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拜託了科學
-
2 # 白鵝紀
口嚼酒看起來重口又神奇,那麼現實中的口嚼酒和動畫裡的有什麼區別?釀造方法到底是怎樣的?就讓白鵝君來為你科普一下吧。
什麼是口嚼酒也許口嚼酒這種東西聽上去匪夷所思,不過它卻是真實存在的。顧名思義,口嚼酒就是透過咀嚼米飯等原料而獲得的酒,具體的操作方法就和《你的名字。》中三葉所做的一樣。不過我們都知道,米飯咀嚼之後只會感到有點甜,最後怎麼會變成酒呢?
想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回憶下化學課本上對酒類釀造的介紹。釀酒最重要的一個流程是發酵,簡單地說,就是空氣中酵母菌等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分解葡萄糖等有機物,最後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你就可以聞到濃濃的酒香了。
這個過程還是比較簡單的,對於古代勞動人民而言也不是什麼難事。不過這裡涉及到了一個問題:葡萄糖等原料的獲取。至此,前人的科技樹就分成了不同的兩支。一支是葡萄酒為代表的果酒,作為原料的葡萄本身就含有大量糖分,可以直接發酵為酒精,這種技術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在歐洲及中亞出現了。
而另一條路線就相對比較複雜了。在亞洲和美洲,由於原生作物以含有澱粉的大米、玉米為主,所以前人採用了將澱粉轉化為糖的辦法。這一轉化過程需要澱粉酶。我們都知道,現在釀酒會用到酒麴,而酒麴中就含有澱粉酶。那麼在酒麴發明之前怎麼辦呢?
這裡就要說到本文的主角口嚼酒了。透過咀嚼大米等穀物的手段,將唾液中的澱粉酶將穀物中的澱粉轉化為糖分,然後再發酵,最後產生酒精。這種古老的釀酒方法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均有出現,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技術。
口嚼酒的歷史正是因為口嚼酒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所以關於口嚼酒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不過其中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口嚼酒起源於東南亞到南太平洋一帶。也許你會覺得這種汙得不行的酒肯定產自日本,不過事實上,日本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繩文時代末期,隨著早稻的傳入才出現了口嚼酒。
而口嚼酒這一說法在歷史文獻中的首次出現,則要追溯到北魏時期。根據《魏書》的記載,東北地區的勿吉族(住在東北長白山、松花江一帶,為滿族的族先)有“嚼米醞酒,飲能至醉”的習俗,同時書中還記載濱海邊疆區與蒙古等地都有飲用米制口嚼酒的情況。
在此之後,日本、南韓、南洋群島一帶以及臺灣省等地的歷史文獻中均有出現口嚼酒待客的記載。直到19世紀,沖繩一帶還有製作口嚼酒的習俗,而在日本伊平屋島、宮古和八重山的一些地方,口嚼酒的製作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停止。
口嚼酒和女性的關係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口嚼酒的一大特點是“嚼米成曲”,而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製作者都是女性。在《你的名字。》中,負責嚼米制作口嚼酒的三葉和四葉都是神社的巫女,而根據加藤百一《日本酒5000年》中的考證,日本歷史上負責口嚼酒製作的確實都是由擔任神職工作的巫女擔任,而且部分地區還會特別要求由處女來製作口嚼酒。
由JK巫女製作的口嚼酒,要不要來一口?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風俗。在明代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一書中,對於古國真臘(位於現在的高棉境內)的口嚼酒習俗有這麼一句描述“於美人口中含而造之,一夕成酒”。而清代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中對於臺灣口嚼酒的記載也是如此:“未嫁番女口嚼糯米後,藏三日,略有酸味為曲”,其中“未嫁番女”就是指沒有出嫁的女孩。
另外,根據荷蘭17世紀佔領臺灣時的記載,大員地方附近的高山族是讓老婦人嚼米制酒的。而同在臺灣的泰雅族人卻是懷孕婦女製作口嚼酒,等到孩子出生的時候,便用竹筒盛酒分送親人作為見面禮。
估計大家看到這裡也發現了,雖然各地的口嚼酒從材料選取到風俗習慣都充滿了差異,但共同的一點就在於,承擔口嚼酒製作工作的都是女性,而且都對女性的婚育狀況有著規定。
這一奇妙的現象的出現,是因為酒類的出現本身就與女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口嚼酒最早應該是在女性餵食嬰兒之後,食物殘渣發酵產生的,而無法透過科學手段理解“發酵”這種神秘現象的古人自然就將兩者結合了起來,再加上各地的宗教和風俗,最終形成了以女性為中心的口嚼酒文化。
現代的口嚼酒隨著《你的名字。》大獲成功,官方也趁熱推出了所謂的“口嚼酒”,雖然這酒的包裝和影片中的一模一樣,不過毫無疑問是機器量產的。由於時代的進步與技術的創新,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都早已放棄了口嚼酒的製作。想要嘗一口正宗口嚼酒的朋友,就得去一些比較特別的地方了。
