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74546342370

    【翻譯】

    昨夜,你剛踏著初霜渡過黃河,

    清晨,你這浪跡天涯的遊子又吟起離別的歌。

    一路上,你怎忍聽到歸雁的哀鳴?

    況且,你要在雲霧飄渺的山中度過。

    潼關的樹色發黃了,催動著寒冬的迫近,

    長安城裡應是一片搗衣聲,伴著蒼茫夜色。

    呵!朋友,萬萬不可沉醉於京都的醉酒行樂,

    空讓青春年華蹉跎。

    首句落筆點題,是說天亮了,離別的歌聲響起來了,點明送別的時間是在早晨。“昨夜微霜初渡河”緊承上句而來, 詩人似乎這時才忽然發現:輕霜已經悄悄地渡過河來了!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整個詩句驟然間有了幾分動感。“初”字, 既寫出了時令的變化, 也是詩人心理活動的外在顯現。好友相聚, 其樂融融, 雖在嚴冬也覺溫暖如春; 而離別, 卻總是充滿了那麼多的涼意,於是他才在突然之間感到了寒冷, 看到了微霜。這裡的“初渡河”並不一 定是實寫, 也許秋霜早就降臨了, 只是因為今日離別的悲涼才使他注意到了“霜”這一客觀世界中與心境之涼相對應的存在。從作者的耳中所聞(離歌)和眼中所見(微霜),我們不難想象他此時的感傷之情。同時,這一句也點明瞭送別時的季候——蕭瑟的深秋。

    第三句是寫遠處傳來嘹唳的雁聲,這在滿懷愁緒的人聽來, 倍覺肅殺淒涼。“不堪”二字,說明詩人的痛苦已達到了極致,經受不起外界的刺激了。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行蹤無定,有似旅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為外物所累,就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而去忍受那不堪忍受的苦楚,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處,作者緊扣魏萬的 “遊子” 身份, 寫出了離別的無可奈何。接著 “雲山況是客中過”是以自己的心情去體味對方。雲山, 本是令人嚮往的景緻, 而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既為 “客”, 則一切都由不得自己, 豈獨是美麗的風景呢?這一句既是寫魏萬, 也包含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往復頓挫,情切而意深。

    既明白了離別乃是人生之不可避免的事情,就該有勇氣正視它。五六兩句,便是詩人對朋友前路的殷殷矚望。關城,本是古代都城的防衛設施,這裡借指京城, 與“御苑”相呼應。涼秋九月,草木搖落, 一片蕭索。本是寒氣使樹變色, 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象樹色帶來寒氣, 見樹色而知寒近, 好象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摧”字, 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為 長安特有,“長安 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詩人不用城關雄偉、御苑清華之類的壯觀來介紹長安,而是突出了傍晚的砧聲和知寒的樹色, 這其中蘊含著作者對長安的獨特感受。魏萬前此, 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曾在那裡“傾財破產”,歷經辛酸。砧聲使人想到寒冷,而“向晚”的砧聲更讓人覺得暮色蒼蒼, 涼意侵膚。這裡, 作者用這些可感的意象暗示朋友: 長安並不是一個熱情、明媚的所在。樹色、砧聲和前句中的微霜、鴻雁一起, 構成了全詩蕭索、悽清的意境。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是五六句的進一步深化,詩人由對朋友的暗示轉為語重心長的囑咐。這裡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 與上兩句中的樹色砧聲相呼應, 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 輕易地消磨掉, 要抓住時機, 成就一番事業。可謂情深意切。

    這首詩以長於煉句而為後人所稱道。詩人把敘事、抒情、寫景結合在一起, 極為巧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光碟不可擦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