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中國文化的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浪漫主義高峰,一個是現實主義高峰。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杜甫生於公元712年,李白比杜甫大了十一歲。兩個人的青壯年都是在盛唐時期讀過的,這個沒有疑問。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李白54歲,杜甫也43歲了,在古代絕對不算青年了。但李白給人的印象就是盛唐的代表,而杜甫則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典型,為什麼相差十一年,差距如此大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兩個人的主要創作時代不同。李白年少成名,主要的文學創作都集中在盛唐時期,晚年(安史之亂後)作品不多,分量遠不如前期。而杜甫正好相反,安史之亂後,才迎來創作高峰,並且越到晚年,作品越多,質量越高。入蜀和入夔州之後的律詩和排律更是筆參造化,老而彌辣,到了神鬼莫測的程度。一個詩人,他的生命週期是和他的創作期一致的,所以我們感覺李白在盛唐,杜甫在中唐。第二,兩人的文學風格不同。李白的詩陽剛勁健,大氣磅礴,極端自信,極端自我的風格,非常能代表盛唐時期的時代特徵,所謂盛唐氣象,就是這樣的。而杜甫的現實風格,杜甫的人民性特點,沉鬱頓挫,規矩森嚴,講法度,講規矩,使讀者感受到的是深沉凝重的美,有中唐的時代特點。不同的風格使李杜很像不同時代的詩人。第三,人生經歷的側重點不同。研究李白的都特別注重李白在天寶初年入京為翰林供奉這段,這是李白人生的亮點,給人印象深刻。而對於杜甫,我們的最深刻印象是他陷賊,逃難,漂泊等形象,所以感覺他們的時代不同。因為李白在安史之亂時,避居南方,後來參與永王李璘謀反被判罪,所以後來的學者為尊者誨,都不願提及真相,都強調李白受騙,甚至有學者(郭沫若)認為永王沒錯,是在保天下。然而真相是李白不過是政治投機失敗而已。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文化的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浪漫主義高峰,一個是現實主義高峰。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杜甫生於公元712年,李白比杜甫大了十一歲。兩個人的青壯年都是在盛唐時期讀過的,這個沒有疑問。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李白54歲,杜甫也43歲了,在古代絕對不算青年了。但李白給人的印象就是盛唐的代表,而杜甫則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典型,為什麼相差十一年,差距如此大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兩個人的主要創作時代不同。李白年少成名,主要的文學創作都集中在盛唐時期,晚年(安史之亂後)作品不多,分量遠不如前期。而杜甫正好相反,安史之亂後,才迎來創作高峰,並且越到晚年,作品越多,質量越高。入蜀和入夔州之後的律詩和排律更是筆參造化,老而彌辣,到了神鬼莫測的程度。一個詩人,他的生命週期是和他的創作期一致的,所以我們感覺李白在盛唐,杜甫在中唐。第二,兩人的文學風格不同。李白的詩陽剛勁健,大氣磅礴,極端自信,極端自我的風格,非常能代表盛唐時期的時代特徵,所謂盛唐氣象,就是這樣的。而杜甫的現實風格,杜甫的人民性特點,沉鬱頓挫,規矩森嚴,講法度,講規矩,使讀者感受到的是深沉凝重的美,有中唐的時代特點。不同的風格使李杜很像不同時代的詩人。第三,人生經歷的側重點不同。研究李白的都特別注重李白在天寶初年入京為翰林供奉這段,這是李白人生的亮點,給人印象深刻。而對於杜甫,我們的最深刻印象是他陷賊,逃難,漂泊等形象,所以感覺他們的時代不同。因為李白在安史之亂時,避居南方,後來參與永王李璘謀反被判罪,所以後來的學者為尊者誨,都不願提及真相,都強調李白受騙,甚至有學者(郭沫若)認為永王沒錯,是在保天下。然而真相是李白不過是政治投機失敗而已。