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胖就一定是不健康嗎?
10
回覆列表
  • 1 # 旅行中國

    肥胖率逐漸穩定

    傳統印象中,肥胖都是與不健康掛鉤的。美國曾認定肥胖是引起可預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僅次於吸菸。全球各地的人們也普遍將肥胖與高血壓、中風、心臟病和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聯絡起來。

    因為飲食等各種原因,肥胖患者逐年增加,美國甚至大膽預測,到了2050年時,美國所有人都會變成肥胖或者超重。所以當科學家們注意到肥胖率停止上漲的跡象時很意外,於是做了一項又一項研究,最終發現肥胖率並未持續不停地增長,而是穩定了下來。

    然而當時並沒有人信服,科學家們繼續研究,他們宣佈在美國盛行的肥胖至少自2008年開始就未經歷重大增長。成人和未成年人的肥胖比例穩定保持在34%左右。並且,這種“肥胖平穩期”不僅僅侷限於美國。類似的發展趨勢乃至肥胖率出現下降,近10到15年中在其他發達國家均有描述。

    肥胖比偏瘦更健康?

    這吸引了科學家的研究興趣,在一項有64000名瑞典心臟病患者參與的大型研究顯示,肥胖或超重的被調查者比正常體重的死亡風險要低。體重過輕的被調查者死亡風險甚至高達3倍。

    心臟病絕不是唯一可能因贅肉而獲益的疾病。同樣讓人驚異的是,肥胖竟然與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命運有明顯聯絡。研究中有2625名近期診斷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參與其中,這項研究發現,正常體重患者在研究開展期間的死亡率是超重甚至肥胖患者的2倍。

    風溼性關節炎和腎病也是如此。一次又一次,同樣的模式在研究中顯現出來:從長遠來看,這些被診斷出不同致命疾病的患者,如果超重或者輕度肥胖,他們的狀況就要比正常體重的患者要好。甚至當研究者排除因已患疾病,比如癌症,導致體重減輕的影響之後,這種結論仍然成立。

    需要澄清的是,超重並不是良好體質的目標。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飲食和超過40的BMI指數,並不會讓你變得健康。然而,當你本身超重時,保持健康並不等同於減肥。較胖的人更有希望在疾病中活下來。這種現象被觀測到太多次,以至於它獲得了一個名稱——“肥胖悖論”。

    贅肉比我們想象的更有用。一種流行的初步理論認為,人體脂肪含有抗炎成分和額外的能量,能夠增強身體抵抗力,抵禦疾病的破壞。更具體的實驗將功效歸於儲存在脂肪中的瘦素。這些額外的脂肪可能對患有心臟病的人有保護功效,擁有更多脂肪的人能利用體內的這些“額外儲備”。

    然而肥胖只是讓患病者更健康?那普通人呢?於是在一項調查288萬人BMI指數和健康度關係的綜合分析中,研究證明,健康和體重的關係為U型而非線性。換言之,超重甚至輕度肥胖的人的死亡風險,在任何情況下都比體重過輕或重度肥胖的人更低。

    然而因為衡量標準的不同,在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並沒有明確地展現出如BMI指數所示的體重和健康的線性關係。所以現在BMI指數的衡量標準是不完善的。

    BMI指數不完善

    BMI指數體系自創立開始就在被錯誤使用,它的缺陷更是多到數不勝數。

    首先,它無法說明脂肪位於身體的何處,這不利於預測一個人是否會患上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所以用BMI指數作為真實脂肪量的指標是不可靠的。

    其次,它無法區分是肌肉還是脂肪。畢竟,擁有肥胖級別BMI指數而體型像施瓦辛格的人並不多見。但忽視這個批評掩蓋了一點更細微的事實:在多數情況下,一個按照BMI指數該歸入超重或“一級”肥胖的人,在新陳代謝上有可能比普通體重的人更健康,僅僅是因為他的體質更好。然而,根據標準BMI指數分類,這個人與體質很差、重度肥胖的人並無區別。

    並且當超重的人增加肌肉,他們的健康狀況向好的一方發展,但他們的BMI指數常常變得更糟,有時候甚至會讓他們擠進“肥胖”的行列。並且,肥胖這個分類過於寬泛,包括所有大於30的BMI指數。這包含了理論上可延展至無窮大的體重範圍。科學家認為,這就是諸多研究如此混亂的原因。在2013年的一系列發現中,在一級肥胖的人群和BMI指數接近40的人群間觀察到了明顯的不同。二級和三級肥胖與高死亡率間有緊密聯絡,而一級肥胖並非如此。然而,大多數依賴肥胖指數的研究極少作此區分。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者也傾向於忽略這一點。

    這就是BMI指數始終無法區分健康的胖子和不健康的瘦子的原因。這兩類人群在近期的研究中頻繁出現。舉例來說,2013年一項涉及43000人的研究探討了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聯絡。其中近一半的肥胖人群在代謝上毫無問題,無人擁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胰島素抵抗等通常與肥胖相伴的症狀。這類“健康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死亡率,與代謝上同樣健康、體重普通的人群沒有任何區別。於是科學家們認為體重不應該是關注的重點,對於BMI指數在18.5到35之間的人,他表示重點應該在於體質健康,而非減輕體重。

    什麼是“健康”的衡量尺度?

