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論語·為政》,原話為——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歷來對這句話的解釋爭議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攻”、“異端”、“已”這三個詞上,對三個詞義解釋不同,整句話意思也就大相徑庭了。
攻,大概的爭議有兩點:一,作“攻擊”理解;二,作“專心研究、學習或者從事(某項工作)”理解,比如我們常說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攻克難題”“攻讀博士”等等。那麼孔子說上面那句話時,“攻”到底如何理解呢?
應該是偏向於第二種。鄭玄的《論語注》、黃侃的《論語義疏》,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劉寶南的《論語正義》都做第二種解釋。但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中做第一種解釋,我認為不可取。
異端,大概的爭議有兩類三種:第一類把儒家學說之外的當做異端,這點基本不可取,因為在孔子那時,百家爭鳴各種學說還沒出現。第二類第一種是把事物的兩端稱為異端,也可以說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比如孔子說的文和質,學與思;第二種是把危害社會人類的學說,稱為異端;第三種把小道稱為異端。這裡,我們偏向於第二類第一種解釋。前面說過,我們將“攻”理解為治學,所以後面的邏輯應該是,孔子教導我們,學習東西不能偏向一面,要全面,就像我們小時候上學老師經常教導我們的一樣,要全面發展,不能偏科一樣。孔老夫子當是如此良苦用心呀!在楊樹達的《論語疏證》中,引用了《中庸》中的話: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大家都知道楊樹達的《論語疏證》是以經注經,引用《中庸》裡的這句話,完全也是為了說明,孔老夫子的用意,勸導我們不要劍走偏鋒,要學會中庸,走正道。
其實解釋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已經回答出來了,但是為了完整一些,我們再解釋一下“已”。已,同樣有大概兩種爭論。一是停止的意思,一是作語氣助詞,沒任何實際意義。這裡當然選取第二種解釋。
那麼,“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意思就可以翻譯為:
孔子說:專門去研究一種偏頗的學問,這樣就是有害處呀!
最後,列舉幾個市面主要流行版本的翻譯,供大家對比感受
錢穆《論語新解》:先生說: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就又害了。
楊朝明《論語詮解》:孔子說:攻習那些偏離正道的學說,這是很有危害的事情。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出自《論語·為政》,原話為——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歷來對這句話的解釋爭議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攻”、“異端”、“已”這三個詞上,對三個詞義解釋不同,整句話意思也就大相徑庭了。
攻,大概的爭議有兩點:一,作“攻擊”理解;二,作“專心研究、學習或者從事(某項工作)”理解,比如我們常說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攻克難題”“攻讀博士”等等。那麼孔子說上面那句話時,“攻”到底如何理解呢?
應該是偏向於第二種。鄭玄的《論語注》、黃侃的《論語義疏》,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劉寶南的《論語正義》都做第二種解釋。但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中做第一種解釋,我認為不可取。
異端,大概的爭議有兩類三種:第一類把儒家學說之外的當做異端,這點基本不可取,因為在孔子那時,百家爭鳴各種學說還沒出現。第二類第一種是把事物的兩端稱為異端,也可以說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比如孔子說的文和質,學與思;第二種是把危害社會人類的學說,稱為異端;第三種把小道稱為異端。這裡,我們偏向於第二類第一種解釋。前面說過,我們將“攻”理解為治學,所以後面的邏輯應該是,孔子教導我們,學習東西不能偏向一面,要全面,就像我們小時候上學老師經常教導我們的一樣,要全面發展,不能偏科一樣。孔老夫子當是如此良苦用心呀!在楊樹達的《論語疏證》中,引用了《中庸》中的話: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大家都知道楊樹達的《論語疏證》是以經注經,引用《中庸》裡的這句話,完全也是為了說明,孔老夫子的用意,勸導我們不要劍走偏鋒,要學會中庸,走正道。
其實解釋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已經回答出來了,但是為了完整一些,我們再解釋一下“已”。已,同樣有大概兩種爭論。一是停止的意思,一是作語氣助詞,沒任何實際意義。這裡當然選取第二種解釋。
那麼,“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意思就可以翻譯為:
孔子說:專門去研究一種偏頗的學問,這樣就是有害處呀!
最後,列舉幾個市面主要流行版本的翻譯,供大家對比感受
錢穆《論語新解》:先生說: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就又害了。
楊朝明《論語詮解》:孔子說:攻習那些偏離正道的學說,這是很有危害的事情。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