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海遊
-
2 # 姑且言之
與臺灣資深生物技術專家談轉基因安全有關問題
最近,經本所一名老一輩科學家介紹,與來自前臺灣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某分子生物學專家,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學術交談。
這位臺灣來的老先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和他的孩子都是美國名校畢業。交談中,得知他是上世紀80年代初就進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是臺灣開展轉基因研究的先驅人物之一,與美國科學家幾乎同時起步,而國內開展類似的研究略延遲幾年。
轉基因食物的安全問題。他的回答,也是主流轉基因專家說的那樣:“看你轉了什麼基因”,比如他們向香蕉裡轉的茄科抗病基因就可能問題不大。我諮詢道,要是轉了Bt基因呢?Bt蛋白是否對人體有害?他說,你說會有什麼害?我回到要是Bt 毒蛋白對人體腸道微生物發揮作用呢?比如破壞了腸道微生物群落平衡怎麼辦?他略加思索,承認這是一個問題。還有轉入了抗草甘膦除草劑基因後,食物中的草甘膦含量也會增加,這一點大家都承認。同時臺灣轉基因專家也認為,至於草甘膦對人體何種危害,應當讓醫學專家來做科學的實驗,不能用老鼠來代替。轉基因食物的這個問題變成了藥物問題,安全性還是繞不開的。
作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學或轉基因技術問題。老先生是全球做轉基因香蕉最早的專家,聯合國糧農組織曾聘請他在非洲搞了多年的扶貧工作。他介紹說,非洲一些國家是以香蕉作為主食的,而香蕉很容易生病,他們轉入了茄科植物的抗病毒基因後,大範圍解決了香蕉病害問題。對於這點他很有成就感,他對我說這個轉基因優勢是其他技術所不具備的。我說是不是可以透過生態的辦法,不搞轉基因也不讓香蕉生病呢?他想了想,說是可以的。
雜交與轉基因技術問題。聊天中我說出了自己長期的擔憂,今後農民種地不能留種了,人類篩選了幾千年上萬年的優良品種,因轉基因技術大量推廣不能留種是個很大的安全隱患。臺灣分子生物學專家告訴我,不能留種是從雜交就開始了,不是轉基因的錯。轉基因只所以不能留種是商業需要,如果農民能夠留種,轉基因公司的種子就賣不出去,為此他們研發了種子的絕育技術。這個很要命。
轉基因是人為控制的雜交,都是發揮一代的雜種優勢。通俗地理解,轉基因是可控雜交,讓你生你就能生,讓你死你就死,都是背後一隻手在控制。這個技術在三四十年前是不敢想的,現在很容易實現了。我原來聽轉基因專家說轉基因就是雜交,也對也不對,其實兩者還是不同的。
種子安全問題。我很奇怪,轉基因公司是怎麼壟斷的種子呢?
其實早在35年前我在山大生物學讀書時,就瞭解組織培養技術了。那是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植物生理專家陳惠民先生,非常自豪地給我們展示他的試管苗。轉基因工具也是那時候發展改進來的。但當年只從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出發,培養能夠繁殖後代的植物,直到能夠結出種子來,就是科學家最大的願望。
如今,在培育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讓愈傷組織感染細菌、病毒或攜帶的來自人類、動物、微生物、植物的基因片段(也主要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實現細胞培養到結種子的飛躍,也實現了人類造物種的夢想。不幸的是,這樣的技術被當年造化學武器的公司知道了,並投入巨大的資金髮展成轉基因種業,並捆綁銷售他們的農藥和化肥。
我疑問的是,轉基因公司如何盈利呢?臺灣專家告訴我,他們從賣試管苗就開始了,最終賣轉基因種子並壟斷種子。“你知道嗎,用轉基因方法繁殖種子的父本是怎麼運來嗎?”見我不懂,他就告訴我,“是坐飛機派專人運到大田裡的,連運花粉的人都不知道他運的是什麼”。可見轉基因對種子的壟斷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轉基因技術如要成功,必須杜絕種子的自花授粉、就地的異花授粉,也就是不能讓種子自己解決生殖問題。但至於父本會帶來什麼基因,只有轉基因公司知道,這一點也是很可怕的。今後的農業如何安全呢?就是自留種子,轉基因公司就對於能夠自留種子的小農無可奈何,這就是老先生為什麼也要在臺灣建生態農場的真實——為了自身安全和家人安全。
糧食安全與資本話語權問題。提到糧食安全,我問前臺灣中央研究院的轉基因專家,臺灣糧食能夠自給自足麼?他的回答帶有擔憂:“完全不能,只能滿足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臺灣人中的三分之二是要到國際市場上買糧食吃的,一旦有一天買不到就很麻煩。為此他勸說他的小師弟,最近剛上臺的一位副總統要高度重視臺灣小農產業,他的建議最終獲得了政府的認可。中國糧食自給率早已突破的了80%,還有下降的明顯趨勢,對國際市場依存度如此之高,也令臺灣同胞擔憂。
