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民說公交

    人眼橫向視野是120度,這樣算來那麼橫向畫面可辨的就是24000畫素,如果把我們的視野看作一個正方形畫面,那麼縱向解析度也是24000畫素,這樣以24000×24000,就能得出5.76億畫素,最好的相機H6D-400c MS也就1億畫素。

  • 2 # 右手戴錶的攝影師

    暫時不說畫素、視角、光圈……

    人眼接受的資訊只有自己能體會,照片是將自己接受的資訊讓更多人去體會。

  • 3 # 好色之圖

    人眼和相機,最主要的區別大概有三個:動態範圍(按相機的說法,是寬容度),方框和透視,和3D效果。下面分別來說下。

    1. 動態範圍

    人眼的動態範圍,大概有15檔。就是說在瞳孔不改變大小的情況下,能察覺到1:32000的亮度差。而相機一般只有8-9檔(指RAW),也就是相機只能看到大概1:512的亮度差。差的非常多,不是麼?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在電影院裡熄燈放電影的時候,人眼能同時看清自己前面的人(儘管很吃力)和螢幕上的畫面。然而相機必定只能看到一個。而對攝影人很熟悉的,則是天和地面的亮度差,人眼可以輕鬆看清兩者,但相機很難。所以曝光控制對相機是很重要的。而且人腦有非常聰明的自動曝光功能。比相機聰明得多。比如普通人大概不會注意到室外的Sunny和室內的人造光源的亮度差,因為人腦做了一個很好的補償。但相機不能。對亮度的感覺,是攝影師和普通人差的最大的一點。

    2. 方框和透視。

    人眼其實是個魚眼鏡頭。視野邊緣的東西其實都是彎曲的。但人腦把它拉平了。所以展現出來的,是整個視野都是一樣的透視。但相機不可能。相片大都是方形的。當然也有不同的形狀,但很少見。方形的比例有所不同。不同的比例,會帶給人不同的感覺。而人眼的視野是一個橢圓,而且非常大。大概上下有120度,左右有160度。加上人的眼球的運動和頭的運動,幾乎能不費力的看到周圍上下左右的每個角落。所以人眼和相機是差很大的。一張照片,沒拍到的東西和拍到的東西其實一樣要緊。

    3. 3D效果。

    和絕大多數的大型獵食動物一樣,人眼也是長在前面的。有一個視野的重疊。這個重疊讓人有了3D感覺。但相機只有一個鏡頭(現在也有3D的相機,不過還是非常少),所以照片是沒3D感覺的。這是一個重要但經常被忽略的區別。比如不能讓人頭上冒出東西,比如不能讓人向鏡頭伸出肢體。這些規矩和錯覺其實都是來自於3D感的缺失。也是因為這個,所以透視也有了特別的用處:判斷遠近。選擇焦距,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透視。景深也有這個作用。但是不是3D了就一定好呢?很難這麼說。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旁邊有個很有趣的景象:很多人都做出推的姿勢。然後拍下和斜塔的合照,看起來彷彿就是這個人在推倒或支撐住了比薩斜塔。所以沒3D感,其實是可以善加利用的。2D的照片,拍了這麼一百多年,已經研究得很深入了。而3D照片,我們確實還沒多少研究。特別是3D感覺的美學,這點估計不花上幾十年是搞不清的。

    4、總結

    說了三個主要的區別。想必不知道這三點的人,都會說:“這麼簡單的事情,我怎麼從前沒想到”吧?其實很多事都是如此:說出來了都很簡單,但沒說破就很難想到。那麼,既然知道了這些區別,怎麼提高我的攝影水平呢?很簡單:你要習慣相機的特點。習慣用相機的視點觀看世界。或者說:把自己變成相機。

    聽起來好像很玄,但其實做起來很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多拍。現在的數碼相機,也不用費錢的膠捲了,拍個幾千幾萬張,也不是啥很困難的事。

  • 4 # 紅顏似花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還蠻複雜的,因為我們的視覺是人眼和大腦的共同結果,如果光說人眼的光學效能的話,那肯定是要被各種相機系統按在地上摩擦的。

    人眼能提供魚眼鏡頭等積投影和等距投影的視覺效果麼?不可以。

    人眼能提供超廣角到超長焦的視覺效果麼?不可以。

    人眼只有像場中央解析力能看,周圍全是缺陷。

    人眼就是一個只有中央解析力能用(只有中心窩能成銳利的像),邊緣解析力棄療,雙目 3D視覺,還帶盲點,重新整理率也不高的成像系統。

    而且這個系統還挺脆弱,不耐候還很容易出現什麼近視遠視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霆表現令球迷大跌眼鏡,NBA歷史三巨頭組合,你們覺得誰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