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有些孩子就是喜歡自己專心思考、沉浸於自己的事,不喜歡總是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家長就總會很著急,覺得孩子和大多數不同。
10
回覆列表
  • 1 # 摘森

    人們的安全感來自於對世界的掌控感,所以人們喜歡可控的因素,逃避不可控性。而孩子獨立特行的行為,就意味著很多的不確定性。

    在這個問題上,很能反映父母的格局和視野。

    如果父母的視野比較小,那麼他看到很多東西都是不可控的因素,因為多的是父母不曾耳聞的事。與之相應的,那些視野開闊的父母,很多事對他們而言已經見怪不怪。所以很多在別人看來獨立特行的行為,於他們而言也很正常和普通。

    再有一點就是父母的格局。如果他們能對自己未知的領域保持一份敬畏,而不是簡單的否認和逃避,他們就會有更高的容忍度,孩子的成長空間也就會廣闊很多。

  • 2 # 地主Mama

    家長的焦慮

    家長對孩子的愛導致了家長的焦慮,家長的焦慮外在表現為對孩子的控制。我們以愛的名義把孩子保護在羽翼之下,不敢放手,怕孩子受傷,或者怕孩子與眾不同的行為使他們未來發展之路變得坎坷。我們習慣性的認為,我們的經歷比孩子多,我們的經驗比孩子多,我們都是為了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所以他們應該聽我們的,不然他們可能就會遇到麻煩。

    還有就是大部分人都有從眾心理,我們的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合群,要和大家和諧相處,這些沒錯,但這些導致了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焦慮,比如,他們總是自己玩會不會沒有朋友?會不會以後的社交有問題?是不是性格太內向太孤僻?我們會產生很多焦慮的想法,進而想作為家長來指導孩子,覺得只有按照我們說的去做才是對的,才可以避免他們受到傷害。

    別人的看法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人人口中稱讚的“別人家的孩子”,就算不是正面典型,至少別成為另類。我們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怕自己在外面沒有面子,卻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我想這就是家長們反對孩子特立獨行的原因,很多時候,孩子們在根據自己的內在規律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個性,這其實並不是件壞事,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和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反對!

  • 3 # 陪wo長大

    因為很多家長喜歡從眾卻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對孩子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這樣的家長,大都自己就是被父母規劃了一條“政治正確”的路,按照世俗認為的發展道路去發展,去學大家都學的專業,按照90%的人的生活模版去過自己的生活。稍與周圍的人有不同,就很忐忑。一定要糾正自己的軌道,好像跟周圍人不一樣,就是人生大忌,會被萬夫所指一樣。

    別人都買學區房,自己也要買,別人去的旅行地,即使高原反應嚴重,為了共同的談資,也要硬著頭皮去。別人說好看的電影,說喜歡的演員,說美味的菜,自己也一定要喜歡,不然就有不合群的焦慮,其實這是一種對於生存的焦慮。

    很多人從小就被父母遺傳且攜帶了這種焦慮,他們成人之後便會再把這種焦慮演化、衍生出很多新型的焦慮。比如別的孩子報的輔導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報,那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孩子中學前就過了鋼琴十級,自己的孩子絕不能拖到中學以後。如果恰好他們的孩子是性格內向,就心急火燎地給孩子報小主持人班,舞蹈班,表演班,巴不得自己的孩子由愛因斯坦變成郭德綱。

    家長對自己不接納,對孩子也不會接納,他們忘記了人和人本就不同,自己的孩子既不能複製自己的人生經歷,也不可能抄襲別的孩子的人生經歷。他們的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自我,也必將有他們自己獨特的人生和命運。任意擺佈孩子,讓孩子整齊劃一,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比爾蓋茨、馬雲小時候可能都跟別的孩子不同,所以他們長大之後就真的跟別的成人不同了,家長何必一定要求同呢?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葫蘆和西葫蘆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