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史話海說
首先呢,我們先搞清楚一個概念,女真是漁獵民族,漁獵民族,漁獵民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漁獵是一種相當落後的經濟形態,比遊牧尚且不如。尤其是,還記得小冰河期嗎?東北可尤其是苦寒之地哎。落後的經濟形態,也就決定了落後的技術手段,他自己並沒有什麼機會掌握什麼攻城技術。
我們其實回溯一下後金的發展史,在碰寧遠線之前,也沒打贏過什麼像樣的攻堅戰。要麼誘敵出城,要麼細作內應。這也從反面說明攻堅技術的缺乏。
下面看下關寧線的地圖
大概如此吧。關寧線是通往京畿最後的要道了,由不得明廷不使出吃奶的勁來,斥巨資,修城防,置火炮,練強兵。尤其這條線離海岸太近,能夠便利的得到後方支援。
在缺乏後來的火炮支援的前提下,八旗鐵騎的確拿關寧防線沒什麼好辦法。但由於關寧鐵騎對野戰能力的信心不足,所謂關寧防線也就成了“所謂”。八旗繞攻京畿,你也不敢出來,八旗帶著戰利品回來,你也不敢攔截。總之,好尷尬。在滿洲料理乾淨蒙古事宜之後,關寧防線的戰略意義其實已經不大了。
可以這麼說,前期,女真人的確拿不下關寧防線。而後期,尤其是收納了諸多明朝降將與火炮之後,八旗考慮的可能只是成本問題。。
-
3 # 密探零零發
關寧錦防線,是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前鋒的一條長約100多公里的防線,是明末,明軍抵禦後金軍隊的一條堅固防線,之所以八旗鐵騎無法拿下關寧錦防線,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關寧錦防線是由袁崇煥一手建立,袁崇煥為當時的名將,在與後金軍隊作戰的時候,指揮得力,手下諸將通力合作,眾志成城,誓與城池共存亡;
二、築堅城,發揮地理優勢,以堅城和紅衣大炮,抵禦後金騎兵,使後金騎兵無法發揮優勢;
三、袁崇煥管理防線時,著手整軍,裁撤冗兵,練兵,備戰,提高軍隊戰鬥力,同時選撥優秀的將領統領軍隊;
四、屯田,解決軍隊的糧食的供給,在後金軍隊久圍城池的時候,不擔心糧食問題;
五、撫蒙聯朝,聯合蒙古諸部,以及北韓,牽制後金軍隊,使其不能全力攻擊。
綜上,所述八旗鐵騎總是拿不下關寧錦防線,最後,利用反間計,讓崇禎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天作孽有可為,自作孽不可活。崇禎就是一個敗家玩意,苦了袁崇煥的一片赤膽忠心。各位,你們怎麼看呢?
-
4 # 一枚明粉
因為明朝方面在不斷的改革。
作為一個部落政權,八旗軍在裝備、野戰戰術、集團作戰確實比明軍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其他方面,諸如行政治理、軍事管理、財政能力,明朝更佔優勢。如中央果適當放權,明軍的優勢自然就更加顯現了。
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下關寧軍的優勢:
1、適當放權明朝方面對軍事把控一直非常嚴格,在一個戰區有總督、巡撫,以文制武,也有總兵、副將,層層相制,各種軍事弊病在遼東戰爭初期都顯露出來,即一敗再敗。
到了孫承宗經略遼東的時候,確立“遼人守遼土”的戰略方針,以遼人為本位,並提高軍將的權力。使遼人為遼而戰。這效果很快顯露出來。先後在寧遠保衛戰,寧錦會戰重創後金部隊,之後雙方互有勝負。大名鼎鼎的關寧軍即這支部隊。
(孫老頭戰略很精明)
2、軍事管理放權不代表不管理,明朝對部隊管理還是很嚴格的。有兩條策略,軟硬兼施。
軟的方面,即軍隊思想教育,儒家忠君思想,關羽忠義思想,都在軍隊裡宣傳。這方面還是研究空白,有興趣朋友可以寫一下。
硬的方面,以家屬為人質。遼東主要分為兩大系統,寧錦為一,寧遠以西為一,遼將家屬一般都在山海關一帶,這也使得諸將有所顧忌。
