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van126965326
-
2 # 靈遁者國學智慧
第十章——人與動物的思維和想象
前面幾章,我已經說了。我把意識等級劃分為五級,分別由低到高是:無感覺,感覺,知覺,想象,思維。
感覺的特性有三點,分別是:感受性,變化性,互相作用性。
知覺的特性有四點,分別是:選擇性,理解性,整體性,恆常性。
那什麼是想象?
對於我來說,想象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想象是人或動物對大腦中儲存的感覺和知覺刺激資訊的加工,它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一種大腦的綜合高階意識活動。
什麼是思維?
思維是人類大腦活動的重要特徵,它以感覺知覺所獲得的資訊為基礎,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推理和判斷過程即為思維,是人類認識活動的最高形式。
如果你足夠細心,應該會問為什麼思維的是人類大腦的活動特徵。想象是人類或動物的大腦活動。
這個問題就是我的觀點。我個人認為動物的意識水平可以在想象層次。人類是思維層次。
這個命題是否正確的關鍵在於你如何證明動物會想象。
我們無法從動物大腦看到想象,但是我們可以從動物的行為,來推測意識。
首先是硬體對比,即人類大腦與動物大腦的對比。從大腦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人類與動物的發展歷程是同步的。這裡要強調的是同步不同速,環境的差異,必然導致這樣的結果。也就是說動物的大腦具備產生意識的能力。
再仔細看看想象定義,是對感覺和知覺的加工,是對未來的事情有指導意義的。
動物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拿著香蕉籃子,放在自己面前。如果他正對面的猴子們,猴子們是不會來偷籃子裡的香蕉。如果背過去,猴子們就會迅速過來偷香蕉,然後迅速離開。
這意味著在猴子們偷香蕉前,就能對人背過去看不到自己行為,有提前判斷。
猩猩可以透過自己把大木樁子立起來,然後跳到樹上,摘到香蕉。
狼群可以透過配合,緯度獵物,進行攻擊。
海豚可以配合漁民捕魚,會將魚趕到漁民的撒網範圍。海豚還有不少救人的案例
以上案例說明,猩猩清楚的知道,我要怎樣站的高,怎樣才能吃到香蕉。狼群知道必須合為一個圈子,把羊群等趕到一個點。而這個點,他們在一開始就知道的,就在他們的大腦中。海豚知道如何才能把魚一起趕到網裡,然後漁人在捕魚的同時,它們也能吃到魚。
對於工具的利用,對於事物的提前判斷,一定是大腦中出現了圖案,一定是大腦可以對感覺和知覺再加工的表現。這就是我認為動物可以在想象層次的原因。
那麼有人問了,那麼動物,為什麼不能處在思維層次??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動物能不能進行抽象思維?有沒有抽象概括能力。
我們都知道,抽象能力是我們認識世界最根本的規律的能力。而如果你要認識本質,本質的規律,就必須對以下兩點有足夠認識。
一是準確界定概念,準確界定概念的內涵、外延和數量屬性;
二是準確判斷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準確判斷概念之間的演繹關係和數量屬性關係。這才是抽象能力的完整的過程。
而動物世界裡對於界定概念,概念內涵,數量屬性,演繹關係等都是不可能的。它們的語言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它們的肢體也限制了他們向著這樣方向發展。甚至於他們寶貴的生存知識,生存經驗都無法長久推廣和不斷積累。這就是動物,只能最高的意識層次是想象,而不是思維的原因!
