·引首》中有一句話,大概可以講清楚盧俊義是哪條龍: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盧俊義儀表似天神,竟然隱喻的是天神霹靂大仙趙匡胤。

    施耐庵在書中究竟是如何以盧俊義隱喻的趙匡胤,咱們暫且擱下,重點講欒廷玉的鐵棒。“鐵棒欒廷玉”的隱喻,與盧俊義的棍棒如出一轍。

    鐵棒,其實就是“天棓”,也就是天棓星,是帝王的前驅,挑起帝王級別戰爭的星煞。欒廷玉,實則“鑾廷玉”,他就是隱藏在《水滸傳》中挑起帝王戰爭的建文帝。

    欒廷玉的師弟是“孫立”,也就是朱洪武誤走的妖魔,意為立孫子做皇帝。《水滸傳·引首》講到了趙匡胤從開國到傳位的歷史,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太祖)傳位與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傳位與太子即位。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腳大仙

    這段話漏掉了宋真宗,含糊地說宋太宗把皇位傳給了孫子。這不是在寫北宋的事,而是寫朱元璋“孫立”。“孫立”是立皇太子,然後才是“鑾廷玉”,皇帝比太子大,所以,欒廷玉就有了孫立這個師弟。也就是說,孫立是詮釋“鑾廷玉”的,沒有“孫立”,便沒有“鑾廷玉”。

    所以,吳學究雙掌連環計,孫立是最合適的人選。

    建文帝削藩,挑起了靖難之役,這就是帝王級別的戰爭,果然是“天棓鑾廷玉”。

    欒廷玉殺出祝家莊時玄機重重

    吳學究雙掌連環計,宋江發起對祝家莊最後一戰,派出了四路人馬圍攻莊子。為殺退梁山兵馬,祝家莊也是分四隊殺出。祝龍、祝虎、祝彪先後被斬殺,而欒廷玉則神秘失蹤了。這段情節寫得十分蹊蹺,疑點重重,施耐庵肯定是在其中隱藏了不可明言的絕頂玄機。

    為了攻打祝家莊,宋江呼叫了水軍,還特地安排孟康頂替馬麟監造大船。祝家莊沒有大江大河,調動水軍頭領,還要準備戰船,宋江意欲何為?施耐庵為何這樣寫?這個疑問暫且擱下,我們繼續解讀梁山的四路人馬是如何安排的。

    正東一路是林沖帶著李俊、阮小二兩個水軍頭領,而且,阮小二還是吳用特地從梁山調來的。孫立入夥後,吳學究專門把原本留守山寨的阮氏兄弟一併帶到了祝家莊。

    正西則是花榮帶隊,張橫、張順兄弟為副將;正南則有三個頭領:穆弘、李逵、楊雄。穆弘是潯陽江邊長大,與李俊、張橫、張順很有交情,想必也是水性諳熟的戰將。

    寫到這裡,施耐庵就收筆了,正北這路人馬怎麼就不交代了呢?從後文情節來看,極有可能是宋江帶著阮小五、阮小七,以及沒有出現在其他三個方向的將領攻打正北方向。

    金聖嘆說,施耐庵沒有交代正北是誰帶隊,是“為尊者諱”。因為,欒廷玉就是在這裡被殺或者失蹤的。其實,金先生讀書不細緻,欒廷玉並非是失陷於正北,而是正西北。

    卻說祝家莊內看見梁山兵分四路攻打,便採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欒廷玉率先說:我引了一隊人馬出後門,殺這正西北上的人馬。尚未開打,就現出疑點了。欒廷玉只顧安排自己,而且,是“引了”一隊人馬先撤了。也就是說,施耐庵暗示,欒廷玉此時已經殺了出去。

    書中也寫得很清楚,欒廷玉是從後門而出,殺正西北方向的人馬,正西北有人馬嗎?

