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近惠
-
2 # 風中CD
所以也想來說兩句——只是站在平地上說。
影片中對於印度社會上普遍的女權缺失,我想論誰都能看出影片是加以調侃和批判的。那麼在家庭中呢,具體到男主角父親這個人呢,我們來看下。
父親在母親接連生下女兒而使自己讓兒子繼承自己的夢想近乎破滅後,表示了沮喪,但同時還在向母親解釋自己並不是嫌棄女兒(只是傷心夢想無法實現了)。在發現女兒天賦後忽然醒悟女兒一樣可以摔跤可以繼承自己的夢想後,還是向母親征得試驗一年期限的同意後才讓女兒開始訓練的,並且與母親約定了這一年內是完全由自己來接管女兒。在母親堅持不燒雞肉後,他不得不按母親的意思,連著鍋一塊被趕出廚房,逼迫侄子,一個男孩,來學著做飯,嗯~,其實也是家務的一種。
所以,凡此種種,我們從父親身上根本沒看到一點大男子的影子,反而看到的是他對母親的尊重,和對男孩女孩的一視同仁。所以真沒從影片那怕任何一點小地方看出宣揚男權的影子,所以也就無需放到印度的環境中才能看不出宣揚男權來吧。
因為也沒找到說這影片是宣揚男權的評論,所以只能自己腦補。也許這些評論者認為,女孩被強迫著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能梳妝打扮,嘻戲玩樂,卻要被逼著一頭扎進男孩子的運動中受苦受累。也許在他們的腦海中已經自然的為男孩女孩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劃分好了界限,大概只有男孩們為了將來的成長而從小被嚴格對待才是正常的吧。更時髦的說法就是男孩該窮養女孩該富養之類咯。
所以,也許,只有這些男女不平權的思維方式、深入他們骨髓的男權的優越感,才會讓他們從這部影片中自然的得出,“啊,這部影片沒有照顧(嗯~,女生都是需要照顧的)到女權的利益,宣揚了男權”。
雖然沒看到男權,但我分明從以上情節中看到了父權的影子。
是的,我沒從影片中一開始就看出父親讓女兒練摔跤是有多遠見的為了女兒的前程、或者多偉大的為了印度女性的解放。我看到的是,無關發展中的、或女權很落後的國家——比如印度、中國,還是發達的、或女權相對有所解放的國家——比如歐美,他們的家庭中都大量存在的——父權。
父親,或者家長,輕視甚至無視孩子的願望,逼迫孩子去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抓住孩子當做實現自己未竟願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如影片中所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裡(這也是男女不平等的歷史時間),父親即是家長,所以我們習慣把它叫做父權,其實真的無關父親,而是關乎家長。把父權說得寬泛點,其實應該叫做家長權威。
至於影片中展現的女兒們因為摔跤而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我並不認為是父親首要考慮的,他在考慮女兒們可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也許也會考慮到同時這會給女兒們的命運帶來突破,但這絕不會是他讓女兒練摔跤的出發點。
我們考慮一件事,可能會同時想到這件事帶來的多種利益,但總有一個是核心利益,其他也許都是可以捨棄的。我認為父親在開始時考慮的核心利益就是運用家長權威,逼迫女兒們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非什麼高大上的改變命運、女權解放。是女兒們自己從小新娘的婚禮中看到了父親的決定可能對自己命運的改變,所以才由被逼訓練改為了自覺訓練。這一轉折,雖然重要,但與父親的訓誡並無直接關係。只可惜影片中交待的太過突兀,是影片為數不多的欠缺之處,在另一篇影評中提到過了。
影片第二個轉折處,就在吉塔打敗父親時候。從這裡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父權的影子,以及它的破碎。