如此,才能保證軍隊為國作戰。皇太極在大淩河戰後感慨,為什麼自己軍隊守關內四城只能不足七天,明軍卻可以困守四月,其實就來自這裡。
(關寧騎兵沒那麼跋扈)
3、後勤供給充足明軍在供給上優先遼東,甚至魏忠賢時代都是如此。遼東大兵每月1.4兩銀子,0.6石米,一年合計工資24兩,加上衣帽補貼、取暖補貼,出征補貼,以及自己耕作。一個士兵可以達到30兩銀子。
一個參將每年可以達到400兩以上淨收入。而女真方面連工資都沒有,八旗到了順治二年才發工資。
(遼餉)
知道清朝逃人為什麼那麼嚴重了吧。
總結:關寧軍比起其他諸鎮軍隊,有更多的自主權,而且高薪養軍。明朝在軍事思想教育與家屬管理上也很成功。這支有戰鬥力的部隊還有較高的忠誠度,自然可以與清軍互有勝負。
如果不是松錦決戰冒失,歷史可能還會演化。
-
5 # 晃天下
一,因為關寧防線是大明花重金打造的,是山海關的重要依靠。天啟皇帝時期有人上折稱之為“剜九邊之肉,醫山海之瘡”,意思是關寧防線花費了太多的帝國以至於影響到其他邊鎮。攻堅畢竟是有很大的消耗。此外很多人鼓吹的屯田是很搞笑的,花費幾百萬餉銀卻只收獲十萬石糧草。
二,後金的實力非常有限,特別是初期。很多人在研究後金兵力的時候,都提到了崇德二年納糧旗丁三萬多點(早期的蒙古和漢丁都是直接編入滿八旗牛錄),按二丁抽一(最極限)方式(崇德六年才正式規定三丁抽一),也就是說只有三萬多點的兵力(抽丁可以不納糧),出征的時候每名士兵(披甲人)再配幾名雜役。直到後來的蒙漢八旗,才稍有實力。
三,後金的戰略,逐步蠶食。畢竟大明是大象一般,後金的實力有限。皇太極上任後,首要目標是東江鎮和北韓,其次是拉攏蒙古,瓦解大明的同盟包圍,同時又不讓大明推進(比如寧錦之戰和大淩河之戰)。寧錦之戰後,大明方朝議放棄了錦州,後金僅僅是派人去拆城牆並未佔領。錦州的地形不好,遼西走廊又地形狹長,寧錦之戰也無法有效救援(滿桂部隊就被阻擊在塔山附近)。
四,後金的經濟實力有限。其實,早在大淩河之戰,後金就有火炮部隊初步具有攻城能力,可以說大淩河之戰表示大明方面的堅城利炮方式已經失敗了,更別提孔有徳投降還帶去大量火炮技術人員。後金的生產力不如大明,所以後金主要靠劫掠和圍城打援(在大明火炮範圍外)逐步消耗大明。
法華人(猿糞)自豪的宣稱,至法國滅亡(崇禎上吊),德華人(後金)都沒有突破馬奇諾防線(關寧)。
-
6 # 歷史長流水
明朝的關寧錦防線是為了抵禦後金而設立的防線,以山海關為後盾,以寧遠為中堅,以錦州為前沿的一條長達100多公里的防線。
這條防線在一開始還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八旗鐵騎絲毫沒有辦法拿下。這也源於女真部落是漁獵民族,努爾哈赤在掃清其餘部落時,基本上都是憑藉騎兵的快、狠,與對方的騎兵來回交戰,以此勝利的。
而與明朝交戰,可不是那麼回事了。明朝有城池可守,有險地可據,不會隨意出去跟你拼殺。而努爾哈赤的騎兵卻缺少攻城掠地的本領,加上堅固的城牆、還有各種火炮支援,八旗鐵騎自然是沒有太多的辦法,而且努爾哈赤還死在了大炮下。
可是隨著清軍的慢慢琢磨,逐漸也摸索出了一些對抗的辦法。清軍乾脆不遠千里,繞開關寧防線,直插明朝內地,這樣一來,把崇禎嚇的不輕。關寧鐵騎雖說據守城池一把好手,但是出來跟八旗鐵騎對拼,就不是人家的對手了。於是,關寧防線就成了一個擺設,既不敢出來支援,也不敢主動出擊。
經過幾次這樣的突襲,清軍嚐到了甜頭,三番五次這麼打。但是關寧防線又不能直接撤掉,每年花費的巨大損耗也是明朝後期實在頭疼的事情。直到松錦大戰爆發,清軍一股腦的拿下了錦州和寧遠,直逼山海關下。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清軍總算是入主了中原。
-
7 # 無氣倒被人欺
八旗鐵騎為什麼要拿下關寧防線?拿下關寧防線對滿清有半毛錢的作用嗎?所謂的關寧防線真的要麼重要的話,連建成的機會都不會有。留著這所謂的防線,可以讓大明不能從這泥坑裡面脫身,不斷消耗大明的國力,是不是還能來打下秋風!