    欒廷玉殺出莊子後,祝氏三傑也隨之帶領人馬分別從前後門出莊,孫立則橫槍躍馬,守住了後門吊橋,防止祝虎等殺回來。兩軍剛剛交手,解珍、解寶、孫新、顧大嫂等便在莊內策應,殺了祝朝奉,放火焚燒祝家莊。

    寫到這裡,便要打住了。因為,這一幕太像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幕:內應李景隆開啟南京西北門(金川門),皇宮失火,建文帝失蹤,朱棣宣佈皇侄歿於大火。

    其實,施耐庵揭秘:皇宮失火也是內應所為,建文帝此時早就逃出宮去。所以,宋江在沒有見到欒廷玉屍體卻宣佈他被殺死了。

    欒廷玉應當是被射殺了

    上文講到,施耐庵以從來沒有用過的兵器,暗寫了兩個皇帝。在三打祝家的故事中,還有一人沒有用過自己拿手的兵器,此人就是孫立。

    登州提轄孫立武功高強,有三大特長:一管長槍,一條鋼鞭,還能開硬弓。後來的戰鬥中,孫立主要用的是長槍,施耐庵還特地寫了他單挑呼延灼時用了一次單鞭。然而,孫立卻從來沒開過硬弓。按照文字邏輯演繹,孫立的這張硬弓肯定也是有暗喻的。

    正北方向,是玄武大帝的方位,朱棣自稱是玄武大帝下界。《水滸傳》中有太多的“玄武”符碼,比如“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的誕辰,壓住妖魔的石碣是一隻大龜馱著。還有洞玄國師,九天玄女……等等,這其中,就隱喻了朱棣。所以,施耐庵沒寫正北方向是誰帶隊,深意大概在此。而宋江身上又有朱棣的暗喻,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欒廷玉的下落在施耐庵這裡不是神機隱秘。

    硬弓當然有弦,南方讀音“弦玄”不分,建文帝當死於弓弦之下。為何這樣說呢?

    朱棣奪位成功後,朝廷舊臣多有不服,認為這是一場類似於玄武門之變的弒君篡位的謀逆。施耐庵也持此說,因而,孫立的綽號就是“病尉遲”。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的表現,大概就是《水滸傳》中病尉遲的作為吧。即便不是孫立射殺了欒廷玉,也不排除欒廷玉死於弓箭之下的可能。

    病,在《水滸傳》中絕不可作“賽”、“賽過”講,就是有病、詬病的意思。施耐庵雖然不贊同“孫立”,但也反對弒君謀逆,尤其是反對朱棣奪位成功後的殺戮。因而,在《水滸傳》中以玄武門之變,揭露了這段歷史,隱藏了建文帝的真實下落。朱棣是玄武大帝,以玄武門之變來隱寫歷史真相,簡直是太高明瞭。

    那麼,後世為何傳言建文帝逃了出去,而且,是逃到了海外呢?施耐庵在三打祝家莊的故事中說,這是朱棣為了掩蓋弒君篡位的罪名而虛張聲勢。

    上文講到,宋江打造戰船,調集水軍攻打祝家莊,有這個必要嗎?宋江其實就是在虛張聲勢。

  • 5 # 江山代代紅

    ★寫欒廷玉的死用筆難到這種程度,如果寫了是那個將領殺了欒廷玉,會讓讀者厭惡那個將領。少了欒廷玉的下落,不知道這是不是施耐庵故意作了鶻突之筆,來讓人氣悶。所以不讓讀者看他這個寓言,就會讓讀者更生作者的氣,這樣便是幸負7號施耐庵,所以不忍心就把這個密機道破。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以深刻的思想,廣泛的內容,傑出的藝術譜寫了一曲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英雄史詩,革命悲劇,反映出沒落腐敗的封建社會深重的剝削和殘酷的壓迫,激化了階級矛盾,反動統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廣大人民的反抗鬥爭。

  • 6 # 自若喜鵲M

    欒廷玉是在《水滸傳》《水滸後傳》《蕩寇志》中登場的虛擬人物,他是祝家莊的教師,是病尉遲孫立的師兄,武藝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

    水滸傳中給了欒廷玉一個光榮的結果,在兵敗被困的情況下,他對其師弟孫立說道:“我沒有你這個師弟,我雖敗,但不降。”然後自刎而死。

    又有一說(此種說法最為有理,乃是金聖嘆水滸評本第四十九回吳學究雙掌連環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文前,說欒廷玉已死,只是作者施耐庵認為欒廷玉是個不錯的人物於是用春秋筆法隱其死法。金聖嘆認為書上寫廷玉竟無下落,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嗎?祝家莊的“三虎”都有被殺的人廷玉卻沒有死的地方,從此一別沒了音信,而後僅僅根據宋江一句嘆息的話,就斷定他一定死了嗎?他聽聞天下的英雄知道凡事可以成功就做,知道凡事不能成功就瞥然颺去。