吉塔那時戰績並未糟糕,她急於向妹妹傳授學到的技術,也是一片好心。但是父親的權威在教練那裡已經受到了打擊,此時由吉塔傳授技術,更是讓他感到了權威的挑戰。其實事實也確實如此,吉塔已經脫離了他的掌控,放飛了從小被束縛的個性。
父女兩人各有不甘,於是以比試來決定話語權。結果,如影片所示,無關乎技巧,只在於年齡——女兒長大,父親老去,不得不在女兒面前喪失了權威和話語權,父權轟然崩塌。
一場令人心酸而又悲傷無奈的比試。
但是電影感人之處正是從這裡開始,或者更早,可能是從吉塔入國家隊開始,(這是標誌著父權對吉塔的掌控開始喪失)。影片也從這裡開始幾乎沒有了之前輕鬆幽默的橋段,轉向了煽情和高大上。
父親的父親權威背後其實是深藏的父愛。一如世上多少的家庭,父權父愛是相互雜糅在了一起的。
父權雖然崩塌,父愛卻未消散。在女兒處於困境開口求救時,父親二話不說就去幫忙。從影片中我們並未看到父親在後來的技巧上有什麼新的傳授(除了一個幫她逆轉的聲東擊西),但是他為吉塔量身定做了各種戰術,而這些戰術只有建立在對女兒深深的瞭解上才能正確制定。這種瞭解,又是建立在長年的埋藏在父權背後的父愛基礎上的,她的教練是不可能具備的。
所以,這裡其實是一個讓人心酸而又感動的轉折點,父親的父權雖然崩塌了,但是背後的父愛卻開始露出水面並得以昇華。
當最後,吉塔有機會獲取世界冠軍時,父親的父愛再一次得以昇華。這次不是女兒,而是他,看到了這個冠軍對於女權極端落後的印度婦女的影響,他要求吉塔去努力爭取冠軍,為印度婦女衝出不平等蕃籬,解放自身,實現男權、女權的平等,樹立一個可以讓人銘記的榜樣,因為只有冠軍才能讓人記住,而丟失冠軍,同時也就丟失了一個推動印度男女平權的好機會。
到了這裡,影片已經將父親對女兒們的父愛昇華到了對印度婦女的熱愛,對男女平權的理想追求上來了,也實現了導演的意圖。女兒對世界冠軍的追求,也不再是屈從於父權下為了實現父親的夢想(因為她已經粉碎了父權),也不再是為了自己命運的改變(因為她已經透過全國冠軍的獲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了),而是為了導演理想中的對婦女解放、男女平權的追求了。
所以,我們看到,這部影片的優秀,在於其深刻的內涵和真實的展現。
這,才是真實的藝術、藝術的真實,給人的震撼之美。
再加上嫻熟的電影技巧,就造就了這部影片現在的成就——口碑炸裂,票房紅火。
-
3 # 小彬ing
準確的說 一個父親倖運的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長 重點培養 不管過程多麼糟心 但是要肯定的是 父母是著眼於孩子的未來 雖然有點強加的自己意志的意味,但不否認是一種方法,至少改變孩子的命運。正是因為這種巧合使的電影成功。現實中這種例子很少,一是家長缺少那種魄力,而是孩子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叛逆。
-
4 # 慧愛文字
一位退役的摔跤手爸爸,透過艱苦卓絕的殘酷訓練,最終將自己的女兒推向人生巔峰的故事,故事很勵志。
故事也很殘忍,在印度的社會,男尊女卑思想尤其嚴重,摔跤是男性才從可以事的運動,女性練摔跤,會被別人看不起。這樣一位父親能頂住社會的壓力,堅持己見,充分發揮孩子的天賦,磨鍊孩子的韌性,最終讓孩子獲得人生的成功。
故事恰恰與目前中國的父母以及中國的教育相反,扼殺孩子的天性,創造力,使如今的孩子在父母和中國教育的安排下向前走,向“錢”走。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父母是捧在手裡怕碰著,含在嘴裡怕化了,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從不捨得去磨練孩子的意志,品格,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點的苦難,何談那魔鬼的訓練?何談那人生巔峰。
回覆列表
相信很多朋友知道阿米爾·汗這個人,都是從《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影片開始的吧。
當時的這部反應印度教育弊端的影片,成為了印度首部票房過20億盧布的電影;而之後14年他又出演了印度宗教問題的電影《我的個神啊》,票房紀錄更是超過了上部拿下了30多億的票房。