《你的名字。》官方推出的“冒牌”口嚼酒比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附近的居民會飲用一種叫做“吉開酒”的酒,而它的製作方法就是嚼碎煮熟的玉米,然後將唾液和玉米糊混合發酵。另外生活在亞馬遜雨林中的雅諾馬馬人也保留著這一習俗,為了製作口嚼酒,全村婦女會把煮熟的木薯嚼碎,然後吐到一個大容器中發酵。在這些風俗習慣比較傳統的地方,口嚼酒仍然是一種常見的“飲料”。
來自戶外節目《侶行》的採訪如果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口嚼酒這一舊時代的產物無疑十分糟糕。由於是唾液混合穀物製成的,所以衛生狀況十分堪憂。
對於一般飲用者而言,主觀上能否接受這種酒也是個問題。如果是由三葉那樣的美少女來製作口嚼酒,那群眾的接受度應該還是很高的。但如果製作者長得和下圖《迷宮飯》中的獸人那樣,估計真正的紳士都喝不下去吧。
-
3 # 噴星海
主要是看宣傳如果宣傳的時候是一大推年輕靚麗的美少女穿著死庫水在製作死庫水或妹汁肯定很多荷爾蒙分泌過多的男性會大量定製。然後在315晚會曝光製作口嚼酒的其實都是扣腳大漢那一定爽爆了多少屌絲宅男要死去活來
-
4 # Mr破軍
嗯,在我的印象中是有這種酒的。然後?還有一個參考,就是《探索》拍的一個紀錄片,紀錄片講的是一個啤酒公司,他們的那期節目裡講的就是尋找一種傳統的啤酒配方,其中就是需要人去嚼那個類似於麥芽?之後吐出來(具體是什麼我也不太清楚,有點忘了)然後用人口腔裡的一種梅,去發酵,然後再去製作啤酒,然後他們還加了一種橘子的成份,據說口感很好,味道很清香
回覆列表
就像大家在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口嚼酒的製法就是如此。
最古老的釀酒方法人類農業水平發展起來,用穀物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活後,人類自覺、有意識地知道如何釀酒了。
“口嚼酒”就是人類公認的最原始的發酵方法。它是利用口中的唾液澱粉酶的發酵作用制“醴”,其做法是先把熟米飯嚼過,吐出然後放置木製酒器中內令其發酵,過一段時間就會變成帶甜酸味道的“醴”酒。
而這種制酒方法,不是日本獨有的。在古代,日本、南韓、南洋群島一帶及中國部分地區等地都有製作“口嚼酒”待客的記載。在日本,據有關資料記載繩文時期末,早稻傳入日本時就出現了以大米為原料的“口嚼酒”,直到江戶末期,在沖繩一帶仍然存在。南韓酒文化中“口嚼酒”是其一大特色。(也有文獻記載,在唐代時,流行在長安附近的稠酒,還有部分仍然使用這個方法……)有學者透過比較文化研究認為,這種特色文化正來源於中國長江下游百越文化的輸入,因為中國南方民族多用這種方法釀酒。
在中國的各民族、民俗的記載中,可見一斑。
“……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嚼米醞酒,飲能至醉。”(《魏書》列傳 卷八十八)
“……勿吉國,嚼米為酒,亦能醉人。真臘國酒,於美人口中含而造之,一夕成酒……”(《玉芝堂談薈》卷二十九)
“未嫁番女口嚼糯米後,藏三日,略有酸味為麯,舂碎米和麯置甕中,數日發氣,取出攪水而飲,亦名姑待酒。”(《臺海使槎錄》)
“人好飲,取米口中嚼爛,藏於竹筒,不數日而酒熟,客至出以相敬,必先嚐後進。”(《臺灣記略》)
“臺灣所蜀之澎湖,其對岸皆瑤僮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採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觚剩續編•頃刻酒》)
勿吉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名,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自古生息繁衍在東北地區,是滿族的先祖。勿吉的記載是目前可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中國“口嚼酒”的文字記錄。真臘又名佔臘,為中南半島古國,其境在今高棉境內,是中國古代史書對中南半島吉蔑王國的稱呼。因歷史變遷,部分瑤僮則發展成現在的廣東瑤族。
如今,在南美洲這種釀酒方式依然有廣泛應用,秘魯淳樸的老奶奶用煮熟的玉米作為材料,放入口中嚼碎,吐在特殊的葫蘆瓢裡發酵。混著唾液的玉米糊就可以發酵成玉米啤酒了,不同地區的口味各異,拉美人把它叫做吉開酒(Chicha)
女性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和電影中三葉的性別一樣,上述記載中的口嚼過程都是由女性完成的。
這些擔任嚼米工作的女性,或是未婚,或是絕經老婦,或是已婚主婦,或是孕婦。她們都與婚育、生殖密切相關,這印證我了們中華先民“是將生人的這種神秘的生理與發酵神秘的物理兩種現象的神秘都歸因於女性自身”的結論。
女性將嚼過的米“吐”入木製容器中的動作行為,在那個古老的、充滿禁忌的、一切籠罩在神秘“互滲”氛圍的年代裡,學者猜測這個簡單重複的動作差不多會被他們理解成釀酒最關鍵的核心技術,他們甚至可能聯想到許多女人妊娠時也曾經頻發類似的“動作”。
於是,這個在今天看來毫無美感的“吐”就變得神聖偉大。就像杏花村汾酒傳說中那個仙道“吐酒”的細節,實際是隱喻了一箇中華最原始的發酵時代。女性掌握著最原始的釀酒話語權,酒的生出與人類自身的繁衍被視為一樣的神秘與偉大神聖。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汾酒傳說中的仙道很可能是一位仙女。
口嚼酒真的可以喝,可是……誰能確定製造口嚼酒的妹子一定可愛呢?
(《萌菌物語》真人版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