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中國史上兩個累死在任上的皇帝,明孝宗和雍正皇帝,雍正似乎成為了當今風雲人物,無論電視劇還是歷史評說所佔比例都非常高;而朱祐樘作為一代明君卻極少提及,甚至知道他的人都很少。要知道孝宗年間,吏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待臣寬厚,言路大開,廢除嚴刑苛法,是明朝中興之主。還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像雍正固然勵精圖治,乃清朝中興之主,但他也是大興文字獄,對讀書人也是毫不留情,應該留下了不是罵名。為何現代人對如此厚此薄彼,樂意吹捧喜怒不定的雍正(這是他老爺子給的評價),而對明朝的明君完全無視,甚至GXS、YTF之流直接說明朝沒有明君。
18
回覆列表
  • 1 # 金能王

    這也是跟風引起的,因為清朝長辨子的故事,特別是香港劇,(以前大陸娛樂業還沒發展起來)寫劇本的人大多跟風,都以清朝為背景的劇本也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在電視上了,不過明孝宗的歷史如果你會內行,你可以用他作為藍本,編個十個八個劇本,拋磚引玉一下或許以後也會紅極一時的。

  • 2 # 東南文刀

    何為歷史?屁民眼中的歷史都是口耳相傳道聽途說的。真正翻閱史書的有幾人?所謂寂寂無名也只是大眾影視裡的寂寂無名。所以命題不成立。

    一朝君子勵精圖治這是理所應當的本份,明孝宗過於是‘平淡無奇’的一生自然被湮沒在浩瀚的歷史海洋裡了。

    與雍正有什麼可比性呢?雍正的出名不在史書裡,而是影視劇中。有收視率當然家喻戶曉,歷史劇中,清朝的正劇野史都比明朝多啊。

  • 3 # 怦然心跳遇到你

    明孝宗朱祐樘童年非常坷不幸。因為萬貴妃的迫害幾次差點死掉。做皇帝后,他廣開言,節儉愛人,休養無為。大局很穩定,比較勤政愛良,可畏是大明中興的好皇帝。他也是明代中期勵精圖治的明君。至於他為何如此寂寂無名,我想:第一、他在位是明很穩定,不胡來。第二、他為人寬厚仁慈,不管對誰,他都昊寬厚對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像萬貴妃等人。第三、影視傳播效果,就因為他在位穩定、寬厚仁慈沒有多少素材,不像雍正皇帝興文字犾,手段殘忍有較多素材。所以他才寂寂無名了。不過他的歷史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可比肩漢文帝、宋仁宗了。

  • 4 # 東海小提督

    您所說的籍籍無名應該是指現代影視或者文學作品中明孝宗朱佑樘出現率太低的現象。有你這種想法的原因可能和康雍乾爺孫三人出場率太高有關,而他們三個這麼受歡迎也和清宮劇多如牛毛有關。事實上這東西沒法比,一些穿越小說和民間故事最喜歡的就是寫一寫皇帝的花邊新聞,為什麼寫康熙乾隆的作品多因為他倆曾經多次下江南,這就給民間流傳了許多故事,留下了寬廣的想象空間,而後世透過這些故事來發揮想象很容易創作出新的作品。

    而朱佑樘的事蹟有什麼呢?早期母親被迫害早逝,六年不見天日的痛苦時光,萬貴妃挾恨逼宮?那六年真沒什麼好寫的,首先史料也不多,其次除了寫萬貴妃的殘忍和宮鬥激烈沒什麼意義,而執政後朱佑樘的執政舉措一直是以平緩為主,並未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中間也就是李廣的亂政有點寫頭可是時間不長很快就平息了!文治很平緩,武功也不多,除了三次主動收復哈密軍事行動其餘時間多數是被動防禦。而且眾所周知朱佑樘只有一位張皇后,沒有其他嬪妃,還不出宮沒什麼花邊新聞,素材都沒有也寫不出什麼編撰故事了!

    綜上所述,明孝宗的政績不像明太祖和朱棣一樣轟轟烈烈,雖然對明朝中期中興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不適合現代歷史題材再創作作品的素材選擇,這些創作作品作者的選擇和我們從解讀歷史的角度選擇是不一樣的!

    (中國古代婚姻也是明確規定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只承認正妻為家庭的利益代表,妾只是高階奴僕,妻妾地位完全不同,政府和法律保護妻子的利益,對妾的處理是和對待高階奴婢的態度是一樣的!皇家也是一樣的,縱然有很多的妃嬪,然而只有皇后生的嫡長子生下來就有法律賦予的政治buff,沒意外嫡長子就是太子順利繼位,其他妃嬪的處境和一般貴族家庭裡的眾多妾室有什麼不同呢?)