    好像老鷹擊不中他要的獵物就遠遠高飛不見蹤跡,像這樣的人有很多,如果這樣的人很多,又怎麼知道欒廷玉不是這樣的呢?如果這樣的話欒廷玉就應該沒死。但是,他(金聖嘆)看扈成得以逃脫,最後成為了軍官武將,在中興揚名立萬,他扈成難道真的就比欒廷玉高明嗎?顯然不是這樣,欒廷玉終歸不是貧賤的人,作者卻並不為他多寫一筆,這樣就是死於這場戰役中,這是毫無疑問的。

    奇怪的地方唯獨在於那天宋江的軍隊林沖、李俊、阮小二在東面,花榮、張橫、張順在西面穆弘、楊雄、李逵在南面,而欒廷玉當先出馬,卻獨衝正北。他不去攻取有將的三面,卻獨衝沒將的一面,存在這一句的疑問,的確不能沒有他還沒死的說法。但我獨說他在這三鼓一炮的時候,四面的聲勢像山上的猛虎一樣,讓這時的欒廷玉早就見得,以他的能耐尚且可以讓祝家莊全軍迅速按兵不動,他又為什麼僅僅只身逃遁,出這等下下之策呢?

    這就又明驗了他已經死了。欒廷玉獨自從正北沒有將的一邊跑了是為什麼呢?正北並不是沒有領軍將領的一面,宋江軍馬四面齊起,卻不寫正北,是作者為欒廷玉所避諱。如果寫欒廷玉,就必須寫詳細,寫詳細,欒廷玉的刀不缺,槍不折,鼓不衰,箭不竭,欒廷玉就不至於會死,欒廷玉最終必死則他的刀缺、槍折、鼓衰、箭竭之狀,有不能說的地方。

    《春秋》為賢者諱,故缺而不書也。作者並不寫正北領軍的頭領的名字是為什麼呢?這是施耐庵故意作的鶻突之筆!

  • 7 # 少時夢境

    關於欒廷玉到底是死是活,一直以來爭論不休。從施耐庵的文字看,欒廷玉屬於“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離奇失蹤。要麼死,要麼逃。

  • 8 # 阿松音樂

    關於欒廷玉到底是死是活,一直以來爭論不休。從施耐庵的文字看,欒廷玉屬於“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離奇失蹤。要麼死,要麼逃。這就見仁見智了,也有說這個人物本身就是虛擬出來的,你怎樣理解就是怎樣的結局。

  • 9 # 溫柔的仙人掌

    “祝家莊”“被攻破之後,宋江;說了這樣一句話:可惜欒廷玉這個好漢也被殺了。從宋江的話語中,我們能知道的是欒廷玉已經被殺死了,真相真的如此嗎?如果是,那又是誰殺了欒廷玉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三打祝家莊時,梁山一共派出了頭領20人,他們是宋江、林沖、秦明、花榮、戴宗、李逵、李俊、穆弘、阮小二、張橫、張順、楊雄、石秀、黃信、王英、歐鵬、鄧飛、馬麟、楊林、白勝。而在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攻打祝家莊時,參戰的頭領實際上只有14人,其中秦明、鄧飛、王英、黃信、楊林被生擒,歐鵬受傷未能參戰。剩下的14名頭領又分為東西南北四路人馬分別進攻祝家莊的東西南北四大門,具體是林沖、李俊、阮小二進攻東門,花榮、張順、張橫進攻西門,穆弘、楊雄、李逵進攻南門,宋江、戴宗、馬麟、白勝進攻北門。而祝家莊被攻破之時,欒廷玉是往西北而逃,也就是說,他最有可能遭遇的是西路和北路的梁山人馬。

    第一種情況:如果欒廷玉遭遇了梁山的北路人馬,也就是宋江、戴宗、馬麟、白勝。毋庸置疑,這四人中,宋江不可能親自去戰欒廷玉,戴宗跟白勝武功低微,不足以與欒廷玉一戰,武藝稍微好點的就是馬麟,但馬麟顯然也不是欒廷玉的對手。別忘了歐鵬跟欒廷玉只交手一回合就被生擒,在我們看來,歐鵬的武藝強於馬麟。因此,當欒廷玉遭遇梁山北路人馬,他是可以輕而易舉突圍的。

