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一、讀法

    這句話的正確斷句應當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在書寫聖旨時由於皇帝是“天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要平齊。所以一般寫完“奉天承運”之後,需要換行書寫“皇帝詔曰”(例如下圖的寫法),以保證“皇”字和“天”字平齊,於是很多時候被誤讀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現在普遍認為這八個字應用於聖旨是從明朝開始的,而前朝聖旨則不同,例如:唐朝聖旨一般由門下省頒發,所以開頭一般是“門下”兩字;而元朝詔書開頭一般是“上天眷命皇帝聖旨”,蒙文詔書則使用“長生天的氣力裡,大福廕的祐助裡皇帝聖旨”。

    二、起源

    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制式開頭的聖旨雖起源於明太祖朱元璋,但這幾個字卻並非起源於明朝,而是起源於秦朝。秦始皇統一天下,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其玉璽上就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因此,“皇帝”、“詔”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漢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皇帝制度。“詔曰”這兩個字則最早用於漢代的帝王文書中。之後一直被歷代帝王沿用下來。不過,“奉天承運”這幾個字,在明朝以前,卻從未在歷史中出現過。

    三、含義

    至於這八個字的意思也比較好理解,“奉天承運”:奉天指的是皇帝受命於天,承運則指的是繼承新生的氣運,也可以理解為德運(五德)。總之,“奉天承運皇帝”指的便是君權神授,代表了正統。“詔曰”則是聖旨的其中一種形式。

    四、聖旨型別

    皇帝下達制令的形式主要有諭、旨、策、制、詔、戒等。諭和旨一般指是皇帝口頭下達的命令,例如我們在電視劇或小說中經常見到官員口中的“上諭”、“口諭”等,這裡的“旨”應該不是指聖旨,而是類似於“手諭”之類的東西,以聖旨下達的則主要有“詔、制、赦”三類。

    ”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佈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例如新帝登基、冊封皇后、冊封太子等,這種詔書是要傳抄天下予以公告的。按理來說這種聖旨也比較少,一年也下不了幾道,畢竟一年到頭哪裡有那麼多的大事,不像電視劇和小說裡,動不動就是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凡是聖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也就是說這類聖旨老百姓是看不到的。“敕曰”有告誡的意思。一般是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當然,這類聖旨普通老百姓也是看不到的。

    所以,百姓們口口相傳以為所有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也就不難理解了,或許因為普通百姓所能見到的只有“詔”,而見不到另外兩種聖旨吧。

  • 2 # 魏青衣

    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幕,傳聖旨的人高呼“聖旨到”,眾人馬上跪倒在地。傳聖旨的人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不管什麼朝代,聖旨好像都是以這一句開頭的,那麼這個符合歷史事實嗎?是不是每個朝代的皇帝都用這句話?

    並不是!

    據考證,這句話的最早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依據就是“奉天承運”中的奉天,其實指的就是“奉天殿”,取意遵照天意,即皇帝的權力受命於天。而奉天殿正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建的。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並將其中規格最大的朝會大殿命名為“奉天殿”,朱棣遷都北京後,又將奉天殿搬到了北京。

    清朝學者俞樾在《茶香寶續鈔》中記載:“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

    其實明朝聖旨的開頭並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中間是沒有斷句的,這八個字就是一句話,直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是“奉天承運皇帝”所頒佈的詔書,而“承運”指的是繼承新生的氣運,實際上指的就是君權神授。

    大意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對你下達一些需要執行的命令,借用天意,無非是為了加強中央集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青山剛昌不直接把工藤新一當作主角而一定要用柯南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