  • 5 # 皇帝不稱朕

    我在《大明王朝家裡事兒》一書中專闢一章,介紹明代皇帝多有“吸毒”的惡癖(指修煉、服食金丹等化學物),這是他們大多壽短的主要原因。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明孝宗也是“吸毒愛好者”,但從諸多症狀來,比如他死前的身體表現,讓人懷疑他很可能也有那個不良嗜好。明孝宗是個具有較高水平的業餘醫藥學家,經常和一幫醫生在內府鑽研藥理,他對此樂此不疲,我想除了愛好,可能還有他自己身體不好的原因,所謂久病成醫嘛!

    總之,明孝宗在弘治十八年五月,忽然“大漸”(皇帝病危),趕緊召見內閣諸臣,將皇太子朱厚照託付給他們,第二天就崩了。明孝宗死得相當突然,於是有大臣懷疑是太醫院和御藥房(太監機構)用藥不當所致,這事一度鬧得沸沸揚揚,最後不了了之。孝宗本人頗通醫術,不是得了十分嚴重的疾病,根本無力迴天,怎麼可能會被人糊里糊塗用錯藥給治死了呢?這便加深了對他死亡原因的懷疑。

    明代歷史上“吸毒”的皇帝,他們的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死的非常快,基本上才發病,沒幾天就死了,令人震驚。清朝的雍正皇帝正是如此,而現在學界基本上已確認,雍正帝就是吸毒過量驟亡的。雖說弘治與雍正都比較勤政,但不能說他們都是累死的。

    說到勤政,明孝宗並不算特別勤政。

    首先,他即位之初,十分勤政,但後來就懈怠了,特別是弘治七、八年後,就經常不上朝,也不接見大臣,奏章雖然不至於遲滯,但也不曉得是皇帝親自批的還是司禮太監幫忙批的。總之大臣見不到皇上,什麼都不曉得,有事只能透過本章交流。這是明孝宗政治生涯的一個沉淪期。

    但不知什麼原因,孝宗在弘治十二三年後,忽然警醒了,又開始勤政起來,天天堅持準點上朝,重要本章還親自批處,不假手於司禮監,他甚至還主動召見過內閣三臣,展示了一會他理政的本事(事見大學士李東陽《燕對錄》)。

    皇帝忽然變了個樣子,令百官群臣感動,據說當時上朝時,萬鴉彙集在朝門之上,人稱“鴉朝”,是大吉大利的佳兆。皇帝為人寬和,親信大臣,甚至在晚年時一度要裁抑宦官的權勢,這都使明孝宗給人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後世將他在位的19年稱之為“弘治致治”。

    其次,明代的體制對君權有較大的制約,不需要皇帝有多麼勤政。從英宗朝開始的“票擬—批紅”制度規定,本章送進內廷,先由皇帝御覽一過,然後下發內閣票擬,寫出處理意見,再送進宮裡,經皇帝同意後,由司禮監用紅筆批處,發六科抄發有關衙門施行。皇帝就是最後畫圈或同意畫圈的那個人。

    不是所有本章都需要皇帝親筆,比如一些日常性的事務,太監代勞就行了。皇帝只需要對“緊要大政”把關就可以了。如果皇帝用好司禮監和內閣,他其實是可以很輕鬆的。不像清朝皇帝,什麼都不放心臣子,事事親自操心,把自己累個半死,效果未必真好——皇帝抓權,臣下就不敢發揮,只敢一心當好奴才。

    明孝宗之所以能夠獲得那麼高的聲譽,就在於他不像有的皇帝(比如他兒子武宗),把大政全交給太監,自己一心去玩,他對防止宦官專權,還是有所警惕的。同時他對大臣,尤其是三位閣臣劉健、謝遷、李東陽以及兵部尚書劉大夏等,都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君臣關係十分和諧。這在明代是十分難得的。弘治年間,一個大臣沒殺,這和後來濫殺大臣的嘉靖朝、崇禎朝,已經動不動打官員屁股的正德朝、萬曆朝比起來,就是就是堯舜再生、太平盛世!所以文臣們都樂意抬舉孝宗皇帝。