自那時起阿米爾·汗似乎就成為了印度電影的良心代表,他已經不僅是一個演員,他更是一個關心自己國家和社會的真正電影人。
《摔跤吧!爸爸》這個電影依舊是對映著印度當下的社會情況,反映了印度的體制弊端和嚴重的女權問題。
阿米爾汗在《摔跤吧!爸爸》的表演,不再是天才或者外星人的高階設定,而是一個難以實現個人理想的中年男人,從一次又一次期望培養兒子,卻不斷生出女兒的尷尬中開始了我們的故事。
為了這部電影,阿米爾汗從一身肌肉吃成中年男人的圓圓身材,再瘦回一身肌肉,魔術般的變身,傳達出他對角色的鐘愛和執著,而我們也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大腹便便,老態衰弱的阿米爾汗。
在印度,女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近幾年發生的不斷震驚世界的性暴力事件和部分印度社會對施暴者的縱容,折射出印度女性在這個國家連人身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可怕事實。印度的女性,她和丈夫只見過幾次面就結婚了,因為雙方的父母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同時,在印度,十幾歲就被迫嫁給大十歲甚至二十歲的陌生男子是每天都在發生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的事件,影片直接戳中了印度體育問題,體育問題又反映出了很多社會問題。例如童婚、宗教、腐敗問題、重男輕女、封建迷信、女權意識薄弱等等。
印度沒有計劃生育,貧窮的人家生一大堆孩子卻無法養活。很多家庭無法撫養的女孩,長大以後不少都以妓女為職業。基本上有份工作的女性大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而普通的打掃衛生、餐飲人員等都是男人。一般的女性找份工作比我們想象的難的多。
印度文化中,女性是極易被物化和弱化的,可以作為私人物品交換,而受到壓迫的女性也不會為自己的尊嚴發聲。
電影中,父親對女兒說的:“你不是在為你一個人戰鬥,你要讓千千萬萬的女性看到女生並不是只能相夫教子。”看到這裡海龜君真的哽咽了,站在父親的角度,一開始他只是單純的想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摔跤手,卻無意間發現自己兩個女兒在摔跤上頗有天分。
不同於印度一般的家庭,父親正視了這份天賦,用一年的時間去培養兩個孩子。這一年裡,孩子的汗水與淚水的交織,而父親也在承受著不小的壓力,來自外界各異的目光和輿論。雖然告訴孩子不行可以不勉強,但他仍是做了一場賭注,並且賭一定要贏。
這是來自父親深沉的愛,他也並不想看到自己孩子無望的人生。而結尾中父親的缺席,也暗示了女兒的意識獨立。最後,這場鬥爭的意義早已超脫出父親一己的夢想,昇華到了女權、女性意識上的獨立。
“你不是在為你一個人戰鬥,你要讓千千萬萬的女性看到女生並不是只能相夫教子”
在印度,女性的生存環境是這樣:童婚比例非常高,很多女孩14歲前就被迫嫁人;婚後,女性等同於丈夫的附庸品,連合影都需經過丈夫同意;在鄉下種地、疏通陰溝、搬運沙土等髒活累活,基本是女人幹。
片中父親“逼”女兒們學摔跤,其實是現實惡劣條件下的最優解。否則,女兒們就如14歲就被迫嫁給不認識男人的閨蜜一樣,一輩子帶孩子做家務,暗無天日。更何況在影片中,爸爸有約定一年為期,不行就不勉強!
在片尾大女兒Geeta最後一場決賽時,終於不再需要父親的指導,可以透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贏得比賽(父親被壞人關進小黑屋)。這不就是紅果果象徵女性走向真正獨立嘛?
雖然如今的女權主義正在盛行,但還是有很多的地方(中國鄉村,印度等)的女性人生是高度一致的,上學只為結婚,結婚只為生子,生子養育,然後做一輩子煮飯婆。這是可悲的,卻也是極大多數的現實。女性的地位雖然正在增長,但是並不是一部電影就可以解決的矛盾,希望《摔跤吧爸爸》能激起人們對女性地位的再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