    第二種情況:當欒廷玉從梁山北路防線突圍以後,也並不能說明他就絕對安全了,他還有可能撞見梁山西路人馬,也就是花榮、張順、張橫。張順、張橫就不多說了,這兩人是水戰高手,陸地功夫顯然不那麼入流,他們絕對擋不住欒廷玉。到這裡,唯一有能力與欒廷玉一戰的就只有花榮,但花榮要靠純武力殺死欒廷玉顯然也不太可能。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花榮的箭。花榮箭術高超,而且經常在戰場上放冷箭,射殺過不少武藝高強之輩。因此,欒廷玉很有可能是被花榮射殺的。

    第三種可能:大家別忘了,花榮跟欒廷玉實際上都是暗器高手,花榮的暗器是箭,而欒廷玉的暗器是飛錘。通常來講,暗器高手一般都會比其他人更加謹慎,尤其是在對方也是暗器高手的情況下,那就會更加小心提防。所以,很有可能是欒廷玉中了花榮一箭,但由於欒廷玉提早預防,因此並未傷到要害,最後負傷逃走。

  • 10 # 熊章華

    欒庭玉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他和盧俊義,林沖是師兄弟,為人武功高強,但和盧俊義站的立場不同,一個在朝廷這邊,一個和朝廷對立,被盧俊義槍挑了。

  • 11 # 紅塵彌勒

    《水滸傳》中,欒庭玉的下落只有一句話:

    宋江見了,大喜道:“只可惜殺了欒庭玉那個好漢。”

    按正文交代,分明是死了。至於怎麼死的,被誰殺的,皆無交代,或許亂軍之中死於非命吧。

    但無論怎麼說,欒庭玉都是死了。死了,就是他的下落。水滸中再無他的下文。

    還有一種說法,是另一個版本,可靠性待考——宋江說“只可惜走了欒庭玉那漢”,寫的是欒庭玉跑了,無影無蹤,哪兒去了不詳。

    這話粗看不錯,實則大謬,梁山和欒庭玉並無交集,也沒交情,交戰以前又不曾有過媾和,或允諾了什麼,何來可惜一說?難不成被梁山殺的若些好漢都可惜了,或者是宋江想單獨拉他上山不成?

    理論不通嘛,畢竟是敵我關係。

    就單純文法而論,也說不通——可惜,對應的是死,人沒了,不然可惜何來?走了,屬於人各有志,不歸於你就可惜嗎?不還是想拉他入夥嗎?

    倒是其他有關水滸的書作,裡面出現了這個欒庭玉。且被描述得正義凜然,武功高強。《蕩寇志》中,欒庭玉就是一員猛將,不僅沒死,還報了祝家莊之仇,甚至,活剮了他的師弟病尉遲孫立。

    是不是過於殘忍了呢?

    還有《鐵臂金刀周侗傳》中,欒庭玉竟然和林沖同時軍中效力,還被周侗看好,傳了幾手絕活,武藝大進。

    這一說可信不可信呢?

    顯然靠不住——《水滸傳》成書於前,也成名於前,早被傳瘋了,幾乎盡人皆知。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後人推出了《蕩寇志》或《周侗傳》,都是依據自我的臆測或者好惡來編排的,已經完全脫離了水滸的基本架構,另起爐灶,以水滸之名,行己之實,無非是為了自己的主張傳播張目,顛倒水滸人物的善惡分類、最終歸屬。

    似這種附會於文字上的寄生作品,都不足採信。如果非要說那就是最後的結局,那也沒轍,畢竟嘴在別人身上,笑罵由他,如此而已。

  • 12 # 使用者白剛

    宋江曾經說過:“只可惜了欒廷玉這名好漢。”原來,欒廷玉和病尉遲孫立是師兄弟,曾經拜同一個師父學藝。後來,都取得了一些成就。欒廷玉在祝家莊任槍棒教師,孫立為登州兵馬提轄。如果不是顧大嫂為救解珍和解寶兩兄弟,逼著孫立造反。孫立可還是當他的提轄官啊!

    孫立被梁山策反以後,規勸欒廷玉也投靠梁山。欒廷玉不屑與梁山草寇為伍,偷偷逃跑。被孫立發現後,一箭射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抑鬱症的就診、服藥上,有哪些非常典型的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