    既然BMI指數不準,為什麼還要繼續使用這個標準呢?其實目前至少已有5種替代指標被人提出,從較複雜的數學方程式計算,到更能真實體現患病風險的腰圍/身高比體系。然而,在這一點上,沒有一家公共健康機構有換用另一套衡量標準的打算。導致這個問題的部分原因是,僅使用BMI指數就能在簡單評估時提供官方的衡量尺度。

    為了在短期內降低傷害,許多人建議醫生在使用BMI指數時應更加謹慎。比如,對於年輕人,傳統的BMI指數度量標準似乎是有用的。但專門針對上年紀的人時,BMI指數的標準有失偏頗。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這個年齡層的人群中,肥胖與較低的死亡風險相關,而非較高。同樣的,BMI指數也並非對所有人種同等適用,而且在針對不同性別時也應有所不同。另外,在某些情況下,一些特殊疾病的患者,甚至應考慮超量增肥,而不去顧忌BMI指數建議的體重範圍

  • 2 # 秋日私語29893487

    胖不光影響到形體美觀,行動不便,而且還造成三高,脂肪肝,心臟病等………胖肯定是不健康的了。就算也有少數快樂健康的胖子,但也比瘦子發病率高!

  • 3 # 骨傷的楊張張揚

    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

    五月路人雷,六月伴侶沒,

    七月被曬黑,八月待室內,

    九月更加肥,十月相親累,

    十一月沒人陪,十二月無三圍,

    一月更悲催,二月不知誰。

    在這個“人生苦短、必須性感”的年代

    美女的標配是:

    瓜子臉、小蠻腰、細長腿……

    總而言之,都要

    這個世界對“胖”大概有不小的仇恨

    因此,隨著“露肉”季臨近

    嚷嚷著要減肥的菇涼也越來越多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很有可能,

    你壓根不需要減肥,也不需要為體重擔心!

    身上帶那麼點肉,才是既健康又美麗的最佳身材!

    身材計算器

    算出你的最佳身材“值”!

    身體質量指數 | BMI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主要用於統計分析。肥胖程度的判斷不能採用體重的絕對值,它天然與身高有關。因此,BMI透過人體體重和身高兩個數值獲得相對客觀的引數,並用這個引數所處範圍衡量身體質量。

    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m²)

    BMI小於18.5,偏輕

    BMI在18.5~24之間,體重正常

    BMI在25~30之間,超重

    BMI在30~35之間,肥胖

    BMI大於35,重度肥胖

    那到底什麼樣叫微胖?

    來看看下圖就知道了↓

    選擇一個你心中理想的身材。這時候你會發現男女對於微胖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多半女性會選擇3、4而且應該不會超過5,因為5很明顯肚子上有點贅肉,肯定有游泳圈。

    而多半男性網友認為1、2、3是偏瘦的身材,4屬於剛剛好的身材,5、6就是男生喜歡的微胖型。

    微胖的標準:

    1.圓臉

    2.下巴豐滿

    3.臀大

    4.腿不能細

    5.小腹稍有脂肪

    身上長點肉,有哪些好處?

    抗癌能力強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發現:身材較胖的晚期癌症患者抗癌能力更強,經過治療後存活時間更長。

    增強抵抗力

    在對449名平均年齡為76.5歲的人進行5年跟蹤調查後,美國研究者發現,微胖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人增加抵抗力,對抗疾病。身上有點肉的老人不易發生流感、肺炎等急性感染,外科手術癒合效果也更好。

    長壽優勢更明顯

    微胖的優勢在中老年群體中更為突出。日本一項研究顯示,與偏瘦的人相比,40歲時體重稍微超重的人壽命更長,能多活6-7年。

    原因在於,皮下脂肪稍多利於儲存能量、抵抗寒冷、提高免疫力、保護重要器官,從而延緩衰老。

    更吸引異性

    美國麻省總醫院一項研究顯示,健美、豐滿一些的女性更好看,既顯得年輕,又對異性充滿吸引力。

    所以

    姑娘

    別減肥了

    微胖才是最好的身材

    如果你一定要減肥……

    記住!

    “管住嘴,邁開腿”

    是減肥路上的不變的真理。

    管住嘴

    關鍵要吃對!

    每天該怎麼吃?很簡單。參照中國居民膳食寶塔,首先確定正常人該吃的數量,減肥時一般只需要在此基礎上減少糧食類、肉類、油、糖,對堅果和水果限量,保證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的攝入,就行了。

    邁開腿

    每天快走20分鐘

    20分鐘的快走對很多人來說其實很好實現,比如上班途中、下班路上、午間休息,或者晚上少看20分鐘的電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軍殺入空調市場宣戰董明珠,你覺得他在空調市場分一杯羹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