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自己先來吧,我從小就是單親家庭,跟著母親到處漂泊,搬家轉學無數次,最後還被我媽丟在沒有親人的城市,我爸才來接盤,可以說,人生的冷暖滋味,算是嚐了很多。跌跌撞撞算是讀完了大專,幾個月前剛畢業,在夜市賣起了一些小東西,之後跟女朋友租了暫時屬於自己的一個小房間,吃著她做的菜,無憂無慮,特別的感動和幸福。
5
回覆列表
  • 1 # 偉清思維課

    關於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追求幸福,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追求幸福。

    回顧一下自己,最幸福的時光,一是童年,雖然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物質匱乏,但學習沒壓力,每天大約上四節課,上午十點開始,下午三點結束。下課後,雖要幹砍柴、打豬草之類的農活,但小夥伴一幫,幹完活,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修好的灌溉水渠(冬天沒水)裡,一個個扮演紅色樣板戲的角色,唱上一段;晚飯後,院子裡幾家人的小孩,圍著聽大人講故事,也是其樂融融。

    二是剛剛大學畢業,領了屬於自己的工資,先給家裡寄回去主要部分,留下來的,足夠自己一月的開支。上世紀80年代初,工作也不緊張,每天下班後,還可以鍛鍊,晚上看看書,又沒有結婚。感覺挺好。

    三是上世紀90年代,我從事文學寫作時。不斷有文章發表,不斷有稿費寄來。取了稿費,給老婆買點零食,給兒子買點玩具,給自己買點菸酒。常常開筆會,與那些著名作家在一起,學了不少東西,感覺也挺好。

    除此之外,似乎就沒有多少深刻記憶了。每天忙於工作,應酬生活,其累無比。雖也不斷取得成績,但似乎只帶來了短暫的快樂或幸福。

    大約2014年,我講授了一門課,叫《幸福經濟學》,後來還成為重慶市的精品影片課程。在講這門課的過程中,真的學到了不少的東西,對我此後的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幸福,與收入的關係,是一條“倒U型”曲線。當你收入低的時候,收入的上升,肯定能夠提升你的幸福感,但當收入到達一定水平之後,幸福感的提升,與收入的關係並不大,甚至還會下降,因為你的慾望在不斷膨脹。

    所以,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給出了一個“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預期

    我把這個公式“通俗化”了:

    幸福=所得/想得

    幸福,更主要是與相當收入有關,從縱向看,是你自己的收入是否在不斷增長;從橫向看,是你的收入與周圍人相比,特別是與你的同事和鄰居相比,是高是低。

    有研究表明,人的快樂,50%來自先天因素,就是你是否生長在一個“快樂家族”,40%取決於你的心態,只有10%與你的收入、環境等相關。

    我也就是自從講授這門課之後,很多觀念發生了變化,每天積極、樂觀地面對一切。此後,我又開設了思維課,講授積極思維、批判性思維(理性思維)。

    如果現在要問我什麼時候最幸福,我說不出來,因為我發現,幸福是一種常態,我都不會刻意去想這件事了。

    印度經典《奧義書》裡說:真正的快樂,是無緣由的快樂!

  • 2 # 於歌3

    在十月一日國慶節說幸福是件很悅心的事,同時也很沉重,國慶前一天已定名為烈士紀念日,在黎明之前,許多黨的兒女們為了新中國犧牲了自己,在我相識中最典型的就是裘惠英媽媽(原上海郵電管理局工會主席)她的丈夫李白,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男主人公,當時上海即將解放,有逃避被捕的機會,裘媽媽每每講起,淚如雨下,從假扮夫妻,到丈夫英勇就義,今天,在華人幸福地生活的時侯,我及我們都不會忘記來之不易的國旗和富饒美麗的祖國,告慰英烈的在天之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騎腳踏車風吹的耳朵疼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