我們的大豆80%以上依靠進口,華人吃豆腐看外華人的臉色。由於中國產大豆被打壓,我們產的不夠吃,華人不得不忍受轉基因大豆草甘膦殘留高的現實,對於Bt毒蛋白的關注,乾脆還提不到日程上來。當前,全球性的核心問題是,人類食物鏈逐步被少數人控制的問題,其中轉基因這個武器最厲害,這個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人工成本(但增加的環境成本和健康成本資本家不考慮),實現種子壟斷,糧食壟斷,小農戶破產,大農場繼續火併。臺灣專家告訴我,當前全球人類中,最有影響的、最顯赫的家族,不是比爾蓋茨那樣的IT巨頭,也不是金融巨頭,而是糧食壟斷家族,而農藥、化肥、醫藥壟斷家族,和他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上帝的遺傳密碼被人輕易動的問題。對於上帝的遺傳密碼,以往人類只有敬畏,只有尊重自然規律,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溫飽。但今天,生物技術專家或者轉基因專家,在資本驅使下,可以輕易動上帝的遺傳密碼。對於這個巨大的科技進步,連分子生物學出生的全球第一批搞轉基因的前臺灣中央研究院的專家也感到震驚。
在轉基因專家眼裡,或者在轉基因壟斷公司眼裡,天然品種都是有缺陷的,都是需要改進的。然而,這種無序的改進背後的代價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但總是憂患大於樂觀。對於這一點,信奉基督教的這位臺灣老專家,和我的擔憂是一樣的。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但手握這把劍的是資本家,是話語權極其強大的家族,這就讓人擔憂了。
如果轉基因技術對於全人類而言,是免費的,就問題不太大,就像華人發明的豆腐,英華人發明的蒸汽機那樣,全人類免費共享,覺得好就用,覺得不好就淘汰。然而,這樣的好事在轉基因技術公司那裡,似乎是天方夜譚,他們必須想方設法讓你用,其中消滅小農、農場吞併、對糧食控制就是幾個個重要手段。 (來源於網路,作者蔣高明 )
-
3 # 有李走遍天下
臺灣禁止任何轉基因農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因此,島內民眾餐桌上的轉基因食品全是進口而來,而且主要是大豆和玉米。對於如何讓民眾分辨出這些轉基因食品,臺當局早在2002年就作出細緻規定。
臺灣把轉基因製品分為初級加工品和深加工品:初級加工品指的是食品中還含有轉基因成分,比如豆腐、豆漿等;深加工品的轉基因成分則在製作過程中已經被破壞,風險較低,比如食用油、醬油、玉米澱粉、玉米糖漿等。臺“衛生署”規定,初級加工品中轉基因成分超過5%,就必須強制標識出來,深加工品則自願標識。
-
4 # 晴月浩新雪
臺灣對轉基因的態度比較保守,目前沒有批准轉基因作物種植,來自美國轉基因土豆進口也仍處在審批階段。
一般民粹主義盛行的地方,對轉基因和其它高新科技的態度大都很保守。臺灣地位特殊,對轉基因農產品的態度,還要平衡與美國的貿易和政治關係,以及對臺灣當地農業的保護等非技術因素,更要複雜得多。
其實民粹主義盛行的地方,參與民粹運動的民眾最倒黴,變成了被民粹政治綁架的籌碼。抗議來抗議去,只有兩邊的政客們撈足了政治資本節節高升,民生與科技反受拖累而被意識形態打敗,得不到快速的發展。
-
5 # 言為心聲124271091
主流民意抵制,當局也聲稱支援――甚至立法不允許轉基因食品進入中小學餐桌――但實際的情況是:因為臺灣省的大豆玉米等大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所以“抵制”“支援”“立法”只不過是表表態度而已而已!
-
6 # Q何以堪
事實將會證明,轉基因食品與不孕不育等很多疾病有道不清的關係,也是美華人用來對付華人的戰爭武器,不管你把轉基因包裝的如何華麗,反正說服不了我對轉基因食品的反感,為了下一代,堅決反對轉基因食品。
回覆列表
臺灣稱呼“轉基因”為“基因改造”,因此轉基因食品叫做基因改造食品或基改食品。臺灣禁止任何轉基因農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因此,島內民眾餐桌上的轉基因食品全是進口而來,而且主要是大豆和玉米。對於如何讓民眾分辨出這些轉基因食品,臺當局早在2002年就作出細緻規定。
臺灣把轉基因製品分為初級加工品和深加工品:初級加工品指的是食品中還含有轉基因成分,比如豆腐、豆漿等;深加工品的轉基因成分則在製作過程中已經被破壞,風險較低,比如食用油、醬油、玉米澱粉、玉米糖漿等。臺“衛生署”規定,初級加工品中轉基因成分超過5%,就必須強制標識出來,深加工品則自願標識。由此可以看出臺灣生產的食品很多是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因為與大陸規定不同,所以經常有大陸查出來自臺灣的食品含有轉基因成份而退貨的情形。
臺灣前一陣新出臺規定讓學校“強制禁用轉基因生鮮食材及初級加工品”,因為民眾普遍認為這類食品才是“隱形的食品安全危機”,但對於轉基因植物油等食物,今後還是會出現在臺灣校園的餐桌上。
想說再見並不容易
限制轉基因食材的法規是落實紙面了,接下來就能順利施行了嗎?實際情況並非這麼簡單。
有臺灣農副產品供貨商算了一筆賬,校園營養午餐中最常出現麻婆豆腐、豆乾炒菜、酸辣湯等菜品,一週中至少有3天需要用到豆乾、玉米、豆腐等食材。以豆乾為例,轉基因的1公斤42元(新臺幣,下同),非轉基因的要85元,價格上浮近一倍不說,而且目前供貨商的非轉基因食材供應量都不足,除非再增加進口。
這位供貨商所言不虛。臺灣對大豆和玉米需求量大,自己生產的比例又極低,所以臺灣市面上絕大部分大豆和玉米都是從美國進口的轉基因品種,島內的豆腐、豆漿等大量豆製品也是直接用轉基因大豆為原料製作。中小學營養午餐不能使用轉基因食材,預估每生每餐會漲5元以上,1個月要多100元,1年要增加900元。這多出來的錢該誰來埋單呢?讓家長多交錢,還是當局多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