回覆列表
八旗軍隊自建立以來馳騁關外,先後滅葉赫,破北韓,擊潰蒙古林丹汗,橫掃大明遼東地區,可謂所向披靡。大明無數精兵良將前赴後繼,血染遼河流域,卻無力阻擋女真人前進的腳步。然而,八旗鐵騎進擊的步伐停滯在遼西走廊,停滯在寧遠城前,再也無法前進一步。直到明朝滅亡,滿清的鐵騎都未攻克寧遠城,更別提山海關了。如果沒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清軍能否入關都是個問題。
那麼,究竟是什麼阻擋了八旗軍隊的步伐呢?山海關——寧遠防線(以下簡稱“關寧防線”)真的就這麼牢不可摧嗎?話說天啟初年,明朝在關外大潰敗,連喪遼陽、廣寧等要地,遼河以東盡失,山海關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明廷起用帝師孫承宗督師薊遼。孫承宗否決了時任遼東經略王在晉固守山海關的策略,提出了“以遼土養遼人”的主張,拓寬戰略縱深,將前線推進到距離山海關四百里以外的錦州大淩河一線。孫承宗遼左督師四年,修築堡壘無數,構築了一條號稱“固若金湯”的“關寧防線”。為了充實這條防線,又擴充軍備,增兵十萬,將原來的四五萬軍隊擴充到十五萬人。後來努爾哈赤大軍席捲而來,在寧遠城下與袁崇煥大戰三天三夜,被紅夷大炮的威力所折服,不得不退兵了事。一年後皇太極捲土重來,受困於寧遠、錦州二城下,也是不克而還。看起來,這條防線似乎真的是威力巨大,連所向無敵的八旗鐵騎都拿它無可奈何。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二戰前夕,面對納粹德國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法華人在法德邊境修築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馬奇諾防線,號稱堅不可摧。然而二戰爆發後不久,德國軍隊就繞過馬奇諾防線,繞道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直取法國首都巴黎。重兵把守的馬奇諾防線瞬間變成了擺設。誠然,德華人並沒有直接攻克馬奇諾防線,卻擊敗了法國,達到了戰略目的。同樣的道理適用於八旗軍隊與大明之間。在寧遠城下碰過兩次壁的女真人改變了戰略。他們先是恩威並用,解決掉了漠南蒙古;然後在崇禎二年(1629年),繞開明朝花重金打造的關寧防線,取道蒙古諸部,分兵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等長城沿線隘口突入關內,攻佔遵化,直逼京師。明朝被這一突襲打得措手不及,急令天下勤王。這時明朝底蘊尚在,後金無法一口吃掉,最後結局不了了之。但女真人明顯從這種戰法中嚐到了甜頭,以後的十幾年裡,前後四度入塞大肆劫掠,京畿地區多次被侵略,清軍的兵鋒最遠一次竟直達山東濟南。每次入塞,往往殺掠百姓無數,劫掠人口牲畜十幾萬。這讓本來就遭逢天災的華北地區雪上加霜,明朝的京畿腹地在清軍一次次入塞中被掏空了。 (1629年後金突襲京師,史稱“己巳之變”)大明損失如此慘重,關寧鐵騎在做什麼呢?有沒有圍魏救趙,就地反擊?對不起,他們只會“憑堅城,用大炮”,不善出城野戰,不能反擊敵人。大明損失如此慘重,花費重金的關寧防線又有什麼作用呢?當八旗軍隊一次次繞過這條防線,無疑是對當時決策修築這條防線的人,一記記重重的耳光。更重要的是,養軍隊、養防線,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我們知道明朝末年的財政情況很是不好,大量的稅收加派逼出了一堆反賊。但為了固守這條防線,明朝不得不一次次催徵“遼餉”。關寧防線,成了大明財政的無底洞。終於,一個個李自成、張獻忠們揭竿而起了。為了鎮壓農民軍,又催生了“剿餉”“練餉”。苛捐雜稅越多,反賊也就越多,這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邊事的錯誤決斷最終導致了國內局勢的完全失控。而清軍真的沒有能力攻克關寧防線嗎?事實上,清軍後來逐漸找到了對付關寧軍隊的辦法。崇禎四年(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清軍第一次使用了圍城打援的戰法,並取得了成效,包圍了大淩河城中的祖大壽,又擊敗了前來救援的明軍。於是有了祖大壽的第一次投降。崇禎十三年(1640年)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松錦之戰,也是以清軍圍困錦州城中的祖大壽為戰役的開始。那時的明朝已經吃不消與農民軍和清軍的兩線作戰了,所以崇禎皇帝起用洪承疇為督師,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儘快解決與清軍的戰事。可是欲速則不達,財政吃緊的明廷不得不催洪承疇進軍,最終導致明軍被全殲,除寧遠外的關外據點全部淪陷,“關寧防線”就剩下了“關”和“寧”,名存實亡。而松錦之戰,明軍實際上敗在了財政虧空上。但讓財政雪上加霜的始作俑者是誰呢?當然是被當時人寄予厚望、被後來人無比神化的“關寧防線”了。八旗鐵騎真的拿不下“關寧防線”嗎?現在看來,說不定是清人故意拿來消耗明朝的呢。參考文獻:計六奇:《明季北略》張廷玉:《明史》汪楫:《崇禎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