也可以這樣說,動物處在思維的較高層次。這個層次就是想象層次。因為想象也是屬於思維的一種。
有一部關於獅子影片《最後的獅子》,希望大家去看。一個帶著兩隻幼師的雌獅的生存。為了幼師,她不投降。為了幼師,她勇敢,為了生存,她變的強大。 任誰都會說,她很偉大。 她不比我們人類遜色。她的每一個決定,充滿睿智和艱難。
最後我想說的是,有一個問題,大家永遠不要忽略。這個問題就是大腦是一個神經元的物質網路,由這個大腦產生的感覺,知覺,想象,思維。他們彼此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如果一定要描述的話,我會這樣描述:他們之間應該是區間,不同於二維的,數學的區間;而是空間上的區間,且這樣的區間是有交集的。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科普作品《探索生命》
回覆列表
達爾文認為,人類機體狀態與生物機體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具體表現為生物種類不斷分化而增多,細胞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組織功能不斷深化而加強。人類的情感發展也必然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具體表現為情感的表現形式不斷分化而增多,情感的層次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情感的行為驅動功能不斷進化而加強。 老先生說了這麼多高深的話,但是我們能看出來,他為你的這個問題給了一個否定的答案。達爾文認為,當人類機體進化的同時(即生理上的進化),人類情感發展也會不斷分化(即心理上的進化)。同時,他還認為,情感是人類對於外界事物置於本身關係的反應,那麼情感的進化或退化根本上取決於外界事物對自身價值關係的變化。然而,人類進化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的進化並未帶來價值關係的退化,instead,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由此,達爾文提出了情感進化論的觀點。情感進化論認為,情感的形成與發展同生物的形成與發展一樣,是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其發展方向表現為情感的形式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高,靈活性越來越強,準確性越來越高,前瞻性越來越好,人可以針對各種複雜的價值關係來及時地、靈活地、準確地調節自己情感反應的方向、大小、形式與層次,從而準確無誤地指導自己的行為與思想。情感進化論的進一步發展更好的解決了你的問題。情感進化論將情感的發展分為了五個階段趨性情感:認知與情感完全混為一體剛性情感:認知與情感仍然混為一體,不過有逐漸分離的趨勢彈性情感:認知與情感進一步分離知性情感:認知與情感各自可以獨立發展理性情感:認知與情感不僅可以獨立發展,而且可以進行新的整合情感進化論並不把這五個階段廣義化,而是認為情感的發展不僅體現在人類進步的歷史中,也體現在一個人的不斷成長中。想一想,還真的挺有意思的。總之,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其衍生的情感進化論都對”情感退化論“提出了一個否定的答案。對情感退化論提出質疑的不只有達爾文,歷史唯物主義開山鼻祖馬克思也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由於情感是人對於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那麼情感的進化在根本上起源於取決於價值關係的進化,即人類價值關係的進化推動著人類情感的進化人類價值關係的發展過程既有緩慢的量變,也有快速的質變,它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層次、分階段的進化過程,那麼人類情感的發展過程也必然既有緩慢的量變,也有快速的質變,也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層次、分階段的進化過程。在人類進化的同時,人類社會也在不斷的進化,而這種進化的根源來自於社會關係的變化。從奴隸社會到夢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係是不斷變化的。而與之帶來的社會關係的變化進一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化。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看法,情感的進化起源於價值關係的變化。價值關係有所變化後,情感也會隨之變化。總之,這就是一個迴圈促進的過程:社會不斷進化,人類情感也會不斷進化。介紹完了進化,再來說一下《超體》裡的那個問題。說實話,我並沒有看過那部電影,但是透過你的描述我大概能明白其中的相關情節。隨著腦力的不斷開發,感性減少,從而情感會有所退化。是這個意思吧?禪宗中的不少大師可以為這個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據。我們看,自古以來的無數高僧,大多都是心如止水,一心向佛。這是不是和《超體》中所描述的情況相像呢?高僧飽讀經書,對世間萬物皆已看透,這可以視為理性的增多。看透後,寵辱不驚,虛懷若谷,這也可以看做是感性功能的減少。這不也像是《超體》中的一個例子嗎?與此類似的還有理學。早期的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以理化情“。都是將理性中的”理“和感性中的”情“和”欲“對立化。這種對立在中外宗教和思想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然而,對立的雙方並不是”智商“和”感性“,而是”理性“和”感性“。其實啊,我覺得,這和人類的進化什麼的沒有太大的關係,更多的是理性和感性的此消彼長罷了。舉一個例子,假如我精讀沒考好,叢與歐巴沒讓我過,剛開始我會很傷心很傷心。但是後來一想,這次沒過影響不是很大,還有下學期呢,再說了,這次沒過正好可以激勵一下我寒假學習的動力,下學期肯定能高分過,虐峰神家增。想到這裡,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仔細分析一下這個例子,在我思考的過程中,理性逐漸佔據了上風,而感性的東西漸漸勢弱。由於沒看過那部電影,我不敢說什麼。但是我認為,導致主角”人性的部分逐漸喪失,剩下理性、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原因也許並不是”人腦智慧的不斷開啟“,而是人類意識中理性的究極進化。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未來社會人腦不斷開發,感性因素消失。真難以想象,一群高智商人群整天面無表情地對著慘白的熒屏工作,在公共場合人們都面無表情地行走,回到家中家人面無表情地吃飯,夫妻晚上同床而眠,但還是面無表情……我還是喜歡這個世紀。這樣想想,那些歡笑都太美好了。不是嗎?摘錄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