    弘治一朝,雖然有“致治”的美譽,但弘治朝卻也是平庸的,沒有什麼大的政治波浪,也沒有顯著的文武事功,而且明孝宗一度還寵信一個叫李廣的大太監。也就是說,孝宗不是完人,他也不是一個有大志向和大作為的皇帝,可能,只有這樣“安靜”和“無為而治”的皇帝,對於大明來說,才是最好的皇帝。那些貪玩的、攬權的、猜忌苛刻的皇帝在位,總是伴隨著時局動盪和民生的痛苦。只是弘治那些年,沒有狂暴的君主,沒有擅權的大臣或太監,也沒有大的內亂,經濟蒸蒸日上,一切都很平穩,大家都過得比較好,很舒服,所以人們才一致讚頌孝宗皇帝。

    我忽然想到一個可能並不太合適的比喻:如果你想過舒舒服服的小日子,你應當選擇一個環境優美的中等城市,享受你的慢生活,這便是弘治朝;如果你想幹一番大事業,比如當個首富、開個國際大公司什麼的,那請選擇北上廣,在那裡,生活就是競爭和苦奔,這便是洪武、永樂朝。

    當個北京人,可以對人吹噓,“我首都來的”,但兩千萬北京人民,不是說都在假裝生活嗎?

    如果讓我選擇穿越到明代一個朝代,我會選擇弘治。弘治名氣不大,但那時,人們過的就是舒服。

  • 6 # 皮皮萌寶李時珍的皮

    明孝宗

    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言路大開,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泰陵,廟號孝宗,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孝宗,怎麼說呢?身世夠傳奇,但那似乎是他爹做的事。死後夠傳奇,那是他兒子做的事。看看他生前,哎,都是好事。唯一幾件夠傳奇的事就是一夫一妻。雖然是一個可以和宋仁宗相比的仁君,但是卻沒有像包拯一樣的官員啊!!他的人物總評也是無大作為,卻可和仁宗相比。軍事上沒有朱元璋時期藍玉的封狼居胥,外交上朱棣時期鄭和的七下西洋,文學上沒有萬曆年間的金瓶梅,思想上沒有王陽明的心學,也就是說這個時代,是一個沒有主角,偏向安定的時代。

    反觀雍正,九子奪嫡,設立軍機處,誅殺年羹堯。最後的兒子都有是漢人的傳言,無疑給了現在的作家靈感。

    那麼說吧,沒有黑點的皇帝也就沒有所謂作家的作品了。你看宋仁宗的作品多嗎?別說包拯,是包拯的焦點。

  • 7 # 逝川4

    堪稱完美的皇帝在我看來有三個。漢光武帝劉秀,宋仁宗趙禎,明孝宗朱祐樘。這三位皇帝,都待人寬厚,後世評價都非常好,但是都不是特別有名(也就第一個處於承前啟後的轉折點,名氣稍大一些,但大多數人也只知道這一點)。可能是因為太完美,不具備爭議性,不足引人注目吧。其實無論現實也好,歷史也罷,相對於老好人,我們總是更喜歡關注醜聞,不是嗎。我們必須得承認,絕大多數人都只是透過影視、小說等娛樂手段瞭解歷史的,而諸多影視劇因為他們沒那麼吸引眼球,劇本對這幾個皇帝直接無視,所以他們對於不讀史的大眾來說極為陌生。

    而就在這三個人裡面比,相對於前兩個,明孝宗的名氣明顯也是最低的。為什麼呢,因為明代的其他15個皇帝都太有個性了,普通人根本關注不到他。前面的洪武,永樂,後面的嘉靖,崇禎,哪一個不是爭論滿滿,就連他的兒子正德,折騰的烏煙瘴氣雞飛狗跳,也比他出名太多。

    孝宗就是一個可憐人,自己幼年喪母,天天朝不保夕,好不容易登基也是收拾前任的爛攤子,早朝不夠還設午朝,累了18年,唯一汙點就是沒搞好教育。他就像一頭老牛,默默無聞,盡己所能,奉獻一切。跟身邊人提起他,大多數人壓根不知道他,好不容易碰到個知道的,也只知道他只娶了一個老婆。說起來,真的有點可悲可嘆。不過後來我也想開了,這又有怎麼樣呢,弘治中興,將永遠被後世史學家、歷史愛好者所銘記和推崇,而他的名字也會跟著一起,萬古流芳。

  • 8 # 騎著馬的步兵

    中國歷史上 以 孝 獨諡的皇帝或者王 都是堪稱完美的領袖 正是因為太完美 沒有爭議 沒有爭議 就沒有看點 沒有看點 曝光率自然就低了 因為不符合群眾的八卦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煩,焦慮,浮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